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为人刚而偏①。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高官。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几邸②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③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④,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注释:①偏:固执。②邸(dǐ):此指官府。③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④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下列句中“之”与“属万里为之记”中的“之”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汝心之固 | B.属子作文以记之 | C.辍耕之垄上 | D.公将鼓之 |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孝宗当初爱惜杨万里的才干,因韩侂胄的谗言而未重用杨万里。 |
B.韩侂胄“属万里为之记,许以高官”,曾经想要笼络杨万里。 |
C.“官可弃,记不作可”,表现了杨万里是个很有气节的人。 |
D.杨万里最终因奸臣当道,忧愤国事而死。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尝筑南园 尝: ②属万里为之记 属:
③侂胄恚 恚: ④又书十四言别妻子 书: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译:
②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
译:
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誉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过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驰:。
(2)一鼓作气,再而衰再:。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靡:。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
(5)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过者,受下赏。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分)《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的原因。
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 (4分)
(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
(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一)
杨子①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②,又请杨子之竖③追之。杨子曰:“咦!‘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二)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④。”
[注]①杨子:战国思想家。②党:同乡。③竖:童仆。④炯戒:明显的警戒。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杨子之邻人亡羊(逃跑) | B.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通“返”) |
C.或谓君不善学(认为) | D.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离开)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A.而损言笑者,何哉而伯乐不常有 |
B.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以其境过清 |
C.又非夫子之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D.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其如土石何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②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两篇文章都提出了对学习方法的思考。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迁大理正。有盗官练置都厕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狱。芝曰:“夫刑罪之失,失在苛暴。今赃物先得而后讯其辞,若不胜掠,或至诬服。诬服之情,不可以折①狱。且简而易从,大人之化也。不失有罪,庸世之治耳。今宥所疑,以隆易从之义,不亦可乎!”太祖从其议。
②历甘陵、沛、阳平太守,所在有绩。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②!”于是下吏莫不自励。
③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顷之,特进③曹洪乳母当④,与临汾公主侍者共事⑤无涧神系狱。卞太后遣黄门⑥诣府传令,芝不通,辄敕洛阳狱考⑦竟。芝居官十一年,数议科条所不便者。其在公卿间,直道而行。芝性亮直,不矜廉隅⑧。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注] ①折:判决。②可不各勉之哉:大家能不以此自勉吗?③特进:官职名。④当:人名。⑤事:祭祀。⑥黄门:官职名。⑦考:通“拷”。⑧隅:方正廉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不胜掠(掠夺) | B.辄敕洛阳狱考竟(下令) |
C.而多所属托(通 “嘱”) | D.芝性亮直,不矜廉隅(自夸)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而多所属托而形貌昳丽 |
B.夫刑罪之失臣之妻私臣 |
C.昭犹惮芝,不为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D.收以付狱夫不能以游堕事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2)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司马芝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意简要评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新城王大司马霁宇镇北边时,常使匠人铸一大杆刀,阔盈尺,重百钧,每按边,辄使四人扛之。卤簿所止,则置地上,故令北人捉之,力撼不可少动。司马阴以桐木依样为刀,宽狭大小无异,贴以银箔,时于马上舞动,诸部落望见,无不震悚。又于边外埋苇薄为界,横斜十余里,状若藩篱,扬言曰:“此吾长城也。”北兵至,悉拔而火之,司马又置之。既而三火,乃以炮石伏机其下,北兵焚薄,药石尽发,死伤甚众。既遁去,司马设薄如前,北兵遥望皆却走,以故帖服若神。后司马既老乞骸归,塞上复警,召再起,司马时年八十有三,力疾陛辞。上慰之曰:“但烦卿卧治耳。”于是司马复至边,每至处,辄卧幛中。北人闻司马至,皆不信,因假议和,将验真伪,启帘见司马坦卧,皆望榻伏拜,挢(伸出)舌而退。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新城王大司马霁宇镇北边时(镇守) | B.每按边,辄使四人扛之(按照) |
C.北兵至,悉拔而火之(用火烧) | D.司马阴以桐木依样为刀(暗中)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乃以炮石伏机其下以君为长者 |
B.北兵至,悉拔而火之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
C.时于马上舞动仓鹰击于殿上 |
D.又于边外埋苇薄为界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上慰之曰:“但烦卿卧治耳。”
②启帘见司马坦卧,皆望榻伏拜,挢舌而退。结合文中材料,对王霁宇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文后题目。
辛毗引裾①
帝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②。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侍中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卒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③之谋议之官,安能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 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故臣不敢不力争。”帝乃徙其半。 注:①辛毗:字佐治三国时魏国侍中。②帝:魏文帝曹丕。③厕:安置。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3分)
A.辛毗引裾(拉,拽) | B.而帝意甚盛(坚决) |
C.作色以待之(脸色) | D.帝遂奋衣不还(努力) |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良久乃出乃不知有汉 |
B.帝遂奋衣不还遂与外人间隔 |
C.陛下不以臣不肖以此夸能 |
D.卿谓我徙之非邪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用现代汉语翻泽下面的句子 (4分)
①帝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
②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文章表现了辛毗怎样的品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