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设计了一个“过热自动报警电路”,如图甲所示。将热敏电阻 R 安装在需要探测温度的地方,当温度正常时,继电器的衔铁与触点A接触,指示灯亮;当温度超过某一值时,继电器的衔铁与触点B接触,警铃响。图乙是热敏电阻R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象。
(1)请用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不完整的电路连接起来。
(2)由图乙可知,热敏电阻R的阻值与环境温度的关系是将 。
(3)图甲中U1 ="3" V,电磁铁的电阻忽略不计,当通过热敏电阻R的电流达0.1安时,继电器的衔铁与触点B接触,警铃响,求此时环境温度为多少℃?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肌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如图所示.
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
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10cm.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25cm.从眼的光心向物体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叫视角,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就越清楚.
问题:
(1)通常同一物体,人由远及近看会觉得它变得清楚且大些,这是因为人看物体的 变大.
(2)某人视力正常,当他用镜子长时间仔细观察自己的脸部时,应当把镜子拿到离眼睛 cm处最为合适.
(3)当物体在很远地方时,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当物体靠近人眼时,若晶状体的焦距不变,则它的像将会落在视网膜 (选填“前”、“上”或“后”)而导致看不清物体,但实际上,人眼在由远到近地观察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所以人们还是能清晰地观察到物体.
【山东省烟台市2015年中考物理试题】现代社会上汽车大量增加,交通事故也在增多,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不能立即停止.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操纵制动器来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汽车前进的距离叫反应距离.从制动器发生作用到汽车完全停下来,又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
下表是一个机警的驾驶员驾驶一辆保养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速度v/(km•h-1) |
反应距离s1/m |
制动距离s2/m |
停车总距离s/m |
40 |
7 |
8 |
15 |
60 |
11 |
20 |
31 |
100 |
19 |
54 |
73 |
… |
… |
… |
… |
(1)分析上述数据,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果在雨雪天,汽车的制动距离又将怎样变化?并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2)利用上表数据计算得出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是多少?(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
①若甲的质量为1千克,求物体甲的密度ρ甲;
②若乙的质量为2千克,求物体乙对地面的压强p乙;
方案设计的方法
A加在两物体上的力方向都向下
B加在两物体上的力方向都向上
C甲物体上的力方向向上,乙物体上的力方向向下
D甲物体上的力方向向下,乙物体上的力方向向上
③若甲、乙的质量分别是m、2m,底面积分别是S、nS(n>2),要使两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可同时在两个正方体上表面施加一个竖直方向、大小相等的力F.某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右表所示的四种方案.
选择:方案 的设计是可行的;且方案 的力F最小;
求出:可行的方案中的最小力F小.
如图所示,在试管内装些水,用软木塞塞住,加热使水沸腾,水蒸气会把木塞冲开,有的同学由这个装置联系到内燃机,请你用连线反映他的联想创新的思维过程.
阅读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冰花寒冷的冬天,房间的玻璃窗上常常会结冰,玻璃上的冰花图案各异.有的像兰花,有的像马尾松,有的像一朵朵梅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房间里的热空气(含有水蒸气)遇到玻璃后放热结成的冰,当最初的冰晶形成后,就逐渐向四周发展,但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如有的窗缝里有风进来,风大风小情况不同;有的玻璃光滑,有的毛糙,有的干净,有的脏,这样,水蒸气蒙上去的时候,就分布不均匀了,当冰晶向四周延伸时,遇到水蒸气多的地方,冰就结得厚一些,少的地方就薄一些,有的地方还结不起来,或者是结了,遇到一点点压力,又融化了,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花纹,非常漂亮.
请回答:
(1)冰花在玻璃的外面还是在里面? .
(2)下列现象的形成与冰花的形成相同的是
A.霜 B.雾 C.露
(3)有时玻璃上形成的是冰柱,这又是怎么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