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初期有4亿多人口,当时国家没有限制生育,提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人们也觉得“多子多福”。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已经多达8亿,国家开始关注计划生育问题。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把“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写入宪法。此后,中共中央发出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号召。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富裕和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两亿,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负担加重,独生子女政策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保持生育政策不变,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唯物史观解读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
(2)有人担心,放开“单独二胎”会导致人口剧增,人们生活水平降低,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请你联系社会现实,运用所学知识为其解忧。
(3)人多未必力量大,关键是人的素质高低。中国需要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人口素质,只有全民族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请从文化角度给出提升我国人口素质的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并不明显,但吉林省“像抓玉米、抓汽车一样,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他们努力整合吉林歌舞、影视剧、二人转等文化资源,获得巨大成功,被文化产业界誉为“吉林现象”。
吉林省之所以能让文化产业生发出充沛的活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与产业发展中抓住了关键环节;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融资环境;抓住人才这——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要素;依据文化市场运行特点,发挥有形手、无形手对价格的调节作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大众文化。
(1)结合材料,简要回答文化产品保持大众价格对于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重要作用。
(2)分析上述材料,吉林省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由文化劣势到优势的转化的?
(3)从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的角度,谈一谈应如何切实发展文化产业?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4月30晚日正式开幕,截至2010年3月中旬共有192个国家、50多个国际组织参展。在上海世博会的筹备过程中,中国政府向各国驻华使馆递交了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的官方邀请函,热情邀请与中国建交国家来华参加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期待以上海世博会为舞台,与世界各国共同探讨未来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勾画城市、社会和谐发展的美好蓝图。
材料二上海世博会各参展国与国际组织在展馆设计和建筑上,创意独特,并含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表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尼泊尔馆则截取了其首都加德满都在两千余年历史中,作为建筑、艺术、文化中心的几个辉煌时刻,通过建筑形式的演变来展现城市的发展与扩张;非洲联合馆将带您进入充满神秘色彩的新奇而陌生的非洲大陆……这些展馆又不约而同地凸显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理念,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材料一反映了当代国际社会的哪些现象?
(2)有人欣赏了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之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华文化不愧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秀的文化。”结合材料二,请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这一观点。
(3)结合材料二,谈谈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如何践行“低碳经济”的理念。
(4)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的设计和建筑如何体现矛盾的观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表1我国经济增长和大学生就业情况材料一在2010年3月5日至14日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人大代表们继续热议就业问题,为破解就业难题出谋划策。回顾近几年来全国人大会议的建议、提案,代表们对大学生就业给予了空前的关注,仅去年教育部就收到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提案达200多件。在今年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河南、安徽等代表团继续将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重点提案提交会议审议。
(1)表l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人大代表关注“就业”问题并提出议案的依据。
(3)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请你用哲学方法论知识,为大学生择业提供几条建议。
材料六 2009年5月20日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双方在坦诚、务实和友好的气氛中,就进一步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挑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双方领导人重点就此交换了意见,同意以实际行动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双方还就能源安全、国际与地区问题交换了看法,重申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合作,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争端,支持多边主义,积极致力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6)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说明“以实际行动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理由。
(7)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积极发展中欧友好合作关系的意义。
(32分)“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党近年来在制定农村政策开展农村工作的整体指导思想。
材料一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五个统筹”之首,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
材料二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务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协调推进城乡改革的新要求,出台了一系列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新举措。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关键在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材料三我国农村人口有7213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4.3%,农村消费对全国举足轻重。2009年,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市,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为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1)结合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协调推进城乡改革的必要性。
(3)结合材料三,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原理,分析促进农村消费的意义,并就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