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屈原《离骚》)
(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李白《行路难》其一)
(3)挟飞仙以遨游,   。知不可乎骤得,   。(苏轼《赤壁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其他作文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南充高中2009级4月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由是劫质者遂绝。
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邺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建安十二年,录惇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赐伎乐名倡,令曰:“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二十四年,太祖军(击破吕布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拜前将军,督诸军还寿春,徒屯召陵。
文帝即王位,拜惇大将军,数月薨。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惇常为裨将裨将:副将B.责以宝货责:索取
C.我但欲乞资用去耳用:享用D.转领河南尹转:调动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夏侯惇“深受重用”的一组是
①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②邺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
③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④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
⑤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⑥出人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③⑥D.①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惇十四岁时就杀了侮辱他老师的人,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勇武与刚烈,因此受到魏太祖的赏识与重用。
B.夏侯惇的部将韩浩冒着生命危险去解救夏侯惇,并果断击杀那些劫持人质的人,他的做法后来得到了曹操的充分肯定。
C.在跟随魏太祖征讨吕布的战争中,夏侯惇被箭射伤了左眼,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出色表现通过这样一个细节表现出来了。
D.夏侯惇一生多次身兼数职,竭诚为魏太祖效力,表现出他的赤胆忠心,同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表现了魏太祖的识人之智。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
翻译

(2)邺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
翻译

资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中三年级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人也。少失父,佣赁以养母,以孝闻于乡里。年十六,乡人蔡道斑为湖阳戍主,攻蛮锡城,反为蛮所困,道根救之。匹马转战,杀伤甚多,道斑以免,由是知名。
齐建武末,魏主拓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明帝遣太尉陈显达率众复争之。道根与乡里人士以牛酒候军,因说显达曰:“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显达不听,道根犹以私属从军。及显达败,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
永元中,以母丧还家。闻高祖起义师,乃谓所亲曰:“金革夺礼,古人不避,扬名后世,岂非孝乎?时不可失,吾其行矣。”率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归高祖。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修城未毕,会魏将党法宗、傅竖眼率众二万,奄至城下。道根堑垒未固,城中众少,皆失色。道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败之。魏人见意闲,且战又不利,因退走。
豫州刺史韦睿围合肥,克之。道根与诸军同进,所在有功。六年,魏攻钟离,高祖复诏睿救之,道根率众三千为睿前驱。至徐州,建计据邵阳洲,筑垒掘堑,以逼魏城。道根能走马步地,计马足以赋功,城隍立办。及淮水长,道根乘战舰,攻断魏连桥数百丈,魏军败绩。
道根性谨厚,为将能检御部曲,所过村陌,将士不敢虏掠。每所征伐,终不言功。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明主自鉴功之多少,吾将何事。”高祖尝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曰:“此人口不论勋。”处州郡,和理清静,为部下所怀。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
十六年,都督豫州诸军事。将行,高祖引朝臣宴别道根于武德殿,召工视道根,使图其形像。豫部重得道根,人皆喜悦。高祖每称曰:“冯道根所在,能使朝廷不复忆有一州。”
居州少时,遇疾,自表乞还朝。既至疾甚,中使累加存问。普通元年正月,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十二)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时不可失,吾其行矣。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且战又不利,因退走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明主自鉴功之多少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①中使累加存问②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9.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冯道根谋略的一组是
①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
②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
③道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
④至徐州,建计据邵阳洲,筑垒掘堑,以逼魏城
⑤道根能走马步地,计马足以赋功,城隍立办
⑥为将能检御部曲,所过村陌,将士不敢虏掠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道生以孝顺闻名,靠帮工养活母亲。母亲去世后,冯道根回家守丧。投奔高祖时,他认为因战事而不能守孝,古人并不避讳,只要能扬名后世,也是孝顺。
B.齐明帝派太尉陈显达率众军收复南阳等五地时,道根与乡人用牛肉和酒犒劳陈军,并向陈显达进言。尽管陈显达不听,冯道根还是派自己的人马跟随部队。
C.冯道根谨厚俭约。当部下埋怨他不争功时,他用道理开导他们;虽然地位显达,而居住的房屋不加营缮,家中萧然无物,就像贫贱的士人家一样。
D.冯道根重到豫州担任军事长官,豫州将士个个都很高兴,高祖常常称赞他,认为只要有冯道根在的地方,就能让朝廷想不到又得到一州。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显达败,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口不论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祖引朝臣宴别道根于武德殿,召工视道根,使图其形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都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 10题。
送何太虚北游序
[元]吴澄
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
夫子,上智也,适周而问礼,在齐而闻韶,自卫复归于鲁,而后雅、颂各得其所也。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则犹有未问之礼,未闻之韶,未得所之雅、颂也。上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
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曰: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而吾圣人之学不如是。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①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陶渊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于中都也。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吾职哉!苟可以夺攘其人,盈厌吾欲,囊橐既充,则阳阳而去尔。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
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诗,缀文研经,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世之士,操笔仅记姓名,则曰:“吾能书!”属辞稍协声韵,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粗如往时所谓举子业,则曰:“吾能文!”阖门称雄,矜己自大,坎井之蛙,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书必钟、王,诗必陶、韦,文不柳、韩、班、马不止也。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澄所速事之祖母,太虚之从祖姑也。故谓余为兄,余谓之为弟云。
——选自《四部丛刊》本《国朝文类》巷三十四(有删节)
[注释]①衷:善。彝:常,即规律、本性。“降衷秉彝之善”指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智也,适周而问礼适:到……去
B岂有意于称吾职哉称:符合
C盈厌吾欲,囊橐既充厌:通“餍”,满足
D阖门称雄,矜己自大矜:庄重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劝游赠序。作者借何太虚出游一事阐释了游与学的关系,强调了
开拓见闻扩大生活领域对于人的认识的积极作用。
B.作者虽然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的老氏之学,但明确指出读书人要
行万里路,“博其闻见于外”,才能开拓视野,广其学识。
C作者猛烈批评了在游历上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游于权门,求取官职;二是
得官后以在官场之名出游,以搜刮钱财为目的。
D本文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手法,论理详尽,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说服
力,至今不乏劝勉忠诫作用,值得借鉴学习。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
尚友古之人焉。(5分)
译文:

(2)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5分)
译文:

甘肃省兰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诊断考试
语 文 试 题
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父瑀,性严毅,惟敏中一子,躬自教督,不假颜色。及冠,继丁内外忧,能刻厉自立,有大志,不屑贫窭。太平兴国五年进士,转运使张齐贤荐其材,代还,为著作郎。召见便殿,占对明畅,太宗善之,命为户部推官,出为淮南转运副使。时领外计者,皆以权宠自尊,所至畏惮,敏中不尚威察,待僚属有礼,勤于劝勖,职务修举。权判大理寺。
时没入祖吉赃钱,分赐法吏,敏中引钟离意 委珠事,独不受。妖尼道安构狱,事连开封判官张去华,敏中妻父也,以故得请不预决谳。既而法官皆贬,犹以亲累落职,出知广州。入辞,面叙其事,太宗为之感动,许以不三岁召还。翌日,迁职方员外郎,遣之。是州兼掌市舶,前守多涉讥议。敏中至荆南,预市药物以往,在任无所须,以清廉闻。就擢广南东路转运使,召为工部郎中。太宗飞白书敏中洎张咏二名付中书,曰:“此二人,名臣也,朕将用之。”左右因称其材,并命为枢密直学士。



20090318

时通进、银台司主出纳书奏,领于枢密院,颇多壅遏,或至漏失。敏中具奏其事,恐远方有失事机,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诏命敏中与咏领其局。太宗欲大任敏中,当途者忌之。会有言敏中在法寺时,皇甫侃监无为军榷务,以贿败,发书历诣朝贵求为末减,敏中亦受之。事下御史,按实,尝有书及门,敏中睹其名,不启封遣去。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驰驿掘得,封题如故。太宗大惊异,召见,慰谕赏激,遂决于登用。未几,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

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会大傩,有告禁卒欲倚傩为乱者,敏中密使麾兵被甲伏庑下幕中。明日,尽召宾僚兵官,置酒纵阅,无一人预知者。命傩入,先驰骋于中门外,后召至阶,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果各怀短刃,即席斩焉。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张乐宴饮,坐客皆股栗,边藩遂安。
敏中姿表瑰硕,有仪矩,性端厚岂弟,多智,晓民政,善处繁剧,慎于采拔。
(节选自《宋史·向敏中传》)
【注】①钟离意:东汉人,为官清廉,对别人贪占过的财务,认为是“脏秽”之物而不
受。②榷务:宋设立的管理贸易和税收的机构。③傩:古代驱除疫鬼的迷信活动。
④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勤于劝勖全:鼓励
B.妖尼道安构狱构:设计陷害
C.云其书寻纳筒中寻:随即
D.会大傩会:会见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敏中早年胸有大志,甘于清贫,转运使张齐贤推荐其有才能,出任著作郎,为官清正廉洁,富于谋略,能够妥善处理边藩之事,故深得宋太宗的赏识。
B.当时,枢密院管辖的通进司、银台司,主管出纳书奏,有颇多的事情梗塞不通,有时甚至漏失,敏中具奏皇上,恐远方送来的机密失事,建议设专局处理,皇上下诏
命敏中与张咏二人管理专局。
C.太宗欲委敏中以大任,但遭人忌妒,污蔑他与贪官皇甫侃有牵连。后经查实,敏中虽然看到皇甫侃私僮送来的书信,但不曾启封便退了回去。太宗知道后,召见敏中,予以褒奖。
D.向敏中在得知有禁军士兵想趁傩会作乱后,他将计就计,部署士兵埋伏在廊下的幕布中,最终将傩人一网打尽。
10.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法官皆贬,犹以亲累落职,出知广州。
译文:
(2)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
译文:

北京市丰台区2009届高三语文统一练习(二)
(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一10题。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日:“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日:“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騄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庐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战国策·齐策》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闻之过过:错误。
B.天子受籍受籍:授位或赐给封地。
C.立为大伯大伯:即“太伯”,霸主。
D.惟恐失抎之抎:通“陨”,坠落。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B.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我欲因之梦吴越。
C.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毂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于是举士五人任官。吾祖死于是。
8.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
理解:我快步走进去拜见大王是趋炎附势,而大王快步出来迎接我则是礼贤下士。
B.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理解:宣王听后,气得脸色大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C.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人。
理解:于是宣王快步走到门口去迎接王斗,与他一块儿进去。
D.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
理解: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让自己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
9.下列全都能表现齐宣王有得到人才愿望的一项是()
①先生徐之,寡人请从。②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
③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④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抎之。
⑤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⑥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A.②⑤⑥B.①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⑥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主人公王斗具有“直言正谏”的可贵品格,这从“斗趋见王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来。
B.王斗列举先王桓公的事迹,并拿桓公与宣王作比较,直接指责宣王不礼贤下士的缺点,使宣王勃然大怒。
C.齐王虽然有得到人才来治理国家的良好愿望,但因缺乏善于发现人才的眼光,致使齐国贤才未及早得到重用。
D.王斗敢触龙颜,斗胆劝谏,可钦可佩;而齐宣王面对不留情面的揭短,则表现出应有的开明,这样的君王值得称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