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公布施行《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与《划分国家支出标准案》,将盐税、关税(海关税与常关税)、统税、印花税、矿税等主要工商税种列为国家收入,而将田赋、契税、牙税、当税、营业税等适合地方征收的税种列为地方收入,这样通过法律形式使中央集中了全国的大部分财力,同时也给地方保留了机动财力,对于出现的地方财政困难通过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解决,从而扭转了自清末以来财权分散于地方的不利局势。
——摘编自《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税收制度的借鉴》
材料二 美国的分税制,不是中央分给地方,而是地方分给中央。原先抗击英国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本来并无隶属关系,独立战争后,中央权力日渐膨胀,但地方仍有相当的独立性。与这种政治体制相适应,美国有三套税务机构,分属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者各司其职,互不干预,没有领导关系,只有工作业务关系。由于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的征税机构独立,导致双重征税,乃至三重征税问题的普遍存在,至今这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不过在直接税征收中都采取抵扣办法,如计交地方所得税中,可把交纳联邦的所得税作为费用扣除以消除重复课税。
——摘编自《美国与法国分税制比较》、《谈美国分税制及其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进行税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分税制的特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国民大革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5世纪到今天,科学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最终来到美国,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材料二 :近代史上,德意志民族也不乏杰出的科学家,像开普勒.莱布尼茨……但这些杰出人物未能改变德国因社会历史原因所带来的总体上的科学落后局面……19世纪下半叶,在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两方面,德国突飞猛进,相继超过了法国和英国……据统计,1851-1900年的50年间,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105项,美国占33项,而德国占202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前半期。
材料三: 1865-1913的英国和美国的专利注册数

请回答:
(1)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中后期,世界科技文化中心曾经发生了哪几次转移? “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最终来到美国”的原因是什么?
(2)开普勒、莱布尼茨在科学上有何重要贡献? 19世纪中期造成德国“总体上的科学落后局面”的社会历史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三表明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美德两国科技发展有哪些突出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联(8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人,捷克238人,波兰160人,匈牙利88人,罗马尼亚75人,保加利亚68人,阿尔巴尼亚23人),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
——《百年接力留学潮》
材料二 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
材料三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其中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百年接力留学潮》
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代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之不同及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有关史实,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①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 ”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②《周易》有这样的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③这里的“天文”是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目的是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述,主要指社会制度和人们自身的素养。 ④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论述,就是对于“天文”和“人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著名学者阮炜在《中外文明十五论》中引用《中国必然强大》比较分析说明中国文化是“家文化”和“官文化”,中国人太重视家庭观念和“忠君”意识,“续香火”意识强;中国人是“天生的协调专家和政治家”。
请回答:
(1)就历史学而言,材料一中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是(将句子前的序号写出来)。指出战国时期具有“天道”和“人道”思想的主要流派的主张。
(2)扼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天道”和“人道”思想产生原因。
(3)概述秦(西)汉统治者对儒、道、法家思想的实践结果。
(4)“官”、“家”结合,国家统一;天人合一。到了宋代,天人结合,产生了什么新的哲学思想?其对我们现在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请回答:
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
材料二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相关评述正确吗?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说明。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美国确立的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同特点?本质上相同吗?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从专制到民主,人类政治文明经历了曲折艰难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西汉思想家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1)材料一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他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美国的《独立宣言》声称:“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2)根据材料二,《独立宣言》认为政府的权利来源于谁?这段材料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哪些重要观点?
材料三: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院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材料四:“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3)材料三、四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两个政治派别的主张?他们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分别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材料五:

(5)图片信息反映出20世纪3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呈现出哪两种不同趋势?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综合上述材料,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你有何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