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
年少成名未必好
文/黄佟佟
当代最杰出的华人导演李安回台湾宣传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一次讲座中,他的老友陈文茜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觉得张爱玲的话要改写了,成名一定要趁晚……”这当然是从李安的经历得出的结论,李安到38岁才得到第一次拍片的机会,42岁在柏林得了金熊奖,之前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在纽约寻找他的电影梦,“除了端盘子,他干了所有纽约未成名的艺术家干过的事”——带孩子、做饭、写剧本、去片场扛大包……那时他是一个让岳父摇头叹息的百无一用的死“文艺男青年”。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张爱玲有最凌厉的注脚:“出名要趁早呀!来得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是啊,姜子牙七十岁才当上国师,美食也咬不动了,美女也泡不成了,享受起生活来也没那么带劲了,但像邓波儿一样三四岁就名满天下,也不过落个泯然众人的结局。今天这里莺莺,明天那里燕燕,各种诱惑好耍的事一并袭来,心浮气躁,久而久之,慢慢就会变成一个名利场上的棋子。当然这还算好的,暴得大名的小孩最常见的结局是开始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奇遇,然后终于确信是自己太牛逼,飘飘然不可一世,最后变成一个性格怪异看各种人都不顺眼的失败者。若是你现在见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当时得令的名人,就会悚然心惊,这些性格古怪的老头老太太会是当年名满天下的那个人么?
基本上,对普通人而言,成名也就代表着高潮的到来,一山更比一山高的人不是没有,那是天才。对资质相对普通的人来说,如果真的要成名,成名晚比成名早要好。你看周华健28岁才唱红,任贤齐31岁才为人所知,都是圈中有名的人精,稳扎稳打直到如今,领略过名利场的根红顶白,没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行起事来就妥帖许多。就算跌下来,也摔得没那么疼。像李安那种真正的人中龙凤,有名到这样还那么谦逊皆因人生的前四十年一直“蹲得很低”,那么多年的人生经历都沉淀下来,最终长成了一棵质地细密的大树,从此风也吹不倒他,雨也打不倒他,名利也侵蚀不了他,终成一代大师。
台湾才女陈文茜感叹年少成名:“你以为掌握了世界,谁知世界掌握了你的灵魂”。灵魂要不被这个世界拿走,确实要老成一点才能抗得住,陌上花开可以缓缓归矣的境界自然又会不同——成名也好,成事也罢,晚一点有晚一点的好,真的不用那么急!  (摘自《广州日报》 )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要阐述的观点。
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试作分析。
阅读全文,对于作者所持的观点你是否赞同,说说你的理由。你能举一个反面例子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7题。
母亲教我客家谚语
多年来,总想写写我的母亲。特别是每逢母亲节的时候,许多媒体都设母亲节专栏,其中很多文章都让我深有感触。别人的母亲或是贤妻良母、或是深明大义、或是甘于奉献,默默无闻。我的母亲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循循善诱教给我的客家谚语。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小小年纪就要学会自理,学会帮母亲做家务事。从学会刷牙洗脸起,母亲就教我:“洗面洗耳廓,扫地扫壁角。”生火做饭,母亲就教我:“大火煮粥,细火煮肉。”“人要灵通,火要窿空。”那个时候显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母亲也不作过多的解释,但我还是照着去做了,慢慢地就养成了一种习惯,长大以后才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和处世哲理。而这些好的习惯现在我也教会了我四岁的孩子。
“早起三朝当一工,早起三年当一冬”;“学懒三日,学好三年”;凡是勤俭持家的女人都是“早晨家头窖尾,夜里针头线尾,日里田头地尾”;“家有千金,不如朝进一文。”从我懂事起,母亲从来都是晚睡早起,每天天刚亮,她就开始挑水做饭,然后又去料理农活。多年以后,言犹在耳。这是一位客家妇女作为母亲对我的言传身教。
上学以后,母亲又教我:“养子过学堂,养女过家娘。”你要有出息就要上学堂,只要你能读出身,卖屎缸迹都会供你读书。正是母亲的开明,幸运的我才能在同龄人去务农务工的时候,还能自费就读师范学校。
参加工作后,偶尔会与同事不快,这时候母亲又劝我:退一步海阔天空。“人敬你一尺,你敬人一丈。”“凡事要瞻前顾后,前思后想。”记得参加工作转正那年,有位领导为了照顾亲戚,故意为难我。知道情况的我一直耿耿于怀,一次遇到退休的她,我故意不和她打招呼。回到家里我跟母亲一说,母亲又劝我:“水打烂符勺,击榷又击榷,州里遇唔到,县里遇得着”;“做官唔打笑面人”;“人情唔怕阔,冤家唔好结。”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心胸要宽广。听了母亲的话我心里几年的疙瘩终于解开了,心里也舒服了好多,是母亲的话让我学会了理解和宽容。
工作几年后,由于政策的原因,无奈的我只能离开心爱的讲坛。失意、痛苦、彷徨无助的我每天不知如何是好,母亲又劝导我:“唔使急来唔使愁,自有好日在后头,自有水清见石子,自有云开见日头。”“留得青山在,吾怕么柴烧。”“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正是因为听了母亲的话,我才有今天的事业,才有今天的我。
后来结婚成了家,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婆家与娘家之间,每有不快之事,我总是向母亲诉苦。母亲又教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当时心甘情愿,今下唔好有怨”;“心臼(媳妇)讲家娘,总系唔贤良”;“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人们都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是母亲的言传身教,才让我明白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正是母亲的循循善诱教给我的客家谚语,才让我从小就接受了客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吸吮客家文化的乳汁。也正是母亲们的言传身教,客家的传统才得以更好地传承。
.读完上文,客家谚语给你最大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这位母亲有多方面的优秀品质。请按照示例,再指出其中的另一方面。
示例:非常勤劳:母亲从来都是晚睡早起,家务农活忙个不停。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探究:母亲教我客家谚语中的“我”是男是女?并作说明。
我的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这篇文章能引人入胜?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全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议论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叶倾城
①学者谢泳在研究西南联大的时候注意到,当时同班的学生,后来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机遇上:“是机遇影响了才能,不是有才能就能得到机遇。有才能没有机遇,才能慢慢就没有了;而有机遇,没有才能慢慢也会发展出才能,获得成功。”
②同学少年的日子,大家都是纤纤小树,生长在同一片苗圃里。而后,大家渐渐分散到人生的大森林里,有些不幸落在低洼,有些却有缘栽种在山顶;有些栽在沃野中,有些留在沙土上。种在山顶的,比周遭的林木都高出一截,于是,更多的阳光照在它身上,春天的第一场雨也都给了它。
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没错。狂风暴雨季节,它在风中凌乱,断了一地的枝丫。但,一年能有几次摧折之风?平常日子里,风把它的花粉传播,蜜蜂蝴蝶都飞来;借助风势,它的种子传播天下。而随着它越长越大,成为参天大树,小小的风对于它,连摧折都无能为力了。它得到的越多,其他树就得到越少——资源,不过就是一碗饭,你多吃一口,其他人就饿着。
④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往往还没有两棵树之间来的大,毕竟人家还可能不同科不同纲不同属,而我们,都是人科人属智人种。所以,能流传千古的名言,普通人也说得出来;伟大的、撼动世界的发明,多是人曾心念一转间想到的。区别何在?不是说了什么,也不一定是谁说的,往往只取决于,你在什么位置上,风帮不帮你忙。
⑤就像如果树会说话,森林里也有窃窃私语,最矮的灌木丛,满腹心事只能说给小草听——小草可能还似听非听。而百年红松,才有资格发出松吟,好风凭借力,松涛入你梦。
⑥你要当灌木还是红松?想风不打头雨不打脸,还是笑傲风云?你是愿意湮没人海,默默无闻,还是成为参天大树,活出人生的丰盛美好?
⑦一切,都是人类自愿的选择。
(选自《格言》2009年第7期,有删改)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文章的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下面列举了几则格言,请运用本文的论证技法,任选一句从反面立论,并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理解。
①万事开头难。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③大器晚成。

短文评改
洗脸
曾记得,小时候的我最讨厌洗脸,尤其是冬天。通常的情景是:妈妈劝,爸爸吼,我在哭。每当这时,爷爷总是跑过来,心疼地替我抹泪珠,然后哄着我说:“乖孙子才不是不洗脸哩。让爷爷帮你洗,爷爷就用两个手指洗,不会疼的。”看着爷爷晃动的那两个手指,我就会乖乖走到脸盆前让爷爷帮我洗,然后一边笑一边说:“爷爷,真的不疼哩。”自此以后,爷爷就负责帮我洗脸。
爷爷喜欢抽烟,也习惯了用手指把烟卷夹在中间。可有一次,爷爷给我洗脸时,我忽然说:“爷爷,你的手指烟味好难闻,真呛人!”但从那以后,我似乎再也没有闻到爷爷手指上的烟味。后来才发现,爷爷在每次给我洗脸前都用香皂把手搓上好几遍,每搓一遍,就把手指放在鼻子下闻一闻,然后才冲着我抱歉地说:“没办法,这烟跟了爷爷一辈子,是戒不了了——每天多洗几遍就好了。”
那时候,爷爷似乎有个习惯,隔不到一星期,就要剪一次手指甲。由于左手不会给右手剪,只好求助奶奶帮忙,剪时总能听到他嚷嚷:“剪短点,太长了,再短些……”看到这儿,我就会在旁边咯咯地笑:“还剪呢,再剪就剪到肉了。爷爷可真爱美哟!”
渐渐的,我长大了。长大的我,再也不用爷爷给我洗脸了。然而,爷爷依然抽烟,依然常洗手,依然勤剪指甲。
有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到爷爷弯着腰小心翼翼地给我洗脸。我仰着头说:“爷爷,你洗脸真的不疼哩!”
(1)先就本文的选材,再自选一个角度分别进行美点评析。
(2)白璧也有微瑕,文中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请提出修改意见。

(三)学术人尤其需要自律意识
罗志敏
①近年来,学术圈内屡见不鲜的学术不端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学术不端治理机制的思考。其中,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制度建设问题,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如何培养学术人的自律意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②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学术人的自律意识,是因为学术活动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学术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规律、探寻真理,学术的生命力主要在于自由思考、自主创新,这就决定了学术人的学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着许多规章制度无法规范也不应规范的地方。如果用细密繁多的条条框框把学术人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完全规定好,学术就难以创新和发展。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一方面要让学术人拥有足够的自主性以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学术规范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学术人要有比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更强的自律意识,使自己的学术活动始终符合学术伦理。当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③唤起学术人的羞耻意识。羞耻意识是个人将自我呈现在真善美面前,通过自我评价所形成的一种自律意识,是人之道德的最后防线和安身立命的基本法则。在中国,从孟子的“耻之于人大矣”到龚自珍的“以教之耻为先”;在西方,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到马克思的“羞耻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中外文化都非常重视羞耻意识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学术人一旦有了羞耻意识,就会在其心灵深处形成最能激发学术良心的内在道德力量,从而把自己的行为限定在“可以”、“应当”的范围之内。朱熹的“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④形成学术人的敬畏意识。敬畏意识是个人对其心目中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崇敬与畏惧。它不同于一般的害怕、恐惧等心理活动,而是出于人的内在情感需要。敬畏意识能够警示和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康德敬畏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学术人的敬畏意识,应是基于对学术这一崇高事业产生景仰的基础上对亵渎学术的后果所产生的一种“畏惧”。它能警示和约束学术人的行为,促使其“自己为自己立法”。
⑤激发学术人的成就意识。成就意识是个人在羞耻意识、敬畏意识基础上的一种积极心理转向,是在自省过程中萌发出的一种主动、正向的道德力量。换言之,羞耻意识和敬畏意识都是一种“有所不为”的自律意识,而成就意识则是一种更积极的“有所为”的自律意识。对学术人来讲,成就意识就是一种学术人克服自身“恶”后的趋“善”意愿,表现为一种学术信念和学术意志,最终成为其在学术道路上不断上进、最终走向学术“至善”的内在动力。在中外学术发展史上,一些学者之所以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令世人仰慕的学术成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一种成就意识,能以此来激励自己努力攀登学术巅峰。(选自《人民日报》)
.文因时而作,本文主要是针对的现象,提出了的观点。
.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强调学术人的自律意识,是因为学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可能用细密繁多的条条框框完全规定好。
B.羞耻意识作为人之道德的最后防线和基本生存法则,可以限定学术人的行为,形成内在的道德力量。
C.学术人的敬畏意识,既指对从事学术活动这一崇高事业产生的“敬重”,又指对亵渎学术带来的后果所产生的“畏惧”。
D.激发学术人的成就意识,表明学术人应当树立一种不计条件优劣,不计手段可否,努力取得学术成果的信念和意志。

.从论述的角度,第③段引用孟子和龚自珍的话的作用是,引用朱熹的话的作用是
.文中第③④段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读了本文后,你获得了什么启示?联系自身实际,就某一点作简述。

(二)拉亮了灯等你
佚名
冬天的夜,来得早。
电话铃响了。一个稚嫩的童音:“是田老师家吗?”“是,我就是。”我急忙应道。打电话的是我们班最调皮的男孩。“明天一早,侯婕要转学回老家。大家商量明早6点在校门口为她送行。您能参加吗?”“当然!我一定准时到达!”我不假思索。“真的!谢谢老师,再见!”一瞬间,我好像看到了电话那头甜美的喜悦。
整整一夜,我心潮起伏,难以释怀。几个月前,那是怎样一个班?纪律涣散、习惯恶劣、成绩落后。直到新学年开始,都无人愿接。而今天这一举动又怎么会发生在他们身上?早晨6点!天哪,那是黎明前最黑的时候!这座落在山脚下犹如荒岛的小学校,天一黑,老师们都要结伴而行……我的心乱极了,再想要阻止已没有可能。我细数着钟表的滴答,总算熬过了这一夜。
匆匆洗漱完,抓起背包便冲出家门。冰冷的黑土、呼啸的寒风吞并着深沉的夜色扑面而来。踩过煤渣垫起的小路,穿过仍在沉睡中的矮房,我一口气爬上了陡坡。
几声清脆的童声离我越来越近。“老师!您在等我们?”一个女孩惊喜地发现了我。几个同学如欢奔的羔羊朝我跑来。我张开双臂想要将他们全部拥在怀里,告诉他们我有多么的担心。
校园里一片漆黑,只有传达室透出一点亮光。我和孩子们急步跑向校门,叫醒了值班的师傅,我来不及过多地解释,只有点点头表示歉意。没有约定,我和孩子们一同在黑暗中开始寻找所有的照明开关。当一个个并不明亮的灯泡被拉亮时,我们都长长地舒了口气。我问他们:“是害怕吗?”一个男孩告诉我:“不是!早开灯,所有在坡下和山上的同学就看到了教室的亮光,他们就不会害怕了。”望着这些天真无邪的面孔,我眼中泪水涌动。“好了,孩子们,呆在教室,我去接其他同学。”
站在土坡上,冷风撩拨着我的头发,冷极了!我心里一遍遍在呼喊:“孩子们,快让我看到你们!”远处,山坡上传来一群孩子的说话声。我激动得快要跳起来了。“快看!教室灯亮了!”“快点儿,咱们迟到了!”几个孩子挥舞着双臂向学校飞奔而来,大大的书包在他们身后一颤一颤。黑暗中闪烁着点点微弱的白亮,那是孩子们精心赶制了一夜的贺卡。
“老师,已经到了55人,还有5个同学没来。”不知何时,我身后已站着一大群孩子。“那好,我们一起来等!”幽深的小土坡下疾跑来一个黑影,跳跃的两条麻花辫在夜里格外醒目。“是侯婕!”几乎是不约而同的欢呼。侯婕飞奔着扑进我怀里说:“老师,我妈妈病了,我必须回老家读书。”我紧紧地抱着她,什么也说不出。
天空吞没了最后一颗星星。晨曦里,校门口站齐了我的60个孩子。我们注视着彼此冻红的鼻尖和脸蛋儿,在喷吐出的每一口雾气中会意地笑了。那笑容比初升的太阳还要美丽。
忽然,我想起泰戈尔的一句名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
是的。虽然在冬季,我却收获了。(有删改)
.从文题“拉亮了灯等你”中,你了解到有关文本的哪两项内容?
.依据地点的转换,本故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约定送行→

.文中画线句“整整一夜,我心潮起伏,难以释怀”,我“难以释怀”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引用泰戈尔“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这句话,揭示了什么内涵?
.本文在写法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试就某一点作具体分析。
.本文结尾说“虽然在冬季,我却收获了”,“我”收获了什么?假如你是即将告别老师和同学的侯婕,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对同学又想说点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