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②,官无事③,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④也!”封之万家⑤。召阿⑥大夫语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⑦。昔日赵攻鄄⑧,子不救;卫取薛陵⑨,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⑩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即墨:齐国的一个城邑。②给:jǐ,指丰足。③官无事:社会平安无事,故官吏也清闲无事。④不事吾左右以求助:指不贿赂威王身边的人替自己说好话。⑤封之万家:封给一万家的租税的食邑。⑥阿:齐国的城邑。⑦贫馁:贫困和饥饿。⑧鄄:juàn,原是卫国城邑,后属齐国。⑨薛陵:齐国城邑。⑩誉:说好话。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
1)陟罚臧否 2)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3)毁言日至 4)召阿大夫语曰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2分)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于是群臣耸惧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2)莫敢饰诈,务尽其情。 关于治国,两个文段表达了哪 些共同的主张或做法?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共同之处:
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
B.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那样 |
C.卷石底以出卷:弯曲 |
D.佁然不动佁:愉快,欢快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为坻,为屿为宫室器皿 |
B.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C.如鸣环,心乐之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D.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 |
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因而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 |
B.“伐竹取道”,表明小石潭原本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
C.文章中“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的描写,说明小石潭起名的缘由。 |
D.“皆若空游无所依”通过感觉描写,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同时也表明自己政治上无所依傍的苦闷。 |
阅读第I卷文言文后,你认为文章写了小石潭哪些主要特征?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姑俟异日观”云尔 |
B.①予观夫巴陵胜状②臣不胜受恩感激 |
C.①微斯人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D.①南极潇湘②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B.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
C.①前人之述备矣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D.①然则何时而乐耶②旦旦而学之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写出你对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并谈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
(届中考山东日照卷)(共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① 必败。举趾②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莫敖狃于蒲骚之役③,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人追之,不及。
莫敖使徇④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⑤,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而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莫敖:即屈瑕。②举趾:抬脚。③狃(niǔ):习以为常而不加重视。蒲骚:地名。④徇(xùn):对众宣示。⑤鄢(yān):水名,汉水支流。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目光短浅 |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 |
C.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济:救济 |
D.罗与卢戎两军之军:进攻,夹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其乡人曰还,谓其御曰 |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乱次以济,遂无次 |
C.战于长勺莫敖使徇于师曰 |
D.公将鼓之斗伯比送之 |
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曹刿作为平民入朝见鲁庄公献计献策,说明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关心国事、深谋远虑、充满自信的人。 |
B.甲文中曹刿认为战争要想取得胜利,一是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二是在战术上要准确及时地把握好战机。 |
C.乙文中斗伯比预知战争的结局,提出了“必济师”的建议,目的是希望楚王能对屈瑕进行镇抚,并使他加强防备。 |
D.乙文中楚王用人不当,不听大臣的意见。楚军败后,他虽能承担责任,但无原则地赦免众将,这体现了楚王治军无方、不善治政的特点。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屈瑕在作战指挥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唐齐王景达①将兵二万自瓜步②济江,距六合③二十余里,设栅不进。诸将欲击之,太祖皇帝④曰:“彼设栅自固,惧我也。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居数日,唐出兵趣⑤六合,太祖皇帝奋击,大破之,杀获近五千人,余众尚万余,走渡江,争舟溺死者甚众,于是唐之精卒尽矣。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唐齐王景达:南唐齐王李景达。④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③六合:今江苏六合。太祖皇帝:赵匡胤。⑤趣(qū):奔赴。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A.公将鼓之唐齐王景达将兵二万自瓜步济江 |
B.公将驰之若往击之 |
C.彼竭我盈则彼见吾众寡矣 |
D.惧有伏焉彼设栅自固,惧我也 |
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简要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说说【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太祖皇帝有哪些共同点。
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之过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A.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
B.能谤讥于市朝 谤:诽谤 |
C.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 |
D.时时而间进间:间或、偶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