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有效获取和正确解读历史信息,是研习历史的重要前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儒家的“知天命”推动了古代的天文观察和天文学研究;天文历法的研究离不开数学,因而儒学把数学列为“六艺”之一,由此激发了很多儒生对数学的研究;儒家以“仁”为核心,于是以治病救人的医学为“仁道,主张“不为良相,但为良医”;儒家认为治国要以农为本,对农学的重视乃是其题中之意。其次,儒学的一些思想方法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如孔子的“举一反三”、孟子的“苟求其故”,对于古代科学家开拓研究思路,探寻事物规律具有深远影响。
——摘自王永星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1915年各省工场数及职工数

省份
工场数
职工数(万)
人口总数(万)
山东
936
2.4774
3792
江苏
1288
14.2678
2588
安徽
386
2.468
1622
湖北
532
3.679
3414
云南
——
——
932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下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儒学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影响。从儒学的发展历程看,你认为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应该是什么时期?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可以研究出民国初期哪些历史主题?列举三项即可。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宋明理学 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中国的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超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正是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1)农民为什么放弃种植粮食转而种桑植茶?
(2)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

材料二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三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四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知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材料五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食货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
(2)归纳材料二中赋税制度的特点。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
(4)比较材料四、五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民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提炼商鞅变法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则材料中“务本”思想的区别。分别指出上述“务本”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19世纪以来,世界各地联系越来越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贸易的中心转移了。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稍后,大西洋西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
材料二 在19世纪50至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
材料三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l9%,美国l2%,德国l3%,法国9%。从1870年至l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四 世界贸易指数和世界贸易总额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
(单位:10亿法郎)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
(1)材料一、二反映了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3分)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17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