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唐柳先生①文集》后序
穆 修
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间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专雄歌诗,道未极其浑备。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如韩《元和圣德》、《平淮西》,柳《雅章》之类,皆辞严义伟,制述如“经”,能崒②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蔑愧让者,非二先生之文则谁与?
予少嗜观二家之文,常病《柳》不全见于世,出人间者,残落才百余篇。韩则虽目其全,至所缺坠,亡字失句,独于集家为甚。志欲补得其正而传之,多从好事者访善本,前后累数十;得所长,辄加注窜。遇行四方远道,或他书不暇持,独赍《韩》以自随。幸会人所宝有,就假取正。凡用力于斯,已蹈二纪③外,文始几定。而惟柳之道,疑其未克光明于时,何故伏其文而不大耀也。求索之莫获,则既已矣于怀。不图晚节,遂见其书,联为八九大编。夔州④前序其首,以卷别者凡四十有五,真配《韩》之巨文与!
书字甚朴,不类今迹,盖往昔之藏书也。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误脱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⑤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因按其旧,录为别本,与陇西李之才参读累月,详而后止。
呜呼!天厚予者多矣。始而餍我以《韩》,既而饫我以《柳》,谓天不吾厚,岂不诬也哉!世之学者,如不志于古则已;苟志于古,求践立言之域,舍二先生而不由,虽曰能之,非余所敢知也。
天圣九年秋七月,河南穆修伯长后叙。
选自《宋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版)
【注】①唐柳先生:指唐代柳宗元。②崒:zú,险峻。③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
④夔州:指刘禹锡。刘曾为夔州刺史,故称。 ⑤劘:mó,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病《柳》不全见于世病:遗憾 |
B.独赍《韩》以自随赍:购买 |
C.疑其未克光明于时克:能够 |
D.求践立言之域 践:踏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B.韩则虽目其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C.能崒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乃设九宾礼于廷 |
D.因按其旧相如因持壁却立 |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初唐文章,还留有周、隋等前代浮靡的文学风气;李白、杜甫出现,虽才惊世人,但后来专一于诗歌;直到韩愈、柳宗元,才使唐代文章比肩于汉代文章。 |
B.作者喜欢韩愈的作品,发现现有的韩愈文集虽然作品齐全,可是字句缺失的现象特别严重,于是有志补齐,经过二十多年辛苦,终于完成。 |
C.作者认为世上学业有成的读书人,只有认真学习韩、柳的文章,才能成为能够知晓古代历史的人,才能做到“立言”。 |
D.本文阐明了柳文在当时的重大成就,记叙了求得柳集的经过、翻刻校勘的严格,阐述了刊行它的重要意义,可见作者一生提倡古文的苦心。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误脱/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 |
B.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误/脱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 |
C.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误脱/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 |
D.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误/脱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幸会人所宝有,就假取正。
(2)求索之莫获,则既已矣于怀。
(3)既而饫我以《柳》,谓天不吾厚,岂不诬也哉!
文言文阅读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释】①三王: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王仲舒。③浃和:和睦。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词列三王之次次:次序、行列 |
B.移刺袁州刺:担任刺史 |
C.窃寄目偿所愿焉偿:满足 |
D.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造:制造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作者没有游滕王阁原因的一组是()
①系官于朝,愿莫之遂②袁于南昌为属邑③便道取疾以至海上④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⑤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⑥窃喜载名其上
A.①②④ | B.④⑤⑥ | C.②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极力倡导古文,却称赞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壮其文辞”,以能“词列三王之秋”为荣,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的。 |
B.本文仅用数语记叙重修滕王阁之事,其余几乎均围绕向往滕王阁而不得来抒写,既抒写自己向往之情,也颂扬了王仲舒的政绩。 |
C.文章三次写自己没有游滕王阁的原因,其中写前两次不得游是第三次不得游的衬笔。 |
D.作者写第三次不得游滕王阁,实际上又是叙王仲舒政绩的衬笔,将王仲舒的政绩不经意中叙人。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
译:
(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译: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亲士民,以暴虐为天下始。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亡。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嗷嗷(众多的愁怨声),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以礼天下,天下集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贾谊《过秦论》)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判断 |
B.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同“倘”,如果 |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使……灭族 |
D.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甘:认为甘美 |
下列各组中画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亡 |
B.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
D.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下列各句括号内对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之(指秦)弥繁,侵之(指六国)愈急 |
B.刺客(指荆轲)不行,良将(指李牧)犹在 |
C.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其中①②③之“后人”指代对象相同) |
D.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指秦之暴政) |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不超过6处)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将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时承平久,郡县无守备,山东故不置重兵。
答:七月,彦视师兖州。甫出城,遇贼万余,彦缒入城。
答:然征妖贼时,诸将多杀良民冒功,而其子官锦衣,颇招摇都市。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