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实验小组进行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制备,并开展游离酵母和固定化酵母发酵产酒酒精度的比较。请回答下列问题。
产酒酒精度的比较
时间/d |
游离酵母 |
固定化酵母 |
0 |
0 |
0 |
2 |
1.0 |
2.5 |
4 |
2.1 |
4.2 |
6 |
3.2 |
5.0 |
8 |
3.9 |
5.4 |
10 |
4.3 |
6.0 |
12 |
4.6 |
6.4 |
(1)制作凝胶珠的实验步骤是:酵母细胞的活化→________→配制海藻酸钠溶液→________→固定化酵母细胞。
(2)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钙离子的作用是使胶体聚沉,海藻酸盐起________的作用。
(4)该小组将制备好的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分别放在一定的条件下发酵,定时记录发酵液中酒精度的变化。
①实验过程中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发酵”的条件是________,要求条件相同是为了确保__________。
②由表可知,固定化酵母和游离酵母发酵都能产生酒精,但固定化酵母在发酵前期的延迟期的时间比游离酵母发酵前期的延迟期的时间要________。
图甲表示某雌性动物(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特定器官内,连续发生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数变化曲线;图乙、丙是其细胞分裂两个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表示有丝分裂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表示减数分裂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 。
(2) 图甲中的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的阶段有__________,基因B b分开发生在______________ 点。
(3)图乙、丙所示的分裂时期在图甲中分别位于_______________段 、_______________段。
(4)图丙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5)下图所示该动物产生的卵细胞。请依据此图,在方框内绘出该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初级卵母细胞分裂后期的图像,并注明染色体上的基因。
下图是某家族遗传系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据查Ⅰ-1体内不含乙病的致病基因。
(1)控制遗传病甲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控制遗传病乙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属性基因。
(2)Ⅰ-1的基因型是,Ⅰ-2能产生种卵细胞。
(3)从理论上分析,若Ⅰ-1和Ⅰ-2再生女孩,可能有种基因型。
(4)若Ⅱ-7和Ⅱ-8生了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那么他们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几率是。
(13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现有翅型为裂翅的果蝇新品系,裂翅(A)对非裂翅(a)为显性。杂交实验如图1。
(1)科学家愿意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的原因是①②。摩尔根等运用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其基础是孟德尔的定律。在上述亲本中,裂翅果蝇为______________(纯合子/杂合子)。
(2)某同学依据上述实验结果,认为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你就上述实验,以遗传图解的方式说明该等位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3)现欲利用上述果蝇进行一次杂交试验,以确定该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请写出一组杂交组合的表现型:_________(♀)×_________(♂)。
(14分,每空2分)瑞典遗传学家尼尔逊·埃尔(NilssonEhle H.)对小麦和燕麦的籽粒颜色的遗传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在若干个红色籽粒与白色籽粒的纯合亲本杂交组合中出现了如下几种情况:
结合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红粒性状的基因为______(填“显性”或“隐性”)基因;该性状由_____对能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2)第Ⅰ、Ⅱ组杂交组合子一代可能的基因组成有____种,第Ⅲ组杂交组合子一代可能的基因组成有____种。
(3)第Ⅰ、Ⅱ、Ⅲ组F1测交后代的红粒和白粒的比例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4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如图1表示某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图2表示该果蝇所产生的一个异常生殖细胞,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X染色体上的W基因在_______期形成两个W基因,这两个W基因在________期发生分离。
(2)基因B-b与W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定律,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在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后期中性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
(4)图2所示的是一个异常的精细胞,造成这种异常的原因是在该精细胞形成过程中,_____________。请在图3中绘出与该精细胞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另一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5)若该果蝇的后代中出现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可育雌果蝇(进行正常减数分裂),该果蝇性成熟后与一只正常雄果蝇交配,后代可能出现________种性染色体组成。(不考虑染色体异常导致的致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