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图《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①时间段中国粮食产量下降是因为农业合作化运动过急过快 |
B.①时间段苏联粮食产量上升是因为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
C.②时间段中国粮食产量上升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D.②时间段苏联粮食产量一直呈下降趋势,与中国差距拉大 |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把战国时期某思想家的思想称之为“相对论”。该思想家及其思想最有可能是
A.孔子的“中庸论” | B.墨子的“交相利论” |
C.庄子的“齐物论” | D.荀子的“天行有常论” |
有学者指出:“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时,义和团……很容易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时,义和团……则往往遭到严厉的谴责。”这种对义和团的评价模式也可用于
A.太平天国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材料反映的是
A.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 | 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 D.九品中正制的废除 |
宋人陆九渊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年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由此可推知苏格拉底和孔子、朱熹、王阳明思想的相通之处在于探讨()
A.人类的普遍道德标准问题 | B.抽象意义上的哲学理论问题 |
C.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问题 | D.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 |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 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