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①。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②、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③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④,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注释:①神勇之退卒也:神勇,禁军兵营名。退卒,逃兵。 ②利:同“痢”。 ③ 弭耳:犹贴耳。这里是形容动物变得驯服的样子。④自告者:自首的人。下列句中 “以”与“以其子与人”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可以一战 | B.扶苏以数谏故 |
C.以塞忠谏之路也 |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逃到华山脚下,依然勇敢地向山的深处走去,吃光了饼就挖草的根摘树上的果子吃,吃得一天要病十次好十次,但是他依然坚持着,几个月之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 |
B.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但他不怕死,最后猛兽都服服帖帖地走了。 |
C.孟德后来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认为他是个有道之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
D.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他的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以其衣易一刀十饼 易: ②食其饼既尽 既:
③德具道本末 具: ④弱者见侮 见: 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视汝非恶人也。
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庄子日:“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
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丧地数百里()②自见之谓明()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⑵一食或尽粟一石()
⑶比行百余里()⑷日啖刍豆数斗()下面各组中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骥不称其力。 | B.①其真无马邪?②称其德也。 |
C.①执策而临之。②介胄而驰。 | D.①虽有千里之能。②故常奇之。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⑴ 在甲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⑵ 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共同特点:
甲文句子:
乙文句子: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②虽乘奔御风。()
③素湍绿潭。()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用“/”给[乙]文中画浪线处断句。(断两处)
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事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2) 望其旗靡()
(3)三军可夺气() (4)故善用兵者()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 夫战,勇气也。 (2) 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均用句中原文回答)
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