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汉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期,“官守学习,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周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到“周室东迁,庠序(地方学校)废坠,春秋二百四十年,诸侯学校之制见于经传者,亦只鲁僖公之立沣宫(古代的国家高等学校),郑子产不毁乡校二事,外此诸国,几未闻其有一二学校。”“天之失宫,学在四夷。”(《吕氏春秋·离谓》)记载邓析著有《竹刑》,他“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褚袴(短裤)。民之献衣褚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论衡·讲瑞》说:“少正卯在鲁(聚徒讲学),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
——据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整理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变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张之洞的《劝学篇》、梁启超的《新民说》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相继发表的晚清具有代表性的有关教育的名著。以下(表1、表2)分别是两本书的部分目录及简介列表:
(表1)

 
劝学篇·序
外篇
游学第二
农工商学第九


同心第一(明保国保种保教)
设学第三
兵学第十
教忠第二(陈述本朝德泽深厚)
明纲第三
学制第四
矿学第十一
知类第四(闵神明之胄裔)
广译第五
铁路第十二
宗经第五
阅报第六
会通第十三
正权第六(辩上下定民志斥民权)
变法第七
 
守约第八
变科举第八
 

(表2)

第一节
叙论
第十一节
论进步
第二节
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第十二节
论自尊
第三节
释新民之义
第十三节
论合群
第四节
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其法之所宜
第十四节
论生利分利
第五节
论公德
第十五节
论毅力
第六节
论国家思想
第十六节
论义务思想
第七节
论进取冒险
第十七节
论尚武
第八节
论权利思想
第十八节
论私德
第九节
论自由
第十九节
论民气
第十节
论自治
第二十节
论政治能力

(2)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指出两本著作所反映的基本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梁启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点。
材料三: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我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目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1989年5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教育工作会议的意义。比较材料二,说明材料三中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柏拉图的教育贡献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东通过的“十二五”规划,转变了唯GDP的政绩观念,弱化对GDP等经济指标的考核,提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与经济发展同步。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比GDP增速高一个百分点。 山东“十二五”规划强调,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全面提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级战略建设;发挥文化资源富集优势,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培育以孔子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品牌体系,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战国时期,山东地区崛起了强大的诸侯国---齐国,齐国强大得益于管仲改革,概括其改革的内容及齐国崛起的标志。
(2)近代史上,山东地区是帝国主义侵略比较集中的地区,回答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山东的史实。
(3)近代史上,山东问题是困扰着历届政府的一大难题,试述山东问题的由来和解决过程

2010年10月31号上海世博会正式闭幕。古代以来,上海所在的江南地区的发展,见证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次次辉煌与挫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扬州之富庶,常甲天下,时称“扬一益二”,京师粮食仰之江南,十之五六。随着江南开发加速,耕地面积也大幅增加,特别是圩田发展更为普遍。诗人杨万里、韩元吉等都曾作诗赞美圩田:“圩田岁岁续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夹路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 但唐末也有人指出:“害大利小者,其以湖为田之谓欤。”直斥其弊。顾炎武亦说:“宋政和以后围湖占江,而东南水利亦塞。”
——《扬州,唐朝的大上海》叶兆言
材料二过去的工业化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再不正确处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那么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很可能被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等问题所抵消 ……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200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材料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
(1)从材料一可见,与魏晋南北朝相比,隋唐时期中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怎样看待这一经济格局变化过程中,江南圩田的发展?
(2)据材料二分析,我国“过去的工业化实践”导致了哪些主要问题?到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有哪些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总理及各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修改宪法;
(二)制定法律;
(三)监督宪法的实施;
(四)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组成人员的人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哪次革命运动的产物?依据材料分析《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华民国政体有何特点?(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并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的主要权力。(6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政体有何异同? (8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周恩来在欢庆八一南昌起义胜利时的讲话
材料二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 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蒋介石。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定》
材料四 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中对不同时期认识上的三个伟大变化,分别是哪三个变化?
(2)材料三、四的认识通过什么具体事例得到了证实?
(3)这些伟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丘吉尔说:“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反过来也影响了我们。”请阅读下列一组有关政治建筑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图1、图2,英美两国国家机构构成分别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确立的?
(2)根据图1、图2,完成以下表格:

(3)图3所示的中国国家机构组织系统部分所体现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4)图中所示三种政治制度从确立方式上有怎样的相同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