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曾祖霸,元帝时为侍中。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郡多氐人,便习山谷,其大豪齐钟留者,为群氐所信向。奋乃率厉钟留等令要遮抄击,共为表里。贼窘惧逼急,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
弟奇,游学洛阳。奋奇经明当仕,上病去官,守约乡闾,卒于家。奇博通经典,作《春秋左氏删》。奋晚有子嘉,官至城门校尉,作《左氏说》云。  
(选自《后汉书·孔奋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妻子,同甘菜茹躬:亲自 B.当退却,而击之愈厉冀:希望
C.奋之而已,一无所受谢:拒绝 D.为政明断,善疾非甄:表扬

下列每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

A.士多不修节操,奋力行清洁吾之生也幸,幸生也何为?
B.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五人者,……激于义而死者也
C.贼窘惧逼急,推奋妻子以置军前今大王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D.奋奇经明当仕亦明死生之大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
B.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
C.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
D.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孔奋事母孝谨,为官清廉,不因私情而牺牲大义,从不同角度生动刻画了孔奋为人为官的形象特点。
B.汉元帝时,孔奋担任侍中。他年轻时随从刘歆学习《春秋左氏传》,深得刘歆的赏识,刘歆对门人说:“我已经从君鱼那里学得了道理。”
C.孔奋担任姑臧长官期间,太守梁统不以官礼待他,常近于大门,引入见母。作者通过这一细节,从侧面烘托出孔奋的高尚节操。
D.孔奋施政清明果断,是非分明。对品德高尚的人,爱之如同亲人;对品行不端的人,则视之如仇人,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晚年著书《春秋左氏删》。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矢其所,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知亡矣既:已经
B.又欲其西封肆:扩张
C.唯君之图:考虑
D.矢其所与:同盟者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吾还也
尽失
B.亡郑而有益于君
入前为寿
C.敢烦执事
身翼蔽沛公
D.邻厚,君之薄

北蛮夷鄙人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烛之武先示弱,说郑已知要亡。再为秦分析,为进一步打动秦君提供了可能。
B.接着烛之武从秦的立场分析了亡郑的坏处和存郑的好处,从利益上动摇秦君。
C.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从历史出发,指出晋君曾言而无信,挑拨秦晋关系。
D.最后烛之武从历史角度分析,指出晋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把下面几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文化经典阅读(6分)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的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登上了东山和泰山,就改变了对鲁国和天下的看法。可见,站的高度不同,眼界和看法就不同。
B.圣人的言论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学问,因而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他的言论所吸引了。
C.要研习圣道,就必须体会圣道是有本源,广远无穷的。大海之所以有浩渺的烟波、汹涌的涛澜,是因为大海本身的深广无涯。
D.孟子以太阳和月亮为喻,说明圣道就象日月那样,自己有光明才能给万物带来光明。

简要阐述你对“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蛛①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②,固之自襄③。蚕妇持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④躯。然则其巧也,适⑤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⑥,天子衮龙⑦,百官绂绣③,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⑨,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
①蛛——蜘蛛。尔——你。②黄口灿然——嫩黄的嘴巴金光灿灿。③固之自襄——牢牢地把自己襄起来。④厥(jué)一一那个。代词,其;他的;思厥先祖父。(苏洵《六国论》)⑤适——恰好。⑥文章——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这里指带有花纹的织品。⑦衮龙—一古代帝王穿的礼服(衮,gǔn)。⑧绂(fú)绣——这里指祭祀时穿的礼服。⑨枵(xiāo)腹而营口——空着肚子寻求食物。枵腹,空腹。营,谋求。
这则寓言通过蚕和蜘蛛的对话,反映了哪两种对立的人生观?
你认为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阅读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项是()

A.可乐也信:相信
B.虽舍万殊趣:同“取”
C.终于尽期:至、及
D.修短随化修短:长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项是()

A.当其欣所遇/而君幸赵王
B.犹不能不之兴怀/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已陈迹/谁大王为此计者
D.夫人相与/耳得而为声

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选文第二段,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片段,回答题目。
⑴阅读课内文言文语段,回答下面题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荆轲遂车而去登上,乘
B.终已不回头看
C.沛公已去,至军中从小道
D.张良入表示谢意

下列句中划线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易水上,既,取道。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D.项伯杀人,臣

与例句“荆轲和而歌”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吾属今为之虏矣”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沛公安在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⑵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不见者七年。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相从来徐留百余日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选自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诗序)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熙 宁 十 年 二 月 始 复 会 于 澶 濮 之 间 相 从 来 徐 留 百 余 日 时 宿 于 逍 遥 堂 追 感 前 约 为 二 小 诗 记 之。
写出苏轼思念弟弟的一首词的篇名。苏辙读韦苏州诗为什么“恻然感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