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德国大学不再是进步的机构,而被看成是过时的和逐渐衰亡的教育机构。……在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主要由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有的科学家要求取消大学。德国在18世纪经历了两次大学改革运动,但仍不尽人意。
19世纪初,威廉·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他推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比如: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17—19世纪德国大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二 康有为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正如梁启超所说:康有为“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康有为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话,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
——摘编自张玉山《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有关教育发展的观点。
材料三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亡国亡种,人人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得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无他,教育者进化之的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20—30年代,教育救国论与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社会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等。
——中国百科网百科词条《教育救国论》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
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和耕作方式。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动。产生这种变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1952——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表
类型 |
1952年 |
1956年 |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9.1%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制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不足1%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3)材料三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开创了民主共和新时代。即使在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辛亥革命开辟的民主政治潮流仍在滚滚前行,被革命唤醒与鼓舞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仍在社会上张扬,作为民主政治标志的议会、宪法、责任内阁在继续运行与发挥作用,政党政治活动更是蓬勃发展。
——摘编自经盛鸿《辛亥革命带来民主新气象》
材料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在民主政治方面带来了哪些“民主新气象”。[来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棉织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统计表
时间 |
进口棉纱(万担) |
进口棉布(万匹) |
1872年 |
5 |
1224.1 |
1890年 |
108.2 |
1556.1 |
时间 |
出口棉花(万公担) |
1871年~1873年 |
0.8486 |
1891年~1893年 |
29.0417 |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口棉纱的价格逐渐下降,1872~1890年间,最低时曾下跌三分之一以上。这就使得洋纱的价格远远低于土纱。如1887年牛庄三百斤的洋纱售银五十七两,而土纱却要售银八十七两左右。
材料三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据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材料四棉花价格提高……刺激了棉花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如上海、南汇两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十分之二”。如皋、通州、海门三县,“三县皆种棉花,并无杂树”。不仅原来的产棉区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了,就是许多原来不种棉花的地区,也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1)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70~90年代中国棉织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的变化情况。(4分)
(2)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5分)
(3)结合材料二、三、四,分析说明这种变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辛,我国终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发展到新的阶段。从1980年至今,美国一直对是否给我国正常贸易关系地位进行审核。按照1999年中美两国就此问题达成的双边协议,2000年美国制定并且通过了给与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地位的法案。2001年12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与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从而结束了美国国会多年不给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地位的历史。
(1)今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有什么区别?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历了长达15年的历程,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唯一值得恐惧就是恐惧本身,它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的所需要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
我们不能只要有所得,也要有所贡献: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有训练而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
-------- 罗斯福总统的首次就职演说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而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1)材料一发表时美国面临什么情况?
(2)材料一提到的“恐惧”指什么?材料二中“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指什么?
(3)罗斯福说的“旧的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在新政中有何体现?
(4)新政的实施是否如罗斯福所说的“永远纠正了我们经济制度中严重的缺点”?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