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 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 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 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 钧礼,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 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 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化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问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 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使,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一 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落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 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 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也!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选自《清文选•芋老人传》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尽一器,再进尽:全部 |
B.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走:步行 |
C.厚资而遣之资:资助 |
D.特怪老人虽知书特:特别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B.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C.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D.无不同于芋焉于人为可讥 |
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因图报,让芋老人的儿 子不再当佣工了。 |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 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
C.文章由相同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归,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整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 |
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王彦章,字贤明,郓州寿张县人也。……龙德三年四月晦,晋师陷郓州,中外大恐。五月,以彦章代戴思远为北面招讨使。拜命之日,促装以赴滑台。遂自杨村寨浮河而下,水陆俱进,断晋人德胜之浮梁,攻南城,拔之,晋人遂弃北城,并军保杨刘。彦章以舟师沿流而下,晋人尽弃北城,析屋木编筏,置步军于其上,与彦章各行一岸,每遇转滩水汇,即中流交斗,流矢雨集,或舟筏覆没,比及杨刘,凡百余战。彦章急攻杨刘,昼夜不息,晋人极力固守,垂陷者数四。六月,晋王亲援其城,彦章之军重壕复垒,晋人不能入。晋王乃于博州东岸筑垒,以应郓州。彦章闻之,驰军而至,急攻其栅,自旦及午,其城将拔。会晋王以大兵来援,彦章乃退。七月,晋王至杨刘,彦章军不利。遂罢彦章兵权,诏令归阙,以段凝为招讨使。
先是,赵、张二族挠乱朝政,彦章深恶之,性复刚直,不能缄忍。及授招讨之命,因谓所亲曰:“待我立功之后,回军之日,当尽诛奸臣,以谢天下。”赵、张闻之,私相谓曰:“我辈宁死于沙陀之手,不当为彦章所杀。”因协力以倾之。时段凝以贿赂交结,自求兵柄,素与彦章不协,潜害其功,阴行逗挠,遂至王师不利,竟退彦章而用段凝,未及十旬,国以之亡矣。
[注]德胜:即德胜渡,当时黄河上一处重要渡口。
杨刘:即杨刘镇,在今山东东阿东北古黄河南岸。
晋王:即李存勖,其父李克用被唐封为晋王,李存勖袭封。
1.下列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促装以赴滑台促装:催促收拾行李
B.析屋木编筏析:拆毁
C.垂陷者数四垂:接近、快要
D.彦章之军重壕复垒重:读Chong,重叠,一层层
2.比较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彦章代戴思远为北面招讨使③诏令归阙,以段凝为招讨使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④. 举所佩玉决玦以示之者三
A.两个“为”不同,两个“以”相同 B.两个“为”相同,两个“以”不同
C.两个“为”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D.两个“为”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每遇转滩水汇,即中流交斗 B.赵、张二族挠乱朝政,彦章深恶之
C.因协力以倾之D.晋师陷郓州,中外大恐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彦章闻之,驰军而至,急攻其栅,自旦及午,其城将拔——王彦章听说后,急奔晋王大军而来,猛攻晋军营寨,从清晨到中午,快要把城攻下来
B.当尽诛奸臣,以谢天下——将把奸臣全部杀掉,来告谢天下
C.时段凝以贿赂交结,自求兵柄——当时段凝用贿赂结交权要,为自己谋取兵权
D.素与彦章不协,潜害其功,阴行逗挠,遂至王师不利——(段凝)一向与彦章关系不和睦,暗地里妒忌他成功,私下逗留观望,致使朝廷的军队不能获胜
5.下面最能表现彦章善于作战的一项是
A.水陆俱进,断晋人德胜之浮梁
B.每遇转滩水汇,即中流交斗,流矢雨集
C.彦章之军重壕复垒,晋人不能入
D.驰军而至,急攻其栅
6.下面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彦章受命于危难之中,凭着自己的作战才能,挽狂澜于既倒,一下子扭转了颓势。
B.彦章能征惯战、骁勇忠烈,但遇上了晋王,终于不敌,也因此被罢了兵权。
C.彦章生性刚烈耿直,曾对亲近的人表示要杀尽败坏朝政的奸臣。
D.段凝谋取兵权成功,当了招讨使。可不到一百天,国家就灭亡了。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忭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节选自明袁宏道《徐文长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国士之目目:名称。 B.议者方之刘真长方:比拟。
C.会得白鹿会:恰巧。 D.属文长作表属:隶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切可惊可愕之状 B.为山阴诸生
羁人之寒起故其为诗
C.公以是益奇之 D.遂乃放浪曲蘖
不以模拟损才张太史元忭力解,乃得出
3.从结构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寡妇之夜哭③膝语蛇行
②然匠心独出④沙起雷行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中丞胡宗宪听说他的名声,聘请他当幕客。
B.其体格时有卑者——那些诗歌的格调有时显得低下
C.韩、曾之流亚也——是韩愈、曾巩一类的人。
D.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终于因为被怀疑杀死继室而关进监狱,经讨论,判死刑。
5.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徐渭“才”“傲”的一组是
①然数奇,屡试屡蹶。 ②好奇计,谈兵多中。
③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 ④放浪曲蘖,恣情山水。
⑤其名不出于越。 ⑥以疑杀其继室下狱。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文长是山阴县生员,他在巡抚胡宗宪幕中,曾经为胡写奏章,嘉靖皇帝看了大为高兴。此后,一切奏疏计划,都出自徐文长之手。
B.徐文长在科举上不得意,纵情于饮酒、山水,写出高水平的诗文。他追求高雅,不和流行格调相合,对当时的所谓文坛盟主很不客气,因此他的名气不能超出越地。
C.徐文长还擅长书法,笔意奔放苍劲,正如欧阳修所说的,美女虽老风韵犹存。他还以余力作画,超逸有致。
D.到了晚年,徐文长装疯卖傻更加厉害。有时带钱到酒店,叫下层仆役一起喝酒。还用斧头砍自己的脑袋,用锥子刺自己的耳朵,结果都没有死。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注]姨妹:姨母的女儿。二子:两个女儿。中和:唐僖宗年号。缗:穿钱的绳。绐:哄骗、欺骗。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众皆伏泰之义伏:“服”,佩服
B.俾其他人徙俾:使
C.已别除官除:任命、授职
D.解维而逝解维:想通了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居且命尔子掌之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B.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C.市之,而命洗刷义不杀少而杀众
D.泰怃然久之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尝于都市遇铁灯台 B.市之,而命洗刷
C.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 D.泰惊悸,召诘之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操守颇有古贤之风————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者的风度
B.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那人有毛病,除了我没人适合她了
C.约回日当诣所止————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
D.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又将其余的款项交给房主,让那人搬迁到别的地方
5.下面全能说明孙泰“操守颇有古贤之风”的一项是
①姨卒,泰娶其姊②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③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④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⑤泰惊悸,召诘之⑥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A. 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孙泰极重仁义。姨母生前曾将两个女儿托付给他,并希望他日后与其次女结百年之好;但孙泰却在姨母去世之后,娶了姨母有眼疾的长女。这使得他受到众人敬佩。
B.孙泰不贪非分之财。他曾购得一铁灯台,洗刷时发现是银制品,他就立即赶回去,将灯台还给卖主。
C.孙泰非常仁慈。他花两百贯购买一别墅,曾见一老妇大哭不止,问明情况后,便说自己将要升官,升官后就可以将别墅送给老妇人。
D.孙泰施恩不图回报。他本来打算搬家到义兴,但因老妇人之故,不仅家未搬成,还为别墅倒贴了两百贯;对老妇有恩却不求报答——解了缆绳,一去不返。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范正辞太平兴国中,以饶州多滞讼,迁知州事。至则宿系皆决遣之,胥吏坐淹狱停职者六十三人。会诏令料州兵送京,有王兴者,怀土惮行,以刃故伤其足,正辞斩之。兴妻上诉,太宗召见正辞,庭辩其事。正辞曰:“东南诸郡,饶实繁盛,人心易动,兴敢扇摇。苟失控驭,则臣无待罪之地矣。”上壮其敢断,特迁官,充江南转运副使。饶州民甘绍者,为群盗所掠,州捕系十四人,狱具将死。正辞案部至,引问之,因皆泣下。察其非实,命徙他所讯鞫。既而民有告盗所在者,正辞潜召监军掩捕之。盗觉遁去,正辞即单骑出郭二十里追及之。贼控弦持槊来逼,正辞大呼,以鞭击之,中贼双目,仆之,余贼渡江散走。被伤者尚有余息,旁得所弃赃,按其奸状伏法,十四人皆得释。此吾乡里事,而郡人多不闻之。
[注]料:统计,这里有挑选之意。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胥吏坐淹狱停职者淹:滞留
B.狱具将死具:具结
C.正辞案部至案:案情
D.单骑出郭二十里郭:城郊
2.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①以刃故伤其足②太宗召见正辞,庭辩其事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A.两个“故”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B.两个“故”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C.两个“故”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D.两个“故”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余贼渡江散走②操军方连船舰,可烧而走也
B.①上壮其敢断②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C.①特迁官,充江南转运副使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D.①以鞭击之,中贼双目,仆之 ②众不能堪,而仆之
4.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至则宿系皆决遣之----到任后就连夜逮捕了那些放走犯人的胥吏
B.按其奸状伏法------审问确认他的犯罪事实,然后将他处死
C.正辞潜召监军掩捕之----范正辞就秘密命令监军假装去逮捕他们
D.被伤者尚有余息-----那些受伤的还有的在休息
5.范正辞对皇帝分析“人心易动”的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A.东南富庶,人们怀恋乡土,不愿服役
B.王兴闹事,煽动民心
C.东南富庶,人们容易闹事
D.东南富庶,王兴又故意闹事,煽动民心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范正辞被特意选出做饶州知州,这从侧面表现了他善于断案的才能。
B.范正辞断案果敢,选兵进京时杀一儆百,控制地方局势,为皇帝家天下服务,得到皇帝的赏识而升了官。
C.范正辞明察冤狱,使因甘绍案被判死刑的14名无辜者全部获释。
D.范正辞办案目光敏锐,善于用兵,临敌勇毅果敢,武艺高强。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相应的题目
古弼,代人也。少忠谨,善骑射。初为猎郎,以敏正称。明元嘉其直而有用,赐名曰笔。后改名弼,言其有辅佐才也。
太武即位,以功拜立节将军,赐爵灵寿侯。
上谷人上书,言苑囿过度,人无田业,宜减太半,以赐贫者。弼入欲陈奏,遇帝与给事中刘树棋,志不听事。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乃起,于帝前捽树头,掣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殴其背,曰:“朝廷不理,实尔之罪!”帝失容,放棋曰:“不听奏事,过在朕。树何罪?置之!”弼具状以闻。帝奇弼公直,皆可其奏,以与百姓。弼曰:“为臣逞志于君前者,非无罪也。”乃诣公车,免冠徒跣,自劾请罪。帝招之,谓曰:“卿其冠履。吾闻筑社,蹇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与之福。然则卿有何罪?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人者,虽复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注]徒跣:赤脚。蹇蹶:磕磕绊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明元嘉其直而有用有用:有能力
B.言苑囿过度过度:指占地过多
C.帝失容,放棋失容:大惊失色
D.为臣逞志于君前者逞志:满足心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臣逞志于君前者B.初为猎郎,以敏正称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太武即位,以功拜立节将军
C.弼入欲陈奏,遇帝与给事中刘树棋 D.乃诣公车,免冠徒跣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手搏其耳②皆可其奏③初为猎郎④为臣逞志于君前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改名弼,言其有辅佐才也----后来改名为弼,说自己有辅佐君王的才能
B.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古弼在一边坐了很久,没有机会将这件事报告皇帝。
C.朝廷不理,实尔之罪--朝廷没有治理好,实在是你的罪过。
D.卿其冠履--您戴好帽子,穿上鞋子。
5.下列全说明古弼“公直”的一组是
①弼入欲陈奏②捽树头,掣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殴其背③弼具状以闻④免冠徒跣,自劾请罪⑤ 虽复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⑤ D. ①⑤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段突出了古弼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品德。
B.古弼见到上谷人的上书,便急于将这种情况反映给皇帝,但并未取得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C.皇帝与人下棋,正在兴头上,古弼不惜扰皇帝的雅兴,也要将关系到人民利益的事情办好。
D.古弼奏事不留情面,但太武帝能体会到他的苦心,接受了合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