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于丹被轰再给“学术明星”提个醒
在公共场合向名人发难,似乎成了标榜特立独行的“武林秘笈”。前段时间,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北大讲堂被轰下台,让这种流行已久的表达方式再次引发争议。在文明社会的文化领域,用喝倒彩、扔鞋、驱赶等方式表达异见,用不文明的方式传播文明观点,这本身就充满了荒谬。
对一个人的观点持反对意见很正常,若因此把一个人也完全否定,就非理性方式。即使不喜欢一个人,甚至完全否定一个人,那也应该时刻尊重他表达的权利,正如“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所指向的权利平等观念。
根据现场视频记录,于丹在上台后并没有说什么惊天地的话,只是“代表全体观众表达对老艺术家的敬意”。说实话,虽然现场观众对“被代表”感到不满,但仅凭一句话不会引发如此轰场,倒是于丹老师短裙黑丝的打扮,比这一句发言惊艳得多!
于丹是复杂的,现场观众也是复杂的。
于丹的复杂在于,她身上所承载的属性标签太多,文化学者、大学教授、主讲人、心灵导师、畅销书作家、谈话节目嘉宾等等。在中国社会,于丹老师头衔的繁多是她身份名气的象征,而头衔的杂乱,则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她涉猎之广,跨界之大。一个老师上节目、出书、出席活动,传播了思想也赚得了名利实惠,乃至于最后不得不用“学术”来显示其涉猎之广,用“明星”来展示其露脸频繁、名气之大。
在这个媒体主宰舆论、舆论引导公众的社会生态中,学者需要依靠媒体获得知名度,依靠知名度扩大传播思想的普及面,故而需要适应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而在泛媒体形势下,学者们把深刻观点浅显化、把复杂逻辑简单化、把高雅艺术庸俗化、把严肃话题娱乐化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曾因写作以外的八卦话题频频出现在娱乐版面上。
因此,成为学术明星的于丹们,就会因为过度曝光成为明星版面的常客。把学术绑架在娱乐话题上,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投机消费。因为有了明星的属性,她原本所承载的学术内容,就必须随之浅显、简单、庸俗,甚至也要够八卦。在这种情形中,一个朝代皇位传承的严肃学术问题,可能就堕落成为个人性事丑闻的情史八卦。
学术的“雅”和明星的“俗”是不能兼容的,而当它们碰到一起,便会立即成为往两极对抗的力量。从现实情况来看,“俗”明显占据了上风。“雅俗之争”的结果,是成就了不少学者在名利上的实惠,但是长久以来的“学术堕落”,也让一些公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以及对严肃学术遭冷落的不满,这种心态会进一步表现在对“学术明星”的不满上。
欣赏昆曲艺术的观众,多是知力、智力较高的人群,对“学术明星”于丹有不满情绪很正常。而观众发嘘声、轰场,则说明了观众的复杂。专家跨界当权威,公众呛声消解权威,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公众是否可以用这种方式表达不满仍值得商榷,至少轰场、驱赶、扔鞋不应该出现在以理性、尊重为前提的对话现场。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下列关于“学术堕落”产生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是在当今媒体主宰舆论、舆论引导公众的社会生态中,学者要依靠媒体获得知名度,依靠知名度扩大传播思想的普及面,而适应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的结果。
B.是在泛媒体形势下,学者们追求“明星效应”而把学术浅显化、简单化、庸俗化、娱乐化的结果。
C.是当今时代,学术的“雅”和明星的“俗”难以兼容,而在这场“雅俗之争”中 ,一些学者追求自身名利上的实惠的结果。
D.是当今社会专家跨界当权威,用“学术”来显示其涉猎之广,而自身深度不够,导致学术思想荒芜的结果。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今,在公共场合向名人发难,成了标榜特立独行的“武林秘笈”。专家跨界当权威,公众呛声消解权威,业已成为一种“时尚”。
B.在文明社会的文化领域,观众用喝倒彩、扔鞋、驱赶等方式表达意见,用不文明的方式传播文明观点,这本身就充满了荒谬。
C.对一个人的观点持反对意见无可厚非,但不应该就此否定一个人的全部,而应保护对方表达观点的权利。
D.把学术绑架在娱乐话题上,或对学术内容进行“八卦”,是媒体主宰舆论的时代出现的情况。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曾因写作以外的八卦话题频频出现在娱乐版面上。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北大讲堂被轰下台,是因为观众对自己的话语权莫名“被代表”的不满,以及对她不合身份的装扮的反感。
B.于丹的复杂在于,她身上所承载的属性标签太多;而要维护她的身份名气,她需要上节目、出书、出席活动,用“明星”来显示名气之大。
C.于丹事件能够提醒跨界当专家的学者反思:作为学者你能否折服面对的受众群体而拈起“专家”的称谓,受众知力、智力和心理你又知多少!
D.学者以各自的知识为依托,或坐而论道,或身体力行,以理性、尊重为前提的对话现场,应该奉行“君子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化生物学家没有认识到他们的研究或多或少地与两个不能比较的领域相连:一个莲信
息领域,一个是物质领域。,你可以将种种星系与灰尘粒子相提并论,固为它们都有质量、电荷以及长宽等尺寸;但你不能这样比较信息和物质,信息没有质量、电荷或毫米足寸的长短。同样,物质世界也没有比特单位,你不能度量多少黄金有多少比特;这儿没有冗余量、失真度或任何其他我们用来描述信息的符号。缺少共用的符号使物质和信息两个领城互相独立、彼此隔离,只能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讨论问题。
基因是信息包,而不是实体。DNA分子碱基对构成的式样指定了基因的成分。但DNA分子只是媒介,不是信息。注意区别对待媒介和信息对于理清进化思想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在生物学领域,当你在谈论基因、基因型和基因库这类事情时,你就是在谈论信息,而不是现实存在的物体,它们是两种模式。
你可以把《唐·吉诃德》当成一叠印有墨迹的纸,但你能把它制成光盘、磁带,把它变成让盲人听到的声波。不管这本书(的内容)进入何种媒介,它总是同一本书,同一种信息。这对于文化领域中的任何事都是一样的真理。它可以在许多不同的媒介中记录,但不论它记在何种介质中,它包含的影响人们行为的文化信息总是相同的。很明显,在文化的进化中,咖啡杯或桌子这样的概念是能持续存在的,而咖啡杯和桌子却不会持续存在,它们作为信息特续存在的结果而一再出现.告诉人们怎样制造咖啡杯和桌子。
在生物学中有同样的方式:手脚鼻子和其他部分不会持续存在,它们作为形成手脚鼻子的遗传构造的结果而反复出现。这就是能持续下去并不断进化的信息。显然,正是由于信息的这种生理表现,我们才得以了解信息。
不弄清信息与物质间的区别,就不能驱散在进化选择的层次这个问题上的迷雾。例如,将基因与个体相比较,来讨论选择的层次是不合适的:从“个体”方面讲,你指的是物质实体;而从“基因”方面讲,你指的是信息包。我们谈的应该是“基因”和“基因型”。你必须在这两个主要领域内看待进化选择的层次这个问题,意识到你在做什么。选择层面的对照应该保持在同一个领域内。
弄清了领域的区别后,要确定层次了,而你却发现在这两个主要领域里,进化选择的层次并没有完全对应。一般规律下,如果我们只注意有性生殖种群,那么,信息(也称载码)领域里只有两个可能的选择层次:基因和基因库。自然选择可以在同一个种群中作用在不同的基因上;也可以在同一个生态区内作用在不同的基因库上。这两种情况都属于能产生有趣效果的进化因素。
另一方面,在物质领域,自然选择可以在个体的层次上起作用,即不同的个体或某一群个体,后者指昆虫群落或家族,不管该家族是否是分化后的群落。这些个体暂时聚集的群落导致了所谓的“特征群选择”,以及不同种群间的自然选择的产生。这就是不同的基因库之间的自然选择的物理基础。但是,在这个层次之下,同一个种群之间的内部竞争,在载码领域并没有相对应的细化的层次。昆虫群落间竞争中的种种重大事件都记录在基因的层次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澄清两大领域的区分问题和自然选择的层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摘编自美国约翰·布罗克曼《第三种文化:洞察世界的新途径》)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基因是信息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不是现实存在的某些物体,不同于具有媒介性质的DNA分子。
B.基因包含生物形成遗传构造的结果能持续下去并不断进化的情息。
C.基因中信息的持续与文化领域中信息的记录和持续具有相同的原理。
D.基因就是指选择层次上的“基因型”,并不是强调复制重要性的物质。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系与灰尘粒子虽然没有冗余量、失真度等符号,但都有质量、电荷及长宽等尺寸,都属于物质范畴,可以作比较研究。
B.在生物领域,过去的进化思想不够清晰,是因为生物学家不能注意区别对待媒介和信息,研究讨论的模式发生了错误。
C.把《唐·吉诃德》制成光盘、磁带,或者变成能让盲人听到的声波,只是记录的媒介不同,其中能持续的情息是一样的。
D.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选择可在同一个有性生殖种群中作用于不同的基因,也可在同一个生态区内作用于不同的基因库。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缺少共用的符号,物质领域和信息领域互相独立、彼此隔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不是生物学家的研究范围。
B.生物学的基因与物质实体有着本质区别,它承载生物的遗传结构等信息,同时通过生理表现的形式复制各种信息。
C.在物质和信息这两个主要领域中,自然选择层次并不是完全对应的,这是曾经笼罩在进化选择的层次同题上的迷雾。
D.对研究生物进化来说,澄清物质领域和信息领域的区分问题和自然选择的层次问题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前提,尤为重要。

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下面小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1)一年的日子,仿佛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平静地流淌。每个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便是河水由上游至中游再到下游,次第流淌不息。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皑皑白雪覆盖了冰封的河面。
(2)但这样说未免还是浮泛了些。须知天下的季节都是一样的,赤道南北,半球东西,当岁月之河从某一片土地上流过时,是什么使得它和其他地方的河流不同?是船上的风帆,是波涛的颜色,还是飘荡在水面上的歌声?
(3)对于这一片古老的、被称为华夏的、我祖先的土地,时光有着许多呈现自己的方式。其中之一,便是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因为它们的存在,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
(4)被称为中国人三大节日的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名气虽然不如它们,但每一个也都有着丰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5)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6)当岸边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经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时维仲秋,天空晴朗高远,空气清冽干爽,让人心思沉静笃定。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这其间的深情厚意,岂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能够表达和传递的?
(8)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9)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多,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几乎遮蔽了数条街巷。
(10)如果说,岁月的累积形成了历史,那么,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就是在参与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辈辈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而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夥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
(11)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一簇簇的村落,被飞机、轮船、网络紧密地编织为一体,同样牌号的汽车奔驰在不同大陆的道路上,同样的香水润泽着不同颜色的女性肌肤,电视荧屏上闪现的面孔,总是那几位走红的国际影视或体育明星。到处都是一样的东西,固然容易令人产生某种“万物皆备于我”的虚幻感觉,但同时却又是多么乏味。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12)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13)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岁月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它们让旅人得到暂时的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第2段运用设问的表达效果是
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和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写?(4分)
第10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通读全文,分条说说民俗节日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
从全文看,题目“岁月河流上的码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描写春夏秋冬的水上风光是为了体现四时各异的情趣。
B.文中民谚、古诗的引用增加了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俗节日生动、温暖充满情感和韵致的特点。
C.作者提到童年夏夜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牵牛织女星的事情,意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全文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了民俗节日大体经历了形成、流传和衍生出更为丰富内容的过程。

E.文中“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象征了我国民俗节日历史悠久。
F.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富有诗意,启人深思。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伴随着势不可挡的能耗增长,再加上全社会对环保、节约和生态建设的迫切要求,绿色存储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成为必然的选择。不断增长的存储能耗问题,只能通过创新的绿色存储技术才能有效解决。
绿色存储是指从环保节能的角度出发,用来设计生产能效更佳的存储产品、降低数据存储设备的功耗、提高存储设备性能的技术。绿色存储技术的核心是设计运行温度更低的处理器和更有效率的系统,生产更低能耗的存储系统或组件,降低产品所产生的电子碳化合物。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所有网络存储技术的能源效率,用最少的存储容量来满足业务的需求,从而消耗最低的能源。以绿色理念为指导的存储系统最终是存储容量、性能、能耗三者的平衡。
绿色存储是一个系统设计方案,贯穿于整个存储设计过程。包括存储系统的外部环境、存储架构、存储产品、存储技术、文件系统和软件配置等多方面的因素。绿色存储技术更是包括磁盘和磁带系统设计制造、服务器连接、网络架构、文件服务和存储应用软件、重复数据删除、自动精简配置和基于磁带的备份等各个方面的存储技术。目前,常用的绿色存储技术主要包括存储虚拟化、网络架构优化技术以及存储分层化管理等。
如今节能环保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许多组织和个人都在为绿色环保不断努力和无私奉献。关于绿色存储技术的研究正成为整个信息通信领域内的一个研究热点。各国政府纷纷牵头推动,厂商和研究机构也积极响应。从2006年开始,在每年的全球存储行业的盛会SNW (storage Network World)大会上,绿色存储技术都是最大的热点。在2007年,SNW大会更是倡议成立了以促进能源效率以及厂商间的技术交流,以便更大程度地降低因为数据存储带来的环境影响为目的的“绿色存储促进组织”,其成员囊括戴尔、惠普、IBM、微软、Sun等业界主流厂商。他们相继推出了包括存储硬件和存储软件在内的节能、环保型的存储解决方案,用绿色存储构建绿色数据资源中心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必须和必然。
当然,绿色存储不仅仅是IT产品供应商的责任,也是终端用户的责任,每一个用户都应该意识到自己既是绿色存储的驱动者又是绿色存储的实践者,有责任有义务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作贡献。在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酌大背景下,以及在日益高涨的节能减排和环保至上的呼声下,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对节能减排和环保的研究。绿色存储已是大势所趋。创新的绿色存储技术,将有效帮助我们节省开支和降低能耗,提高管理效率,承载海量数据。
下列对“绿色存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的用途在于立足环保节能,设计生产能效更佳的存储产品、降低数据存储设备的功耗、提高存储设备性能。
B.就目前而言,常用的绿色存储技术主要包括存储虚拟化、网络架构优化技术以及存储分层化管理等。
C.绿色存储是一个包括存储系统的存储架构、存储产品、存储技术及文件系统和软件配置等因素的设计方案。
D.提高所有网络存储技术的能源效率,以最少的存储容量满足业务需求,消耗最低的能源是绿色存储的最终目的。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势不可挡的能耗增长、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以及日益高涨的节能减排和环保至上的呼声,使绿色存储成为必然的选择。
B.设计运行温度更低的处理器和更有效率的系统,生产更低能耗的存储软件,降低产品产生的电子碳化合物是绿色存储技术的核心。
C.有关绿色存储技术的研究正成为整个信息通信领域内的一个研究热点,绿色存储技术是每年全球存储行业盛会SNW的最大热点。
D.数据存储带来的环境影响,降低了能源效率,滞后了厂商间的技术交流,“绿色存储促进组织”就是为改变这一现状而成立的。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绿色存储将重点研究存储容量,存储容量越大越好。
B.绿色存储是大势所趋,我国绿色存储如果滞后,IT产品供应商应负主要责任。
C.简言之,在环保理念下的低碳化、高利用率的存储就是文中所述的绿色存储。
D.使用了绿色存储技术的新一代电脑将价廉物美、省电省能、体积小而内存大。

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陈灰
父景猝然去辛,蓉娜竞没有马上飞回中国奔丧。亲友们去安慰她母亲时,有的就不免啧有微词。但母亲却非常旷达。母亲理解并谅解她。适逢一家大公司约定蓉娜去面试,那是她买在不能放弃的午遇。父母含辛茹苦,满怀期望,将她送到大洋那边深造,好不容易获得了学位,经过几番申折,终于有被这家大公司录用的可能,若放弃最后的面试,那就等于将那职位拱手让给了彳一位竞争者。她知道从最初的十几个面试者中,最后筛得只剩下他们两个,而那一位并没有哥被约会,只被告诉——“必要时还会联系”,如果她回国奔丧,公司就必要那一位候补者了。
获得了那薪叫待遇不错的职位,给人家干出了个样儿,父亲辞世三个月后,有了假期,蓉娜这才回到北茸。扑进母亲怀里相拥大哭后,她问母亲父亲有什么遗言,母亲告诉她,父景曾说,蓉娜先砗那边获得工作经验是好的,但是过几年还是应该回中国来,为国效劳。她本来想跟母亲说,父亲既然已经辞世,那等她买妥了房子,转换好了身份,就立即把母亲办过去,让母亲享寄住单栋小楼带草坪花坛的清福。母亲捧着她的脸,看她的眼睛,她没说什么,但是母亲已缉看明白女儿想的是什么。她也望着母亲的眼睛,她知道母亲看穿她定居那边求发展的心思,即使回来,也是以外籍身份在外国公司驻华机构里做事;母亲永远不会认同她的这一选择,但母亲又深刻地意识到,她已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生命,必须尊重她,跟她做朋友蓉娜父母都爿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聪明才智做出丰厚成绩的知识分子,经历过许多磨难,晚婚晚育,母亲f『臭四十岁才剖腹生下她。二十年前,她还没上小学,那时候叫落实政策,父亲所在机构分了1套三室一厅的单元房给她家,结果其中两间都成了书房,到她漂洋过海去留学时,家里就至1处堆满了书,现在回到家里,连原来她住的那间屋里也全是书,她更感觉是进入了一摩图书馆。她对母亲说,父亲仙去,您退休多年,为什么不处理掉多余的书报杂志呢?母亲氍已经分几批赠给了郊区学校,现在你看到的,哪本也不是多余的了。
蓉娜去和动父亲的书架,有的书其实很多年都没使用过了,上面有陈年老灰。母亲的藏书也有这种转灰。她问,为什么不雇小时工来清理清理?母亲说请过的,他们大都也很愿出力,但从书旱抖落出纸片,见发黄薄脆,立刻扔掉,你父亲从垃圾袋里拣回来,已经无法补救——母亲氍出那纸片文字的落款,一个文化史上永远流芳的名字。她说,你们多嘱咐,让小时工处理隹何东西前都问一声,不就行了吗?母亲举出更多例子,防不胜防,如用吸尘器吸坏了线装辛、用湿抹布擦脏了大画册……她又与母亲对视。母亲看穿她要问“那陈灰下的东西都留着绎谁”,她看穿母亲想说“除却陈灰是金子,都留着等你接收”。母亲叹了口气,仿佛也在替牝亲叹息,叹息的是她虽有了一个那样的可融入西方社会的前程,却很难再接续那些被陈灰幂盖的本土文化遗产。她也叹了口气。她意识到自己心有余力不足,她所供职的跨国公司可凇给她带来很不错的物质生活,还有西方一般水平的文化享受,特别是旅游文化的乐趣,但幂要想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实质上接收父母想要她接续的那份本土文化却很难——尽管双孝收藏的书籍里也有不少从西方翻译过来的以及一些西文原版书,但就连那书上的陈灰也仿仲在告诉她,那到头来还是中国本土的、在广泛吸纳中发展着的、需要下一代去承传的文化。
蓉娜回帮边去了。她没有告诉母亲,也不想告诉任何其他人,她用小首饰盒装去了一些父母藏书上学陈灰。哪一天,谁,会来非常小心而且不出纰漏地扫除那些陈灰,不是从形式上,而是从謇质上继承下北京家里的那一份文化遗产?那天她选定了分期付款的单栋小楼,家具都还没布运到,她将那只小盒郑重地搁到壁炉上,望着那只小盒,透过泪水,对面仿佛就有父母的目乒光射过来。(取材自刘心武同名作品)
下列对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对于蓉娜不能回国奔丧,母亲给予了充分理解,因为她深知国外竞争之艰难、女儿生活之不易。
B.母亲说家里已经没有一本多余的书,是为了强调家中每一本藏书有其独特的价值,很值得珍藏。
C.蓉娜《父母经历不少磨难,但仍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聪明才智并且做出丰厚成绩,一生痴心不改。
D.父亲为了保住一个文化史上永远流芳的名字,不惜到垃圾堆中去寻找纸片,但却始终未能如愿。

E.蓉娜从小很少接触也并不了解传统文化,在继承家中这份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她认为自己心有余而力不早。
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第二辟写母女就家庭未来所作的沟通和交流,表现出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2)如何理解母亲想说的“除却陈灰是金子,都留着等你接收,,这句话?
文章结尾写蓉娜将藏书上的陈灰悄悄带走并郑重地收藏。结合文中“陈灰”一词的意思,联系全文,选擗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蓉娜内心世界的理解。

本大题共3小题,共1 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曾有一批才气很高的诗人,被称做“七月诗派”。这个诗派的诗,现在还偶被人吟诵。
在纪念阿珑百年诞辰的会议上,“七月诗派”的诗人鲁煤朗诵了《又见阿珑》,声音苍冷浑厚,有回旋的力度。八十岁的老人能够有如此激越的声色,在场的人无不动容。都是普通的句子,没有奇异的词语,可句句打在心头。诗如果是真情的盘绕,就是好的。
鲁煤健谈,至今还恪守着纯粹的诗格,不媚俗,不趋时,缘情而文,因爱而诗。他早期的诗很美,与那个时代的不少同派诗人一样,受过俄国诗人的影响。作品虽不多,却是在苦海里寻找暖意的波光。那都是从内心里流出来的,不矫情,无粉饰,即便幼稚,也有自己的能量。比如1 945年那首《致普式庚(普希金)》:
“在被二十世纪的蓝天笼罩的/东方亚洲的黄土上/作为一个中国的子民/为什么有你一样的忧愁?”
他后来的诗,基本都是从这样的惆怅里升腾出来的,忧郁,不屈,果敢。他诗中的一些意象和艾青是接近的,虽然没有艾青那么柔润。但他拒绝京派诗人和海派诗人的精致与灰色,向着太阳的饥渴从来没有消失过。那是时代受难者的吟哦,在大地的荒草和野林间,他犁下了绿色。
鲁煤的可爱还在于他常常解剖自己,比如,抗战刚结束,他就在((忏悔》中写道:
“是我吗,朋友/那忘掉了自己的奴隶身份/在兄弟们被侮辱与损害的灵魂面前/大发绅士脾气的?……”
这或许是他精神的原色,在诗中没有自怜的声音,殊为难得。一般的诗人常盘旋在小我的旋涡里,格调不高,而那些自认为掌握了真理的人的诗,则盛气凌人。
鲁煤没有这些,他的境界是高的。文字虽流于直白,却真实、可爱。通读他的诗,感到他是一名战士,唱的是浑厚的歌。他不屑于和权力及贵族为伍,自我是在时代的烽火里映照出来的,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的诗句,显现着历史的心灵投影。
阿珑、绿原、鲁煤等“七月诗派”的诗人,都是个性鲜明的人。他们在浑浊的人世间,却有自己的一块绿地,时代狂风的扫荡之后,依然泛出美的色泽。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丈人大概是最有才气的。他们在红色的心绪里,不乏缠绵和爱欲,纯情的与崇高的因素汇聚一起,于是有了特别的诗格。这个诗格源于个性与时代使命感的挥洒,自我的困苦与民族的困苦是一体的。
(取材自孙郁的《诗格》,有改动)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七月诗眶”的一些诗人诗作,明显地受到俄国诗人的影响。
B.“七月诗睚”的很多诗人,都具有非凡的才气和鲜明的个性。
C.“七月诗零”的诗作,总是混杂着缠绵与爱欲、纯情与崇高。
D.“七月诗海”的诗具有自我困苦与民族困苦合而为一的特征。

作者以鲁煤扫例,写到了“七月诗人”的哪些“诗格”?
文中说“一般的诗人常盘旋在小我的旋涡里,格调不高”,你如何看待这…评价?请联系自己的读写书验,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