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
文天祥至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与之。其末二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汪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范义之。
【注】①张弘范:元军将领。②张世杰: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与俱入崖山(   ) ⑵使为书招张世杰(   ) ⑶其末二句云(  )
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如果能够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B.(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事奉宋的态度来事奉我们皇上
C.(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皇上
D.(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不拜”表现了文天祥的       的精神。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      ”。
文天祥固然是英雄,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因为张弘范是一个        的人,理由是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选自《晏子使楚》)
【乙】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将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景公曰:“今为之奈何?”晏子曰:“君诚避宫殿暴露,与灵山河伯共忧,其幸而雨乎!”于是景公出野居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时。景公曰:“善哉!晏子之言,可无用乎!其维有德。”(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祟:鬼怪②少赋敛:略微收些赋税③祠:祭祀 ④河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盗()②其实味不同()
③缚者为者也()④夫灵山以石为身()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②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
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2分)
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选其中的一人,略作评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③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④;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释]: ① 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③俟工(sǐ):等待。④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齐人善盗乎()月余亦()
以还之()其侄有他事南来()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下面加点的“之”字用法与“不敢与家人言之”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两狼并驱如故 B.亦荆吴形胜最也 C.齐习辞者也 D.计曰:“技止此耳!”

最后一句话中哪一个字最能突出畏斋的品质?为什么?

阅读《孟母戒子》一文,完成后面小题。(14 分)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韩诗外传》)
【注释】 ①诵:背诵。②织:织布。③辍(chuò),停止,废止。 ④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⑤諠(xuān):因分心而遗忘。⑥何为:为什么 ⑦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⑧引:拿来,拿起。⑨裂:割断。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其母织()②织断()
③吾忘持()(《郑人买履》)④项为之()(《幼时记趣》)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呼而问之

A.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B.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C.至之市(《郑人买履》) D.昂首观之(《幼时记趣》)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其母引 刀裂 其织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⑵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
《孟母戒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结合原文加以回答。

阅读《旧唐书·孝友传·崔衍》(节选),回答后面小题。(14分)
崔衍,左丞相伦之子。继母李氏,不慈于衍。衍时为富平尉,伦使于吐蕃,久方归,李氏衣弊衣以见伦。伦问其故,李氏称:“自伦使于蕃中,衍不给衣食。”伦大怒,召衍责诟,命仆隶拉于地,袒其背,将鞭之。伦弟殷,闻之趋往,以身蔽衍,杖不得下。因大言曰:“衍每月俸钱,皆送嫂处,殷所具知,何忍乃言衍不给衣食!”伦怒乃解。及伦卒,衍事李氏益谨。
后历苏、虢二州刺史。虢居陕、华二州之间,而税重数倍。衍乃上陈人困,曰:“臣所治多是山田,且当邮传冲要,属岁不登,颇甚流离。旧额赋租,特望蠲减。”帝乃令减虢州青苗钱。居宣州十年,颇勤俭,府库盈溢。及穆赞代衍,宣州岁馑,遂以钱四十二万贯代百姓税,故宣州人不至流散。
【注】①弊:破旧。②责诟:责骂。③趋:快走。④虢(gu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⑤属岁不登:连续多年欠收。⑥蠲(juān):除去,免除,减免。⑦青苗钱:唐代赋税名。⑧馑(jǐn):荒年。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伦使于吐蕃,久方归() ②袒其背,将之()
③伦问其()④伦卒()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伦弟殷,闻之趋往,以身蔽衍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B.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D.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故 宣 州 人 不 至 流 散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句子。(4 分)
⑴宣州岁馑,遂以钱四十二万贯代百姓税。
⑵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崔衍是怎样的一个人。(2 分)

阅读《鲁相嗜鱼》,完成后面小题。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①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④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⑤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注释】①唯:正因为。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④枉:歪曲。⑤给(jǐ):供给。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鲁而嗜鱼()②不受也()
③其弟子曰()④则于相()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夫子嗜鱼不受者

A.佣者笑应曰 B.收攻蕲
C.借第令毋斩,戍死者固十六七 D.为坛

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
一 国 尽 争 买 鱼 而 献 之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公孙仪的性格特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