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蛋壳我的家
隔老远,我就听见她的大嗓门破锣般地嚷嚷:“楼上的,能不能把你们家的衣服甩干点再拿出来晾?水都滴到我们家晒的被子上了,真是的,能不能行了?”
她的嗓门像高音喇叭,有本事把全楼的人都叫了出来,众人的目光像电网一样笼罩在她身上,她犹不自知。我红着脸,心慌慌地跳着,悄然穿过众人的目光森林,回家。
你能不能行了?是她的口头语,她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上,当然,用在我身上的时候最多,她喜欢用食指戳我的脑门,恶狠狠地丢下旬:死丫头,你能不能行了?
有一段时间,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她亲生的,她张扬,无所顾忌,天不怕地不怕。我胆小怕事,恨不能钻到尘埃里。
我常常幻想着我的亲生父亲在这个世界上的某处等我,住大房子,开跑车,可以买给我喜欢的“艾格”服饰,为我开盛大的生日Party,鲜花摆满房间,我骄傲得如同公主,看看那些同学谁还敢笑话我?
而事实上,我和她住在一处老房子里,小得像一只鸡蛋壳,我从不敢领同学回家,因为房子小得无处落脚,怕他们笑话我有一个扯着破锣般的嗓子在早市上卖鸭脖子的妈妈。
她不会知道我内心里这些细微的小想法,只是自顾自地按自己的想法给我吃的和穿的。衣服是她在早市上淘的,土气而便宜。她常常会沾沾自喜地对我说,乖女儿,你看我给你买什么了?然后变戏法似的从身后拿出一件有小熊图案的衣衫问我:“漂亮吗?”
我厌烦地转过身去,我都多大了?她还给我买有小熊图案的衣服。早餐永远是她亲自制作的豆浆,以至于我一打嗝儿,老远都能闻到大豆的豆腥味。
她不喜欢我,就像我不喜欢她一样,我是这样认为的。她常常坐在角落里发呆,我从她身边经过的时候,听到她自言自语,你若是个男孩该多好。也不枉我这些年苦扒苦做带着你,老来也好有个依靠。我不屑与同她争,但心里却觉得委屈,我是男孩还是女孩,由得了我做主吗?
我考试考第一名的时候,她会撇着嘴说:“有什么可骄傲的啊?瞎猫逮着只死耗子而已。”我不敢公然反抗,只能小声嘟哝:“有本事你逮一只我看看。”她顺手抄起一只苍蝇拍追着我说:“死丫头,学会顶嘴了?你能不能行了?”我在学校的运动会上,拿了一个200米跑的冠军,以为这次她会夸我几句了,谁知她不冷不热地嘲讽:“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别弄得跟我似的,书念得不怎么样,只会跑,将来也只会在市场上摆个小摊卖鸭脖子。”
我从心理上反感她的所作所为,抵制她,排斥她,人多的场合我拒绝称呼她,开家长会的时候,多数我不通知她。她知道以后常常会追着我骂:“死丫头,你能不能行了?”
那时候,我暗恋班上一个长得很帅的男生,他在运动场上打篮球的时候,我的目光总是一刻不停地追随他,义务给他当拉拉队。他参加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的时候,我总是下面那个拼命鼓掌的女孩:原本有些暗淡的青春,因为这个耀眼的、像风一样的少年而变得美好起来。
心中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美好情愫,也因为这个男生碎成了模糊的一片。
那天早晨,刚进教室,就听见他在跟同学们瞎侃:“不是说她骄傲得如同公主吗?我叫她向东,她决不会向西。知道她家住哪儿吗?城郊,一个鸡蛋壳大小的地方。知道她妈妈是干什么的吗?一个在早市上卖鸭脖子的……”
我呆住了,先是愤怒,而后是委屈,继而是满眼的泪。我听见内心里哗啦一声脆响,那是我的自尊,我那点可怜的自尊碎落了一地。我没有进教室,转身跑了,有生以来第一次逃课了。
那是一段很难熬的日子,每天,我都觉得有很多双眼睛在盯着我,眼神满是嘲笑和讥讽,我恨不能找个地方躲起来。
那天下午,开班会的时候,老师领进来一个人,我一看,脑袋就大了。老师说:“今天的班会,我们邀请了一个特别的嘉宾,那就是甘甜甜的母亲,她想给我们讲讲一个单亲母亲养育孩子的故事,大家欢迎。”
是的,甘甜甜是我,她还嫌我出丑出得不够大啊,竟然亲自跑来拆我的台,要我以后怎么在学校里混?
她收敛了平常所有的嚣张,口齿清晰,语调平稳,我不知道她居然能说一口那么标准的普通话。她说:
“我是甘甜甜的母亲,是一个单身母亲。大家都很好奇甘甜甜的出身,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掌心里的宝,我要感谢甜甜,因为有了她,经受过若干打击的我,每一次都能顽强地从苦难中爬起来,甜甜不能没有我,没有了我,她就没有了整个世界,所以我不能倒下。
不管是市场上摆摊与人纷争,不管是发烧感冒下雨下雪,不管生活有多么困难,我都咬着牙在坚持。最困难的日子,我和甜甜三天之内只吃了三个馒头,每天一个,维持着生命的最低体能。 有一次甜甜发烧,半夜里下雨,住在郊区的我们叫不到车,我背着甜甜一步一步走到医院,到医院的时候,天都快亮了……”
她讲了很多,我的脑子乱成一锅粥,素常的日子里,她从来没有跟我抱怨过什么, 我知道她过得不容易,但不知道她挣扎得这么厉害,我的一粥一饭,我的一点一滴幸福的感觉,都来源于她的付出。我有什么理由任性、逆反,不管不顾地和她对抗?
眼泪抑制不住地漫上了眼睛,我跑到前面抱住她。
她笑了,眼睛眯缝成月牙状,在同学们如雷的掌声中说:“乖女儿,这就对了!”
青葱的岁月里,总会有一些小小的虚荣和敏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能选择的,就是有什么样的父母。他们就算再不优秀,也是我们的父母,是上天赐予的缘,所以,唯有珍惜。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尘埃( ) (2)不屑( ) (3)瞎侃( ) (4)赐予(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我红着脸,心慌慌地跳着,悄然穿过众人的目光森林,回家。
(2)她常常会沾沾自喜地对我说,乖女儿,你看我给你买什么了?文中母亲的哪些所作所为让我从心理上反感并抵制她、排斥她?
文中对人物的描写颇具特色,读之或为这位单身母亲感到辛酸,或对她产生深深地敬意,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描写。
她笑了,眼睛眯缝成月牙状,在同学们如雷的掌声中说:“乖女儿,这就对了!”试分析“心中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美好情愫,也因为这个男生碎成了模糊的一片”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听完单身母亲的诉说,“眼泪抑制不住地漫上了眼睛,我跑到前面抱住她”,“我”的泪水中包含了一个女儿怎样的复杂情感?
母亲的口语是“你能不能行了?”而且用在“我”身上的时候最多,联系到母亲的艰难经历,你如何理解这句口头语中所包含的一个单身母亲的深意?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题。
①他从来没有觉得太阳如此明亮刺眼。钻出漆黑的巷道,一步三踉跄的他,伸出黑糊糊的手在眼前遮光。然而,重生的喜悦让他迫不及待地站在烈日下,井下那可怕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随着一声巨响,水流霎时冲进工作间,工友们全被冲走,只有他侥幸逃脱。
②此时,他一遍遍告诉自己:我还活着。
③归心似箭的他,赶紧往家走。老婆孩子父母亲人,这个时候他们还不一定伤心成什么样呢。路上,他听到有人大着嗓门议论:这次矿难死了的矿工家属运气好哇,政府逼着矿主给每家赔20万元呢!20万?他的身体一激灵。【每月挣的那点儿钱,一家老小勉强够活。老婆连件像样的衣服也买不起。自己哪像个顶家的男人呀!如果能得到这20万抚恤金,就可以过幸福日子了……可自己怎么就活下来了呢?】他平静了一下心情,快速跑回到出口处,那里一片死寂,看不出任何生命的迹象。现在并没有人知道他还活着。他牙一咬,脚一跺,决定将错就错,隐姓埋名远走商飞,就让所有的人都当自己已经死了吧。
④这一“飞”就离家几千里,他这才知道活死人也没那么好当。因为身份不明,他只能在这个繁华都市中做一个最低级的打工者。什么苦干什么,每天的腰酸腿疼倒不是最难挨的,最怕的是路过街边的公用电话亭。因为每一次,他都想要冲进去,拨通那个熟悉的电话号码,听听家里人的声音。有一次,他真的进去了,可是当他拿起听筒,听到“嘟——嘟——”的长鸣声,想到给家人带来幸福的那20万抚恤金,他又慢慢地放下听筒。每到夜晚,特别是节日的夜晚,林立的高楼大厦在七彩的霓虹灯下点缀着喧嚣与繁华,路上常有幸福的情侣或者大人领着孩子在牵手漫步。这些每次都猛烈地撞击着他的心,让他无处可逃。他冒出了一定要想办法回家的念头。
⑤三年后,他终于攒够了钱做了整容手术,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当他兴致勃勃地踏进家门,他惊呆了!他发现家里依旧是他离开时的破败样子,妻子本不年轻的脸上又多了几道石刻般的皱纹,表情呆板而忧郁。他用儿时的疤痕向妻子证明了自己的身份,却没有在妻子眼中找到意料中的惊喜,相反看到的却是满面怒容。妻子声泪俱下:“你真傻呀,你知道你走后家里发生什么了吗?你以为我们稀罕那20万吗?我们不稀罕那20万,我们只要你活着!只要你活着!”
⑥原来,听到他遇难的噩耗,老母先是几天不吃不喝,接着哭瞎了眼睛,最后含悲去世。老父急火攻心,病瘫在床。至于那20万的抚恤金,大部分都交了医院的治疗费。
⑦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立时顿足捶胸,悔恨交加。他以为钱是万能的,但它并没有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也没有带给他想要的幸福。
⑧他是真的糊涂啊,以为装死骗来20万就能带来幸福,哪里知道。父母妻儿就算守在一起过粗茶淡饭的日子,挨穷受苦,也只要他活着!穷,也不该自贬身价。因为再微不足道的生命,在爱你的人眼里,也是无价可估的!
⑨有价金钱,无价爱。生命的价值本不该如此,幸福的含义也让人深思。理清文章思路,在下面空白处补全情节。
矿难逃生,为骗抚恤金出走→→→得知真相,心中后悔莫及选文③段【】内的句子描写了男人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男人当时的心情。
选文④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分析选文⑤段中两个划线词语“终于”的表达作用。(
选文⑥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请从下面的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A.只要你活着 B.“幸福”的抚恤金
选择项理由是
阅读
动物导航之谜
①世界上许多动物有着奇异的远航能力。如生活在南美洲的绿海龟,每年6月中旬便成群结队地从巴西沿海出发,历时2个多月,行程2000多千米,到达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在那里生儿育女以后又返回老家。2个月后小龟破壳而出,同样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游回遥远的巴西沿海。
②这种奇异的远航本领,鸟类可能更胜一chóu( )。身长仅4厘米的北极燕鸥,每年在美国的新英格兰筑巢产卵育雏,到8月份便携儿带女飞往南方,12月份到达南极洲,到第2年春天,又飞回新英格兰,每年飞行距离达3.5万千米。
③令人感兴趣的是许多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家养动物,也有远途外出而不迷路的能力。这些动物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认识路线的呢?
④科学家们利用蜜蜂和鸽子所做的动物导航实验,已经初步揭开了这两种动物导航的秘密。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曾在20世纪40年代,用一系列实验测出了蜜蜂的基本导航能力,证明了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指出蜜蜂就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⑤通过信鸽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动物的远航是以太阳为罗盘进行导航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群鸽子关在离家以西160千米的屋里,中午时打开电灯模拟黎明,然后放出鸽子,它们以为这是黎明,太阳在东方,但此时却正好在南方,鸽子看到太阳后就根据太阳来导航而飞向南方,它们还以为这是向东方朝家飞呢。
⑥蜜蜂和鸽子不仅在有太阳的时候能顺利导航,就是在没有阳光的阴天也能准确地返回自己的家园。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可能有另外一套导航系统。科学家们首先通过实验发现蜜蜂对磁场很敏感。美国科学家沃尔科特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给鸽子带上一个小头盔,可以精确地控制每只鸽子飞行时的磁场。当控制头盔产生一个北极朝上的磁场时,鸽子就飞不回来;如果产生一个南极朝上的磁场时,鸽子又可直接飞回。这就证明鸽子是利用磁北极导航的。
⑦科学家们的实验,虽然已初步揭示了蜜蜂和鸽子导航的秘密,但是太阳、星星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使是地磁场的强度也会有变化。那么鸽子和蜜蜂是怎样根据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导航行为,至今尚无人知晓。加上动物种类繁多,海龟、昆虫以及大蝴蝶等能远航的动物,是凭借什么回到自己的老家的,这些秘密尚未揭开,还有待于科学家的继续研究。根据②段的拼音写出汉字
更胜一chóu( )第②段画线句主要采用了的_说明方法,意在说明_
阅读第③④⑤⑥段,完成下面两题:
(1)蜜蜂、鸽子是依靠_、_导航的。
(2)这四段内容的说明顺序是由_到_的逻辑顺序。第④段加点词“初步”不能删去的理由是_
下面对文意理解正确一项是( )(4分)
A.第①段用南美洲的绿海龟的例子,说明海龟生儿育女非常辛苦。
B第②段介绍北极燕鸥每年飞行距离达3.5万千米,强调飞行距离长。
C第④段介绍了蜜蜂通过“舞蹈”告诉同伴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D.第⑥段用科学家的实验证明鸽子在阴天利用磁场来判断家的方向。
阅读。
短期气候预测:帮你“听风便知雨”
①短期气候预测,就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吧?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三五天内的气温、温度、风力等“一切尽在掌握”,大大便利了日常起居。但是,想不想在酷夏里知道这个冬天冷不冷?想不想在寒冬中预知到明年夏天发不发洪水?——那就要靠“短期气候预测”了。
②A中国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旱涝、高温、冷害等气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约1000亿元,死亡人数年均6000人以上。同时,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靠天吃饭”,气象预测工作尤显重要。因此,刚刚过去的5年里,一个关于气候预测的“九五”攻关项目,引来全国105个单位、400多名科研人员为之奔忙,这个项目,就是“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
③“短期气候预测”,是相较“长期气候预测”而言,后者做的是未来50年、100年的气候分析,难度极高。而“短期”,也不像天气预报时段那么“短”,它的时间概念不是“日”,而论“月”、“季”、“半年”、“一年”。它所要承担的是,帮助国家决策部门了解掌握未来数月里或一年里的气候变迁,减免不必要的人财物损失。
④B例如,预测即将来临的冬天何时更冷,石油开采部门由此决定油井需要何时封井,稍有迟缓,冰就会像刀子般把油管割裂;天气冷到何种程度,便可预知某些海湾会不会结冰,破冰船之类的交通运输工具要不要及早调度;而农业部门也可根据预测的气候冷暖,提前选择明年播种的作物品种。甚至于,明年的空调产量乃至于扇子、饮料产量,相关行业都会随时看“短期气候预测”的“脸色”行事。农业、水利、交通、工业等等,短期气候预测的作用无处不在,说它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绝非夸张。
⑤短期气候预测,印度做了百余年,日本、俄罗斯做了七八十年,与之相比,中国这方面的“资历”同样不算短。1958年,我国首次发布“长期气候预报”,这就是“短期气候预测”的前身,40多年来经验积累了不少,但一直到90年代,我国始终处于各地零散研究的状态,而从未将之“业务化”,换句话说,完整的预测系统尚未建立。
⑥科研的每一点进展都不会是来自一两个人的一蹴而就。预测系统包括全球各国的各种气候资料收集齐全,随之建立一个包括预报大气、海洋与大气耦合模式、中国及邻近区域地区细化、厄尔尼诺系统预报等繁杂的模式系统……这一切,意味着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5年奋战,终使“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大功告成。
⑦作为“九五”重中之重的科技项目,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曾在“1988抗洪年”准确预报了长江、松花江洪水以及2000年的汛期。目前,该系统在国家气候中心用于年、月、季节、年及年际时间尺度的气候预测业务试报。
⑧与天气预报相比,短期气候预测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凭啥判断下一个季是热是冷、是旱是涝?即便掌握征兆、周密演算,也还可能要面对一些不可预知的变数。
⑨1988年大洪水之所以能准确预报,正缘于一些重要征兆被我们及时抓住:1997年冬天,青藏高原大雪频频,与此同时,“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光顾我国。科学家通过系统中众多模式对其进行了繁杂的演算,从而判定,第二年有洪水。这套系统主攻的是汛期预报,每年4月间都会向有关决策部门通报当年夏天汛情预报结果。对于今夏还会不会干旱下去、雨水多不多,目前仍意见不一。
⑩气象变幻莫测,短期气候预测绝非万能,在误差中不断修正,气象科学才能不断进步。本文围绕着“短期气候预测”,主要说明了哪些内容?
根据第③段的内容,给“短期气候预测”下一个定义。
文中有A、B两处划线句,请任选一处指出它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选处文中说:“对于今年夏天还会不会干旱下去,雨水多不多,目前仍意见不一。”“短期气候预测绝非万能,在误差中不断修正,气象科学才能不断进步。”透过这些话,你对气象学研究的本身或说明文写作产生了怎样的认识?(不少于50字)
现代文阅读
读书养气
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⑤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选文论述的观点是。
第③段中划线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第⑤段“厚积而薄发”中“厚积”指的是,“薄发”指的是。
下面是几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①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
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臧克家)
老海棠树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②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她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③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吗?”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了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沿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④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拉——刷拉——”,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外地。那时奶奶腰弯背驼。“刷拉刷拉”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
⑤这样我才明白,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爷爷在旧社会是个地主,奶奶的成分也就随了爷爷算地主。文化大革命时,有人说爷爷在旧社会剥削农民,说奶奶是“吃了那么多年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这话让她独自愁叹,这话让她几十年的苦熬忽然间变成屈辱。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她一定会有一天自食其力的。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这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和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⑥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的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地主帽子?”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⑦在我的印象里,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在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之中。
(作者:史铁生有删改)从对奶奶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奶奶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仔细阅读第⑥段画线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祖孙二人怎样的内心活动? “我”的内心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奶奶的内心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多次提到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奶奶在“张望”着什么?
结尾的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说作者对奶奶在老海棠树下“张望”的理解过程。(字数在120之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