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义士杨景和埙传
[明]张 弼
天顺间,锦衣卫指挥门达怙宠骄横,凡忤之者,辄嗾觇卒潜致其罪,逮捕拷掠,使无诘证,莫可反异。由是权倾一时,言者结舌。其同僚袁彬质直不屈,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
京城有杨埙者,戍伍之余夫也。素不识彬,为之上疏曰:“正统十四年,驾留沙漠,廷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及驾还复辟,授职酬劳,公论称快。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拷掠备至,罪定而后附律,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辨明。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见此不平,昧死上言。”遂击登闻鼓以进,仍送卫狱。
达因是欲尽去异己者,乃缓埙死,使诬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埙佯诺之。达遂以闻会三法司,鞫于午门前,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达计不行,而彬犹降黜,居第尽毁。
未几,英宗升遐。言者劾达罪,举埙事为证。达谪死南丹,彬复旧职,代达总卫事。成化初,修《英宗实录》,称“义士杨埙”云。
埙字景和,其先某处人。父为漆工。宣德间,尝遣人至倭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埙遂习之,而自出己见,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如旧法纯用金也,故物色各称,天真烂然,倭人见之,亦指称叹,以为不可及。盖其天资敏悟,于书法诗格不甚习,而往往造妙,故其艺亦绝出古今也。既不避权奸,为此义举,人亦莫敢以一艺目之。有欲授之以官者,不就,遂隐于艺以自高。
华亭张弼论曰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特以公论所激,挺身以突虎口,其不死者幸也,勇于行义何如哉!此公论,具人面目者皆能知之,而高冠长裾,号称科第人物者,乃低佪淟涊,甘为之扫门捧溺,无所不至,而然自得,夸噪于人,何利害之移人乃如是其烈耶!闻埙之风,亦可少愧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逮捕拷掠 掠:掳掠 |
B.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狱:讼案 |
C.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秩:官品 |
D.人亦莫敢以一艺目之目:看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达计不行,而彬犹降黜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辨明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C.闻埙之风,亦可少愧矣 安能以身之察察
D.以五色金钿并施 以勇气闻于诸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埙是一位天资聪悟、有创造性的平民艺术家。但更主要的是,他是一位见义勇为的义士。
B.当锦衣卫指挥门达陷害袁彬时,官吏们虽然都为袁彬叫屈,但没有人敢于出面援救,只有素不相识的杨埙敢于上疏喊冤。同时,又用谋略揭穿了门达想要诬陷华盖大学士李贤的阴谋。
C.杨埙不避权奸的义举赢得大家的尊重,有人想授予他官职,他没接受,而是隐于技艺以孤高自守。人们不敢只把他当成一个艺人,而是敬称他为“义士杨埙”。
D.作者在表彰杨埙的同时,也鞭挞了权贵及那些为权贵们“扫门捧溺”的“高冠长裾”的“科第人物”,可谓一箭双雕。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华 亭 张 弼 论 曰 义 者 无 所 为 而 为 合 天 下 之 公 论 者 是 也 使 虽 公 论 行 之 以 私 则 其 中 已 不 义 矣。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达遂以闻会三法司,鞫于午门前,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小题。
杜正伦,隋仁寿中以秀才擢第,隋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甚为当时称美。贞观元年,尚书右丞魏征表荐正伦,以为古今难匹,遂擢授兵部员外郎。太宗谓曰:“朕今令举行能之人,非朕独私于行能者,以其能益于百姓也。以卿忠直,朕今举卿,卿宜勉称所举。”二年,拜给事中,兼知起居注。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直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四年,累迁中书侍郎。六年,与御史大夫韦挺等咸上封事称旨,太宗为之设宴,因谓曰:“为君不易,为臣极难。人主亦有逆鳞,卿等遂不避犯触。常能如此,朕岂虑有危亡哉!”寻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右庶子。太宗谓曰:“今太子年在幼冲,知卿能敦直道,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宜知委任轻重也。”正伦出入两宫,参典机密,甚以干理称。时太子承乾,好昵近群小。太宗谓正伦曰:“吾儿全无令誉,不闻爱贤好善,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之。”正伦数谏不纳,乃以太宗语告之。承乾抗表闻奏。太宗谓正伦曰:“何故漏泄我语?”对曰:“开导不入,故以陛下语吓之,冀其有惧,或当反善。”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 对下列四句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为古今难匹比得上 | B.臣职当修起居注掌管 |
C.则千载累于圣德积累 | D.吾儿全无令誉美好 |
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以秀才擢第通过科举选拔考中 |
B.承乾抗表闻奏抵抗君命,上表进谏 |
C.人主亦有逆鳞君主因臣子直谏而被触怒 |
D.咸上封事称旨赞扬人主的旨意 |
下列句子表示贬官的一项是()
①擢授兵部员外郎②拜给事中③兼知起居注④累迁中书侍郎
⑤加散骑常侍⑥行太子右庶子⑦出为谷州刺史⑧左授交州都督
A.①③ | B.②⑤ | C.④⑥ | D.⑦⑧ |
下面六句话分成四组,全都与杜正伦为官忠直有关的一组是()
①隋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 ②正伦出入两宫,参典机密
③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④与御史大夫韦挺等咸上封事
⑤为君不易,为臣极难⑥数谏不纳,乃以太宗语告之
A.①③④ | B.②⑤⑥ | C.③④⑥ | D.①②⑤ |
翻译下面的文言文
所重:民、食、丧、祭。
翻译下面的文言文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故 师 之 教 也 不 争 轻 重 尊 卑 贫 富 而 争 于 道 其 人 苟 可 其 事 无不 可所求 尽 得 所 欲尽成 此 生 于 得 圣 人 圣 人 生 于 疾 学 不 疾 学 而 能 为 魁士 名 人 者 未之尝有也。(取材于《吕氏春秋》)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练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__________金丝八宝攒珠髻,_____________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_________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______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风辣子’就是了。”依次排列在文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绾着 戴着 带着 系着 | B.戴着 绾着 带着 系着 |
C.绾着 系着 戴着 带着 | D.戴着 绾着 系着 带着 |
这段文字描写王熙凤上场,作者没有采用的写法是( )
A.语言描写 | B.心理描写 | C.侧面烘托 | D.肖像描写 |
这段文字对王熙凤的肖像进行了具体细腻的描写,从内容上说,这个肖像描写( )
A.旨在表现王熙凤服饰的高雅华贵。 |
B.旨在表现王熙凤姿容俏丽。 |
C.旨在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
D.旨在表现王熙凤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贾母的这句话说明了( )
A.贾母对王熙凤没有好看法。 |
B.王熙凤在贾府没有地位。 |
C.王熙凤性格泼辣,话不饶人。 |
D.王熙凤是一个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