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科学家发现猕猴在婴儿期会模仿人类表情
据美国《每日科技新闻》报道,国际生物进化学界一直认为,除了人类和黑猩猩的婴儿具有表情模仿能力外,其它灵长类动物的后代均不具备这种能力。但意大利的研究人员们日前却发现,在猕猴刚刚出生时,它们也同样可以模仿人类或成年猕猴的面部表情。
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研究人员皮埃尔·F·法拉利通过试验发现,小猕猴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里也能够模仿人类和成年猴子的表情。这种表情模仿的能力,被认为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进化,因为通过脸部表情模仿,婴儿就可以与成年之间进行沟通。在试验中,小猕猴在出生后的3到7天时间里,竟然能够神奇地模仿试验者的面部表情,做出各种诸如张嘴或闭嘴的动作。通过对自由放养的猕猴的观察,法拉利研究小组发现,刚出生的小猕猴都会模仿它们母亲的唇部动作和伸舌头的动作。法拉利说,“我觉得这种模仿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这种模仿,婴儿与成年人之间建立了一种主导性的沟通方式。”
意大利的研究人员们此前认为,在群体交往中,只有人类和猿类具有模仿的能力。但是法拉利小组却质疑这种说法,因为近期在猕猴的大脑中发现一种镜像神经细胞,这种细胞同样存在于人脑中,当人类在做动作或模仿动作的时候,这种细胞就会活跃起来。研究人员分时段对猕猴进行试验,发现许多刚出生几天的小猕猴看到人类的张嘴闭嘴动作后,也会立即舔吸自己的嘴唇,但是除了面部动作之外,它们对于所看到的其它动作都熟视无睹。这一研究表明,模仿能力在灵长类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时间要早于此前所认为的时间,应该在猕猴祖先同人类分离之前,也即在2500万年前。
皮埃尔·法拉利说,在进行此次试验时,研究人员们发现在16只刚出生3天的小猕猴中,有7只都会模仿各种各样的面部表情。但是到了第七天,这种表情模仿能力就逐渐消失了,只有4只还有舔嘴唇的动作,而到了第十四天,所有的模仿动作就都停止了。法拉利说,现在还不知道为什么有的灵长类动物的婴儿不能模仿表情。法拉利和他的研究小组将一直观察猕猴到它成年,以观察是否模仿者和被模仿者会因为后天的脾性而产生不同的表情。该小组也会通过观察,以判断是否幼年猕猴会通过模仿,自己创造出一些特殊的表情。
在此前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动物们不但有自己的语言,还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它们远比人类想象的要聪明得多。意大利的科学家们表示,研究人员们进行研究的动物种类范围极广,从灵长类的黑猩猩、狒狒到海洋生物海豚、海狮、鲸鱼直至像鹦鹉这样的鸟类动物。他们第一次把对不同动物的研究结果汇总并加以归纳,从而证明动物也经常交谈和相互倾听,它们有自己的文化和婚姻习俗,并以此来维持社会秩序。
意大利的研究人员还表示,灵长类动物是自然界中的高等哺乳动物,它们的大脑非常发达,四肢灵活、行动敏捷,模仿能力也比较强,是这个地球上与人类血缘最为接近的物种。以灵长类动物猩猩为例,它们组成的社会就具有比较严格的婚姻制度,与人类非常相似。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会议上说,雌猩猩一般只与几个自己中意的雄性猩猩交配,其他雄猩猩知道它们不同寻常的关系后,会尊重它们的婚姻。在黑猩猩社会中,雌猩猩嫉妒心较重,它们在与同类争吵后,易生怨恨。但雄猩猩之间发生争斗后,会很快向对方作出各种和好的姿态,所以科学家们说,也许具有暴力倾向的年轻人有必要向雄性猩猩们学习。
猕猴在婴儿期能够模仿人类的面部表情,这在人类进化学研究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意大利生物进化研究所博朗尼·拉弗茨博士说,“这一新发现给人类进化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但这距离我们彻底揭示动物行为的奥秘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选自新浪科技)
下列关于猕猴在婴儿期会模仿人类表情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猕猴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里,能够模仿成年猕猴的面部表情,但是这种表情摹仿能力在不长的时间就会逐渐消失。
B.小猕猴能够模仿人类和成年猴子的表情,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进化,通过脸部表情模仿,小猕猴就可以与成年猴子之间进行沟通。
C.幼年猕猴会通过模仿,自己创造出一些特殊的表情。它们也能经常交谈和相互倾听,它们有自己的文化和婚姻习俗,并以此来维持社会秩序。
D.猕猴在婴儿期会模仿人类和成年猴子的面部表情,但除了面部动作之外,它们对于所看到的其它动作都熟视无睹。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灵长类动物是自然界中的高等哺乳动物,它们的大脑非常发达,四肢灵活、行动敏捷,从婴儿期就具有表情模仿能力,是这个地球上与人类血缘最为接近的物种。
B.国际生物进化学界过去一直认为,除人类和黑猩猩的婴儿具有表情模仿能力外,其它灵长类动物的后代均不具备这种能力,意大利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改变了这一结论。
C.猕猴在婴儿期会模仿人类表情这一发现表明,模仿能力在灵长类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时间应该在猕猴祖先同人类分离之前。
D.动物们不但有自己的语言,也经常交谈和相互倾听,还有一定的社交能力,有自己的文化和婚姻习俗,并以此来维持社会秩序。它们远比人类想象的要聪明得多。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猕猴在婴儿期之所以会模仿人类表情,是因为猕猴的大脑中的一种镜像神经细胞。当猕猴在做动作或模仿动作的时候,这种细胞就会活跃起来。
B.灵长类动物是自然界中的高等哺乳动物,是这个地球上与人类血缘最为接近的物种,除了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具有模仿能力外,其它动物均不具备模仿能力。
C.小猕猴表情摹仿能力的逐渐消失,有可能是模仿者和被模仿者因为后天的脾性而产生不同的表情。
D.猕猴在婴儿期能够模仿人类的面部表情,这一新发现有助于我们彻底揭示动物行为的奥秘。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以下小题。
明月寺
叶弥
“山上有一座明月寺,寺里头就只有住持夫妇两人。两人本是城里人,七零年春天的,不知道为什么要。了快三十年了,从不见有亲戚看他们……男的叫罗师傅,女的叫薄师傅。两个人虽说是寺院住持,但从就是俗家打扮,一直夫妇相称。你说奇怪不奇怪?”因了这话,我走进了竹林掩映里的明月寺。
这是一座小庙,进了门,眼前一黑,过了片刻才看清室内的陈设。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摆在屋子正中的木龛里。
薄师傅从木龛后面走出。一看见她,我就知道这是薄师傅。她是个清瘦的老妇人,薄薄的身体,薄薄的头发,皮肤是暗白的,带着一点灰,与这幽暗的屋子很相配。她的眼神很特别,清而亮。她看人的时候,眼神专注,让人感到里面仿佛有许多要紧的内容,但仔细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
她看了我一眼,说道“要不要求签?”又补充了一句“我这寺里的签,和别处不一样,不分上中下签。只要签上说的话对你有些用处,那就是上签。”于是我在观音面前焚香,磕头,在竹筒里抽了一支签,上面说道
海市蜃楼
过眼云烟
落花流水
浮生若梦
我突然无可抑制地感到悲戚。
薄师傅又注意地看我一眼,说“求签就像读书,在信与不信之间,最好。”
我问她“那到底是信还是不信?”
她素白的脸上略略有些笑容了,她说“这个我说不清楚。”又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像你这样喜欢泾渭分明。”
我突然有个感觉,薄师傅以前可能是个教师,如果她是个教师的话,她一定是语文老师 。我立刻把我的感觉对薄师傅说了。我看见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一掠而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当我陷入无言的时候,薄师傅却说话了“我领你看我种的花去。”
薄师傅对我说,大部分是她从山上移下的。譬如这种花,叫“剪春罗”。
她特地用手指向我指示。
我对薄师傅说“哦,我知道了。‘剪春罗’里面有个‘罗’字,‘罗’,就是罗师傅--这花是你为了罗师傅种的。”
她蹲在菜地里,不看我,脸冲着一地的菜笑了。她笑得十分真心,脸有些红了。看见她的笑容,我知道她平时不大笑的,凭她窈窕的身影,我又可以断定,她年轻时就是一个人人宠爱的大美人。
罗师傅在院子里扫地,薄师傅走过他的面前,也不看他,像自言自语地说“小囡说,‘剪春罗’是我特地为你种的。”罗师傅也像是自己咳嗽一声似的说“我说也是。”
他俩已经默契得用不着神色和眼光交流了。
我们三个人就在厨房里的小桌子上吃晚饭了。“小囡。”薄师傅叫我了,她那如水的眼波看着我,“吃菜。”她对我说。
罗师傅说“你莫叫人家老是吃。你叫人家看看窗子外边的云。”
厨房的西墙上有一面窗子,窗子外面是满山的姹紫嫣红,姹紫嫣红的上面---天空上, 有更绚丽的颜色。只是一天的结束,天空却像再也不回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美丽的云霞,甜甜的,甜得怅惘。
我说“罗师傅这么浪漫,怪不得薄师傅给你种‘剪春罗’呢。”
两个人都看着我微笑。
……
第二天早晨下山,罗师傅送我。温暖的纯金色的阳光照着满山的露珠,我走了老远,还能看见薄师傅站在庙门口朝我们张目眺望的身影。
罗师傅送我到山脚下,郑重地问“你什么时候再?”
我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吧。”
他又说“我和薄师傅等你。”
一个月、两个月弹指一挥。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轰轰烈烈地开始,我这才突然想起我的许诺。
在山路上就看见明月寺被脚手架包围着,许多匠人在脚手架下忙碌。
我预感不妙。我说“那罗师傅和薄师傅呢?”
匠人头领说“薄师傅死了有两个月了,罗师傅走了也有一个月了。薄师傅是病死的,一个劲地瘦,瘦得像掉在地上一个冬天没烂的树叶子。罗师傅到孤郎岛上的香花寺正式出家了,法名慧尘。”
往事里的往事,我已无可猜测。他们到底是谁?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没人知道。
明月寺不会说话。
(有删改)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段借他人的一番话,交代了两位主人公的离奇身世、故事发生的缘起及时代,开篇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对签上所说感到悲戚,薄师傅却说出“信与不信之间,最好”及年轻时喜欢泾渭分明的话,对比之下,表现出她经历世事变幻后的大彻大悟。
C.小说以“我”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写明月寺中罗师傅和薄师傅的俗家生活,观察细致,语言平淡舒缓而又生机充盈,不动声色却又自然真实。
D.下山时,薄师傅和罗师傅盼望“我”再的情节,暗示二人其实并不想隐遁在明月寺,渴望有人发现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E.罗师傅和薄师傅的爱情是一种逃遁在外的爱情,看似世外桃,其实却仍然承受着俗世的痛苦,而对他们痛苦的谜底,“我”也无法揭破。
小说中的薄师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作品以“明月寺不会说话”为结尾有哪些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功,共同构成篆刻艺术的技艺内涵。篆刻艺术借用契刻古代文字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阴阳相荡的审美观念,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而今天也有用简化字入印的印章了。篆刻艺术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作者要在很小的尺寸中表现中国诗、书、画的审美意境,并且真实、准确地表达其思想、情感、学养,追求布局和刀法的精微妙趣,风格各异,可谓 “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篆刻作品是人文与自然的结合,是天然石材、精制钮雕和篆刻技艺“三美结合”的产物。
篆刻艺术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它是篆刻家品格、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由于篆刻艺术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所以它又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际交往、艺术及学术交流的有效方式。随着汉文化的传播,篆刻艺术逐渐流传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篆刻艺术作品有着审美和收藏价值以及对人物和书画作品的印证和品鉴作用,如姓名章、收藏章等印章。在中国书画作品中,印章兼具审美价值和款识作用。
目前,篆刻艺术在中国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专业社团有300多家,著名的有成立于一百零五年前的西泠印社。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艺术走进了国际视野,这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国际大环境,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它不仅用于艺术欣赏领域,在现实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如用在一些生活必需品、建筑和广告标识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徽标----“中国印”用的就是篆刻艺术形式。而此后各种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篆刻艺术展,以其鲜明、超前的审美理念,新颖、独特的布展方式,将中国的篆刻艺术带入一个“中国印”的新时代。
下列对于“篆刻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篆刻艺术是一种主要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的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传统艺术。
B.篆刻艺术由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工共同构成技艺内涵。
C.篆刻艺术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
D.篆刻艺术在中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已走进国际视野,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篆刻艺术作品多由工匠采用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
B.没有篆刻家技艺的改变,就不会有篆刻的艺术传承、发展并创造至今。
C.篆刻作品在“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 体现着篆刻家的艺术学养和功力。
D.篆刻艺术对个人素养的提高要比它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促进更有作用。

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明清以的皖派、浙派以至今日的流行印风等多种流派和风格,是篆刻家在继承前辈优秀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结果。
B.篆刻艺术能成为人们修身养性、提高综合素质和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的原因是它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
C.姓名章、收藏章等印章作为篆刻艺术作品,能用印证和品鉴人物和书画作品,有着审美与收藏价值。
D.因为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所以北京奥运会的徽标“中国印”用的就是这种艺术形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怀念书人倪墨炎先生
和倪先生的初次相识是在一同去往杭州旅游的大客车上,一路上我都在向他讨教,现代文学史的掌故、旧书店淘书的传奇等等。此后,陆续得到倪先生惠赠的一些签名本新著,也曾到他府上拜访过一次,参观了他收藏的令人艳羡的新文学“善本书”。2006年,当我来到上海人民出版社时,倪先生告诉我正在写一本关于鲁迅的新书。四年之后的2010年,这部将近五十万字的新书《真假鲁迅辨》,终于面世了。
倪先生探讨鲁迅某些生平大事历史原貌的文章,几乎篇篇都很精彩。当《鲁迅茅盾“致红军信”的探讨》在《文汇报·学林》上发表时,现代文学史专家、善于“打捞”史料的华东师大陈子善教授一口气读完后,很为倪先生的胆量和见识所感动,立刻给《学林》主编打电话,认为这是一篇有创见的学术论文,是十分难得的。倪先生以大量可信的史料,论证了此信不可能经鲁迅(包括茅盾)起草或过目或事先知情,而是由当时在陕北的红军中的一位革命同志起草的,极具说服力。现在倪先生的说法已成为鲁迅研究界的共识。
《真假鲁迅辨》那本书印得不多,总共印了2700册,其中200册毛边本是被一位收藏家“买断”的,所以真正上市流通的不足2500册,很快就销光了。我曾送了一册给倪先生的“神交”——当时已然九十高龄的蒋星煜先生,蒋老拿着此书便说:倪墨炎写的文章我喜欢看,他在《文汇报》发表的对唐弢《琐忆》真实性的质疑,几年前我就仔细看过。倪墨炎的结论“完全成立”!后来,蒋先生在编选自己的文集时,特地在一篇《唐弢与鲁迅之间》的文章后面加了一小段附记以表示对倪墨炎先生考辨结论的支持。当蒋老听说倪先生还有《大鲁迅传》即将出版时,特地给我来信希望出书后一定送他一本。
在“辨伪”系列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倪先生才正式开始“重写鲁迅传”。因为先要辨伪、扫雷,《大鲁迅传》的编写、出版至少推迟了四年。为了提高效率,年近八十的倪先生“老来学吹打”,第一次用电脑写作整部书,用伊妹儿发稿件。在《大鲁迅传》第一部写作期间,传来了倪先生患病的消息,我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倪老师的大书也许写不完了!
今年的炎夏,倪先生又住进了华山医院。在医院里,他最牵挂的自然是已经进入出书“倒计时”的《大鲁迅传》第一部,在即将付刊之前还来电话关照:又发现两处错误,一定要改正!我自然遵命照办。8月12日傍晚,我拿着一本《大鲁迅传》的快样书来到病房,他正在吃晚饭,女儿送来的红烧小排,老爷子吃得似乎挺香,看到新书格外开心,还跟护工得意地说:“这是我的新书,刚刚出来。”那天看他状态蛮好,我有点盲目乐观,以为他可以很快出院了。
校阅《大鲁迅传》第一部之余,倪先生又逐步将自己的书话作品修订、整合,先编成一本三十来万字的《现代文坛随拾》交给我。正好今年5月我“转会”上海书店出版社,就把这部书稿带到了新单位。书稿的编校过程很顺利。9月2日晚上,我带着美编设计的三个封面样张,再次来到病房请倪先生敲定封面。没想到三周未见,倪先生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他已经吃不下东西,仅靠输入氨基酸补液维持,同时吸着氧气。他只能躺着看东西、跟我说话了。我也想不出说什么话来给他打气,他倒在选定封面后似乎有点兴奋,对我说:第二本书话,今年也能编好给你。我拉着他的手说:好的,我就等您的新稿子。当我离开病房的时候,这会不会是最后一面的念头闪现了,但我实在不敢再想下去了……
第二天晚上,我把他选定的封面发到微博上,不知内情的朋友肯定以为我又在“老王卖瓜”了,其实我是想为倪先生祈福,只是不便明言。噩耗传来,我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依然觉得心很疼。看到许许多多的识与不识者在转发、评论我那条微博,表达他们对倪先生去世的哀悼之情,我感到温暖。
倪先生一生,爱书、读书、买书、藏书、编书、写书;他坐拥书城、埋头著述,三十六年间出版了二十多本著作,按照他的分类法,既有《大鲁迅传》《真假鲁迅辨》这样的“精神正食”,也有九本书话这种“精神零食”。他的书,无论“正食”还是“零食”,都不至于使读者“伤食”。这种追求“字字有来历”的书、如此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写书人,今天都是太少了。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A.作者对倪墨炎极为敬佩,因为倪先生探讨鲁迅某些生平大事的历史原貌的文章几乎篇篇都很精彩。
B.《真假鲁迅辨》那本书只印了2700册,不是很受读者欢迎。
C.倪先生生病了,“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有点盲目乐观”“这会不会是最后一面的念头闪现了”,作者层层蓄势,为下面“噩耗传来,我很心疼”做铺垫。
D.看到许多识与不识的人都在转发、评论我发的微博,表达他们对倪先生去世的哀悼,我得到了很多安慰,稍稍平复了伤痛的心。

E.作者拿着《大鲁迅传》的快样书来到病房,倪先生格外高兴,这一段作者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
文中写陈子善、蒋星煜对倪墨炎先生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倪墨炎先生的事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文章结尾说“这种追求‘字字有来历’的书、如此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写书人,今天都是太少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现实谈一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炕笤帚
刘心武
他们是大二男生,一天在宿舍里,引发出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几个舍友里,只有两位备有扫床工具,一位富家公子有个非常漂亮的长柄毛刷,一位来自穷乡的小子有个高粱穗扎的小炕笤帚,其余几位收拾床铺时会跟他们借用,一来二去的,都觉得还是那小炕笤帚好使,最近就连那富家公子,也借那小炕笤帚来用。
那天熄灯后,都睡不着,各有各的失眠缘由,绰号“蜡笔大新”叹口气提议:“夸克,随便讲点你们乡里的事情吧。”其余几位也都附议,绰号“唐家四少”的富家公子更建议:“从你那把小炕笤帚说起,也无妨。”
因为物理考试总得高分,绰号“夸克”就讲了起来:那年我才上小学。村里来了个骑“铁驴”的,“铁驴”就是一种用大钢条焊成的加重自行车,后座两边能放两只大筐,驮个二三百斤不成问题。那骑“铁驴”的吆喝:“绑笤帚啊!”我娘就让我赶紧去请,是个老头,他把“铁驴”放定在我家门外的大榆树下,我娘抱出一大捆高粱来,让他给绑成大扫帚、炕笤帚和炊帚。他就取出自带的马扎,坐在树下,先拿刀把高粱截了,理出穗子,然后就用细铁丝,编扎起来了……“蜡笔大新”叹口气说:“不好听,来个惊人的桥段!”上铺的一位问:“会闹鬼吗?我喜欢《黑衣人》的那份惊悚!”“夸克”继续讲下去:你们得知道,高粱有好多种,其中一种就叫帚高粱,它的穗子基本上不结高粱米,专适合扎笤帚炊帚什么的,我娘每隔几年就要在我家院里种一片帚高粱,为的是把以后几年的扫帚、炕笤帚、炊帚什么的扎出来用,扎多了,可以送亲友,也可以拿到集上去卖。
那是个星期天,午饭后,我在屋里写作业,我娘忽然想起说:你去问问那大爷,他吃晌午饭没有?他大概是转悠了好几个村,给好多家绑了东西,还没来得及吃饭呢。我就出去问,那老头说:“不碍的。我绑完了回家去吃。”我进屋跟我娘一说,我娘就从热锅里盛出一碗二米饭,就是白米跟小米混着蒸出的饭,又舀了一大勺白菜炖豆腐盖在上头,还放了两条泡辣椒,让我端出去……“唐家四少”说:“情节平淡,我得去趟卫生间。”“夸克”就提高声量说:呀!出现情况了!我娘忽然叨唠:“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啊……”就往门外去,我跟着,只见那老头已经从马扎上翻下地,身子倚在榆树上,翻白眼……他是被饭菜给噎着了,喉骨哆嗦着,嘴角溢出饭粒和白沫,但剩的半碗饭并没有打翻,显然是刚发生危险时,他就快速把那碗饭菜放稳在地上了……我娘赶紧把他的手臂往上举,指挥我用手掌给那老头轻轻拍背抚胸,没多会儿,那老头喉咙里的东西顺下去了,松快了,娘让我去取来一碗温水,让那老头小口小口喝,老头没事儿了……讲到这儿“唐家四少”去卫生间了,回来时候只听“蜡笔大新”在感叹:“哇噻,两毛!两毛能算是钱吗?”原来,那老头绑扎东西,大扫帚每个收五毛钱,炕笤帚、炊帚只要两毛钱。绑扎出一堆东西,“夸克”他娘才付他四块钱。那老头说:“你们真仁义,给我饭吃,还救了我。这些剩下的苗苗不成材,可要细心点,多用些铁丝,也能扎成小炕笤帚,今天我没力气了,让我带走吧,过几天扎好了,我给你们送过来,不用再给钱。”“夸克”娘说:“连那些高粱秆,全拿走吧。扎的小炕笤帚,你自用、送人都好,甭再送来了。”
从上铺传来评议:“不是大片儿。小制作。表现些民间微良小善。比《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浅多了。”“夸克”说:没完呢。过了几天,本是个晴天,不曾想过了晌午,也不知道怎么的忽然下了场瓢泼大雨,放学回家路上,听人说下大雨的时候有个骑“铁驴”的老头栽沟里了,路过那沟,“铁驴”挪走了,只留下痕迹,还有一把小炕笤帚,落在沟边,脏了。我心里一动,捡起那小炕笤帚,回家拿给娘看,娘说,一定是那大爷要给咱们家送来的。那年月乡里有绑扎笤帚手艺的人,大都跟我爸一样,进城打工了,剩下的,有的扎出来的东西没用几时就散了,可这老头扎得又结实又好用,除了铁丝,还都要再箍上一圈红绒线。我们听说摔断腿的老头被卫生院收治了,娘儿俩就去看他……“蜡笔大新”评议:“诚信,很健康的主题。”“夸克”继续讲:到了医院,见到他,我们就慰问,道谢,可是,那老头当着医生说,他不认识我们,他那“铁驴”里的小炕笤帚,不是带给我们家的。我跟娘好尴尬。我们只好退出,在门口,恰好跟那老头赶过来的家属擦肩而过……
最后,我要说明:这小炕笤帚当时就洗净晒透了,一直搁在躺柜里,没舍得用,来大学报到前,娘才取出来让我裹在铺盖卷里,带到这儿来以前,我进行过消毒,请放心使用。
宿舍里安静下来。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小炕笤帚的故事,叙事角度很巧妙,时而用第三人称叙述,时而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角度的转换十分自然。
B.“夸克”娘儿俩给绑笤帚的老头吃二米饭,当他发生危险时又及时抢救,老头为报答这娘儿俩,绑扎了一堆东西,才收了四块钱。
C.“夸克”娘儿俩及时抢救吃饭被噎的绑笤帚老头,这一情节为下文老头送小炕笤帚遭大雨栽进沟里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D.这篇小说故事简单,情节也不太曲折,没有什么矛盾,但文中人物淳厚、质朴、善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品性让人感动。

E.绑笤帚的老头来给“夸克”家送小炕笤帚,不幸栽进了沟里,“夸克”通过铁驴判断这个老头就是之前给家里绑笤帚的老头。
小说对舍友们的描写贯穿始终,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骑“铁驴”的老头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最后写“夸克”娘儿俩去医院看望绑笤帚的老头,可老头当着医生说不认识他们。作者的这种处理是否合适?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中国古代的“刑”这一概念兼有法与罚两种含义。秦王朝的“严刑峻法”使秦朝迅速灭亡,也使汉朝面临危机。此时,董仲舒适应历史需要,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吸收诸家学说,创造了一个新的儒家理论体系。在法律方面,他提出“德主刑辅”的主张,用“软硬两手”代替“专制刑治”。据此,董仲舒认为,官吏应该“据法听讼”和“依法刑人”,但他更侧重倡导“据义行法”和“春秋决狱”。“春秋决狱”亦称“经义决狱”,其特点是司法者不是引用正式的法律条文断罪,而是凭借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来判案;被引用的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尤其是孔子所辑的《春秋》最为常用,故名“春秋决狱”。“春秋决狱”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最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它促动了法律儒家化的“礼法融合”。其表现为法律适用中的礼法融合和审判方法上的礼法融合。“春秋决狱”在法律适用上改变了以往依照客观情况“一刀切”的司法方式,采取根据不同案件情形区别对待;在审判方法上改变了秦以来客观主义审判方法,开始特别重视对行为人主观心理动机因素的衡量。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但春秋决狱也有其弊端,即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春秋决狱”之后,更加推动了人们引用儒家经义来注解法律的活动。随着“引经注律”的不断发展,唐朝统治者在法律中渗透了大量的礼教的精神内容,即唐代不少的法律是根据礼义制定的。特别是《唐律疏议》,成为我国古代文献中将法和礼的关系体现得最为完整而又较早的典型之作。作为古代法典的代表,它集前代立法之大成。它不仅是以经立法的结晶,也是整个法律儒家化的浓缩和再现。至此,法律已然完全伦理化。
清末的法律改革,实际上清政府是假借变法之名,而行修律之实。为此,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把原有的“一准乎礼”的立法原则向“一准于法”的立法原则上改变,修改了很多涉及伦理道德的规则。他们的主张是,法律是国家的制裁,而道德是内在的制裁,因此道德的事情不能规定在法律中。但他们并非完全不考虑道德因素,只是将道德与法律分开。与此相反,礼教派主张,礼是刑法之本,伦理纲常应该是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原则,如果失掉这个根本,刑法则失掉了固有的社会的基础。清末的“礼法之争”使得清末的修律采用了西方的法典体例和立法技术,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贯彻刑罚人道主义,划清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也使中国传统的礼刑关系到此发生了突变。尽管立法的指导思想不能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把伦纪纲常礼教放在首位,但法律已经以独立的身份出现,表现出很强的法律自身独立的价值理念。
下列表述,不能体现“礼法结合”思想的一项是

A.鉴于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事实,董仲舒适应历史的需要,提出“德主刑辅”的主张,认为既应该依法断案,更倡导“据义行法”。
B.董仲舒为了使社会的法制建设适应历史需要,认为官吏断案应“据法听讼”和“依法刑人”,不否认法律条文在断案中的作用。
C.董仲舒认为应该用“软硬两手”代替“专制刑治”,他的凭借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来判案的“春秋决狱”就是出自这一思想。
D.虽然“春秋决狱”更注重于礼的作用,但它促动了法律儒家化的“礼法融合”,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有着很大的贡献。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司法者引用《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判案,而《春秋》最为常用,所以有了“春秋决狱”这一称法。
B.“春秋决狱”所表现出的审判方法上的礼法融合,改变了秦以来客观主义的审判方法,开始特别重视对行为人主观心理动机因素的衡量。
C.“春秋决狱”的弊端是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
D.“春秋决狱”推动了人们引用儒家经义来注解法律的活动,唐朝统治者就在法律中渗透了大量礼教的精神内容,不少法律是依礼义而定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处理案件时,“春秋决狱”改变了以往依照客观情况“一刀切”的司法方式,对不同案件区别对待,体现了法律适用中的“礼法融合”。
B.《唐律疏议》集前代立法之大成,是立法的结晶和我国古代法典的代表,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将法和礼的关系处理得最为合理的典型之作。
C.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主张将道德与法律分开,认为法律是国家的制裁,而道德是内在的制裁,因此道德的事情不能规定在法律中。
D.清末“礼法之争”的结果,使中国传统的礼刑关系发生了突变,法律已经以独立的身份出现,这种法律自身独立有利于社会的法制建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