游客
题文

文段一
①地图的起源,有人推测比文字还要早。在史前时代,古人就知道用符号来记载或说明自己生活的环境、走过的路线等。据学者考证,早在1万年前就出现了在地上用线划、简单符号表示地物的原始地图。现今保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苏美尔人绘制在陶片上的地图。
②每一幅地图,都是利用点、线、面组成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对这些点、线、面组成的符号的解释,叫做图例;用来说明各种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以及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叫做注记。符号系统和注记构成了地图独有的语言。地图是运用地图语言来描述地理事物的,这比其他的语言文字更形象、更直观。
③传统意义上,地图是表示真实世界的平面图,它不仅是现实世界的简单再现,而且更多地反映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空间、对自然的认知水平,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思想意识等。可以这么说,地图能够折射出时代的影子。
文段一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与地图有关的信息,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个信息不超过20字)
主要信息:   ①          ②          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判断它与文段一的哪个段落的内容联系紧密,并简要陈述理由。
古希腊人赫加斯特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他把希腊作为世界的中心,周围是一片海洋和小块的陆地。在海岸边,画着一个手持路牌的巨人,路牌上写着:“到此止步,勿再前进。”在那时的人看来,大海是神秘莫测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1)地震来临时,父亲正在屋外晒药草。父亲是个医师,三年前,妻子因病去世,父亲带着儿子来到离汶川五十多公里的山坡上,盖了一间屋子,住下来。
(2)地震发生后,父亲冲进屋内,把儿子抱了起来。当父亲转身向外奔时,房子坍塌了,他的腿被压在石头下。
(3)一阵彻骨的痛楚,让父亲几乎昏死过去。但是,他看到怀里的儿子已惊醒了,便强忍着疼痛,将儿子推了出去。
(4)儿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从未经历过地震,望着周围的山体一片片地滑落,儿子惊恐地偎回父亲身边,说,爸,我怕。
(5)父亲的下半截身子虽然不能动,但双臂还有自由。他抚着儿子的头说,孩子,不要怕,有爸在。
(6)儿子稍微安心了些,仍不敢走开。父亲扭头看看山,知道随时就会有石头滚落,于是让儿子到前面十几米处的空地上坐着。儿子不敢离开父亲,他用小手搬着父亲身上的石头,想把父亲拽起来。父亲说,孩子,听爸爸的话,到前面去。
(7)儿子乖乖地坐在前面几米处,望着父亲,眼里含着泪水。
(8)孩子,不哭,爸给你讲个故事吧。
(9)好啊。儿子一听,顿时忘记了眼前的一切。
(10)父亲欠着身子讲,非常吃力。但是,他知道,自己必须以这种方式吸引儿子的注意力。父亲看过周围的山势,惟一出山的路已被大量的山体滑坡掩埋。
(11)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
(12)儿子终于忍不住了,他抱着肚子说,爸,我饿了。
(13)父亲发现,儿子对他的故事已经不感兴趣了。
(14)父亲趴在地上,喘息了一会儿,突然说,米香,儿子,爸闻到米香了。
(15)真的?儿子的眼睛顿时亮得像两颗晨星。
(16)爸闻到了,就在十里外,肯定是解放军叔叔来了,他们在蒸米饭。
(17)儿子笑了。他雀跃地欢呼着。
(18)父亲低下头,两行眼泪落到手臂上。他用拳头狠狠地砸一下地,暗骂自己的腿。如果不是压在这里,他一定会翻山越岭,把儿子背出去。
(19)刚才的话,父亲是在欺骗儿子。他怕儿子饿了,弱小的身子,随时都会倒下去。
(20)儿子心思单纯,他对父亲的话信以为真,所以,他不时地爬上小树,向山下望着。
(21)孩子,听爸的话,别乱动,要不你会更饿的。
(22)儿子乖乖地坐了下来。
(23)夜晚来临了,儿子又开始摸自己的肚子。
(24)爸。
(25)嗯。
(26)你闻闻,有米香吗?
(27)父亲使劲一嗅,说,有,就在十里外,解放军叔叔快找到咱们了。
(28)米香,米香。儿子喃喃地说着,蜷缩在树下,睡去。
(29)第三天上午,儿子醒来了。他的第一句话就是,爸,还有米香吗?
(30)父亲微笑着说,有,有。尽管此时,父亲已经没有了精神,他趴在地上,甚至连欠起身子的力气也没有了,但是,他必须笑,笑给儿子看。因为儿子只有看到他脸上的笑,才会安心。
(31)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
(32)儿子在父亲的谎言中,守候着希望,父亲的体力却在逐渐消失。渐渐地,父亲觉得眼前发黑,仿佛有一只手抓住他的腿,往地狱里拖着。
(33)就在这时,儿子突然爬上小树,欣喜地叫道,爸,米香,米香,我闻到了。
(34)父亲精神一震,激动地说,真的吗?
(35)是真的。儿子说。
(36)儿子的话给了父亲莫大的鼓舞。一开始,父亲是以谎言欺骗儿子,但是现在,竟然真的飘来了米香,他嗅了一下,仿佛真的嗅到了。但是,直到傍晚,也没有人上山来。父亲望着儿子说,真的有米香吗?
(37)儿子说,我再去闻闻。
(38)儿子爬上小树,使劲地嗅了嗅,叫道,爸,真的有米香,从山下飘上来的。儿子溜下树,趴在父亲身边说,还有红旗,我看到了红旗,漫山遍野,一片通红。
(39)父亲握着儿子的小手,突然两眼一湿。因为他知道,现在风是往山下吹的,在山坡上是逆向,不可能嗅到米香。儿子之所以这么说,是他小小的心灵已经懂得了善意的谎言。
(40)正是儿子的话,让父亲的体内涌出了无穷的力量,他睁大眼睛,不让自己睡去。
(41)第四天早上,一架直升机从天而降,搜救人员发现了被困的父子,将他们救了出去。
(42)当有人问到他们依靠什么活下来时,父子俩异口同声地说:米香。
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选文第(15)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7)(18)(39)段中都写到眼泪,但是所表现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又各不同,用恰当的语句分别概括。
选文中的父亲和儿子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结合全文回答选文第(42)段中加点词“米香”的含义。
选文有一千多字,而对父子如何获救的内容只在第(41)段用了一句话,你如何理解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选文故事感人至深,谈谈阅读后你的启示和感受。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我家最富的时刻
[美]约翰·格立克斯 田小戈译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是城里惟一没有汽车的人家。事实上,我们是很穷的。我母亲常常安慰家里人说:“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几星期后,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在街上那家最大的百货商店橱窗里展出了。这辆车已定在今晚以抽奖的方式馈赠给得奖者。当扩音器大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明白无误地表示这辆彩车已属于我们家所有时,我简直还不相信这是事实。
我几次想跳上那辆彩车。却都被父亲赶开了。最后,父亲甚至向我咆哮:“滚开,让我清静清静!”
我回到家,委屈地向母亲诉说。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在思考一个道德问题,我们等待他找到适当的答案。”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的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我迷惑不解地问。
“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说。桌上的台灯下放着两张彩票存根,上面的号码是348和349,中彩号码是348。“你看到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吗?”母亲问。
我看了好几遍,终于看到一张彩票的角落上有用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这‘K’字代表凯特立克。”母亲说。“凯特立克,爸爸的老板?”我有些不解。“对。”母亲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跟我讲了。
当初父亲对凯特立克说,买彩票的时候可以帮他买一张,凯特立克同意了,过后也没再问这件事。348那张是给凯特立克买的。
可凯特立克是个百万富翁,拥有十几辆汽车,他不会计较这辆中彩汽车的。“汽车应该归我爸爸!”我激动地说。
“你爸爸知道该怎么做的。”母亲平静地说。
不久,我们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又听到他在拨电话,显然电话是打给凯特立克的。
第二天下午,凯特立克的两个司机来到我们这儿,把别克汽车开走了,他们送给我父亲一盒雪茄。
直到我成年之后,我才有了一辆汽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母亲的那句格言:“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具有了新的含义。回顾以往的岁月,我现在才明白,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们家最富的时刻。
为什么说“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们家最富的时刻”?请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首尾两次出现,用意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三段写“我几次想跳上那辆彩车却被父亲赶开”情节,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揣摩这一精彩细节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①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②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③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④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选自《周国平自选集》海南出版社)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主张年轻人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但是要防止把自己完全交给机会和压力去支配,以至迷失回家的路途。
B.“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两种状态都是没有守住自己的心灵,都处于一种心灵迷失的状态。
C.“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指的是要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真正喜欢做的事,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D.作者认为,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他在这世界上就一定会有牢不可破的家园。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第②段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三袋米的故事》
①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A】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②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③没多久,母亲一瘸一拐地挪进学校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粗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④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不敢吱声,低着头一瘸一拐地离开了食堂。
  ⑤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就怎样背回去!”
⑥母亲似乎早有预料,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
⑦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肿大的僵硬的变形的腿。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⑧校长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这位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麻布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麻布袋,情绪激动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⑨儿子疑惑地往下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情的一幕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选自文章阅读网,有删改。)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表现的主题。(4分)


请你对第①自然段画线的【A】【B】两处句子的表达效果加以品析。
(1)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


(2)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


第⑧自然段:校长为什么说这三袋米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


第⑨自然段:“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写出儿子当时的“那份震撼”。(4分)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父(母)爱的感受。要求情感真挚,不少于50字。(4分)


《番鬼托梁》
1898年法帝国主义入侵湛江,湛江人民义愤填膺,高举反帝旗帜,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历时20个月的抗法斗争,震惊中外。为了表达对侵略者的仇恨和蔑视,发泄心中的愤怒,湛江的建筑工匠,别出心裁,把民间习惯镇压于房梁之下的妖魔木俑,改为法国侵略者,把反帝爱国的情怀,寄寓于建筑物中,人们称之“番鬼托梁”(地方人习惯把外国人称“番鬼”)。“番鬼托梁”在湛江的一些庙宇、祠堂、会馆很普遍。据调查,遂溪杨柑的郑氏祠堂,麻章的武帝庙、天后宫,太平东岸村的三帝庙,下岗南村的靖海宫,北家村的雷祖庙,坡头的关帝庙,官渡的文武庙,麻斜的侯王庙,赤坎的高州会馆,都有此类建筑。其中坡头关帝庙的一具“番鬼托梁”彩色木雕,珍藏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的近代战争馆,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番鬼托梁”是以法国侵略者官兵的形象,通过概括、夸张的艺术手法,精工雕刻成木俑垫置梁架上作托梁,设置在门檐、正梁或正梁前后梁间。木雕的“番鬼”,一般高45公分,两个一对,面对面,分别蹲在梁的两头,姿势各种各样。身系红带的法国国防军(俗称红带兵)单膝跪,一手撑地,肩膀抬梁架,另一手撑高帽;身系蓝带的法国警备部队(蓝带兵)则一腿跪,另一腿盘曲,一手托梁,一手扶梁。表情有哭笑不得的、丑态百出的、愁眉苦脸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此外,还有法国在湛江的雇佣军越南兵托梁木俑。用“番鬼托梁”寓意侵略者被木梁压住,永世不得翻身,以灭其威风。民众观之、无不拍手称快。当年,法国殖民当局,也偶尔看到这些木俑,心里很不是滋味,唯有装聋作哑,无可奈何。
“番鬼托梁”是雷州半岛特有的木雕珍品,它反映湛江人民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无限的爱国热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具有很高的地方历史研究价值。可惜在“文革”时作破“四旧”被废毁了不少,一些幸存的“番鬼托梁”木雕今已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村民也懂得这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加以保护。尽管如此,仍需切实保护好现存的“番鬼托梁”木雕,不能再让这特有深远意义的艺术珍品受到破坏。
文章分别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番鬼托梁”?请简要概括。

试根据文章内容,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番鬼托梁”。(不超过50字)



请从表达方式或语言运用的角度对第二段的表达效果(特点)作简要分析。


十九世纪末“番鬼托梁”在雷州半岛普遍出现说明了什么?今天还要保护好这些木雕有什么现实意义?
(1)

(2)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