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圆舞曲之王
小约翰·施特劳斯于1825年10月25日出生在维也纳。在他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老施特劳斯已经是维也纳著名的圆舞曲大师,他的作品和乐队风靡全国。小施特劳斯从小就表现出杰出的音乐天赋。6岁的时候,就在家里的钢琴上弹奏出他自己构思的圆舞曲。他表示长大后也要成为音乐家。可是想不到,音乐家的父亲却反对孩子学习音乐 。一天父亲发现小约翰把时间“浪费”在了音乐上,一气之下找来一条皮鞭,凶蛮地抽打孩子。与父亲不同的是,妈妈安娜却为孩子在音乐上的早熟而感到骄傲,她悄悄地记下了孩子的处女作,从菲薄的生活费中省出钱来请教师,指望小约翰有朝一日能超过他的父亲。
小约翰向霍夫曼教授学习对位法,向指挥家德雷施勒学习和声,他的天赋得到了极大的认可。同样,他在小提琴家安东·科尔曼那里,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他的学习进步很快。由于他父亲的巨大影响和势力,几乎没有任何剧院提供给小约翰演出的合约。小施特劳斯第一次的演出是在城郊的一家咖啡馆的花园里举行的。 老施特劳斯宣布,在同一天晚上他也将举行一场音乐会。但到后来,他得知自己的音乐会票在黑市上还不如他儿子的票吃香,则又取消了举行音乐会的计划。老施特劳斯狂怒不已,终于病倒了。 老施特劳斯忠心的经纪人赫希深为圆舞曲之父的健康担忧,居然想出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计划。 他组织了一些人准备去小施特劳斯的音乐会捣乱。
和他父亲在巴黎的首场音乐会一样,小施特劳斯这天的第一个节目也是法国作曲家奥柏的一首歌剧序曲,这似乎是遵循一种家庭的传统。一开始,听众的掌声稀稀落落,他并没有感到沮丧,接下来演奏的是他创作的一支圆舞曲《母亲的心》,这是小施特劳斯献给他妈妈的一曲颂歌。美妙的乐曲使得听众欣喜若狂,他们爬上椅子,挥舞帽子,高声地喝彩欢呼。而另一支圆舞曲《理性的诗篇》,在如痴似醉的听众们一再要求之下,竟然反复演奏了十几次之多。 使帮手们困惑不解的是,连赫希也兴高采烈地鼓掌欢呼起来了。诚然,赫希是老施特劳斯的朋友,而且还与之有着经济上的利害关系,但是他更忠实于音乐艺术,对于任何真正的艺术家,他不能不表示衷心的欢迎。 最后,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小施特劳斯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地示意,请大家安静下来,乐队重又奏起柔和的乐章。当轻柔的乐声在夜空中回荡时,听众们面面相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这不是老施特劳斯最负盛名的那首圆舞曲《莱茵河畔的迷人歌声》吗?在这首乐曲的抒情部分,小施特劳斯又加入了这么一种柔情蜜意……随着乐曲的展开,听众逐渐明白了这段插曲的深意。小施特劳斯演奏他父亲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作为子女对父辈的敬意,也是作为一种祈求,请求他父亲的宽恕。这使听众们不由得热泪盈眶,甚至男人也不例外。
1848年3月,维也纳爆发了革命。小施特劳斯积极响应,站到了起义者一边。他穿起革命近卫军队长的制服,上街指挥演奏《马赛曲》。他还创作了许多赋有革命的标题音乐,如《自由进行曲》《革命进行曲》《街垒之歌》等作品,鼓舞人心 。战争末期,为鼓舞士气,振作人民精神,他谱写了一首赞美祖国山河的大合唱歌曲《蓝色的多瑙河》。作品在初次与听众见面时,却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之后不久,小施特劳斯应邀赴巴黎参加国际博览会,他把《蓝色的多瑙河》改编为管弦乐曲,并在巴黎首演,这成了这届博览会一大轰动事件。
五年后,美国以十万美元的特高报酬邀请小约翰,那一次他在波士顿指挥了十四场音乐会,演出的规模是空前绝后的。每场观众多达十万人,演奏者多达两万人,有一百多名副指挥用望远镜注视着他,协助他指挥。连演奏的开始都是用大炮的轰鸣来宣告的。演出轰动了全美国。小施特劳斯曾说过:“假如我真是天才,我首先将它归功于我心爱的城市维也纳,我全部的力量扎根于维也纳的土壤。维也纳的空气中飘着美妙的音乐,我的耳朵听到了,我的心陶醉了,我的手就把它写了下来。”
1899年 6月3日早上伟大的音乐家死于肺病。享年74岁。他给世界留下来大量作品。如《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蓝色多瑙河》等脍炙人口的圆舞曲,以及《蝙蝠》《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吉普赛男爵》等轻歌剧。他在音乐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令人永远怀念。
(选自《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父子》,有删节)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施特劳斯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想长大后做个音乐家,但是父亲却不愿意让他学习音乐,只有母亲支持他,并希望他将来超过父亲。 |
B.小施特劳斯在首场音乐会上,因听众的一再要求,他把圆舞曲《理性的诗篇》竟然反复演奏了十几次之多,表现了听众对音乐的极度疯狂和缺失理性。 |
C.维也纳革命时期,小约翰以音乐支持革命,创作了许多赋有革命的标题音乐鼓舞人心,如《自由进行曲》《革命进行曲》《街垒之歌》《蓝色的多瑙河》等。 |
D.赫希作为老施特劳斯的经纪人,组织人去小约翰的音乐会上捣乱,但他却为小约翰的演出鼓掌欢呼起来了,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任务,对老约翰并不忠实。 |
E.小施特劳斯在音乐领域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吉普赛男爵》《蝙蝠》《母亲的心》等大量作品,至今令人怀念。小施特劳斯在演奏《莱茵河畔的迷人歌声》时,为什么听众们会热泪盈眶,甚至男人也不例外?
小施特劳斯作为“圆舞曲之王”,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请概括他受人喜爱和尊重的原因。
小施特劳斯为世界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成功源于多种因素,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2分)
缺憾的长度
缺憾,有长度吗?
缺憾的长度是多长呢?普通人家会有这样的经历,某个要紧处要用一寸长的钉子,你搜索家中积累的五金杂件,什么螺丝图钉垫片一大堆,好不容易清出一枚钉子,一试,钉子太长;又探霄似的犁一通过去,看中一枚,比一比,短了。再尔地毯式的搜查,在笔筒或书架等平常比较冷清疏于关照的地方勘壹出几十枚钉子,结果无一适宜。备用的钉子不算少,合用的就一枚。可是,这一枚就那么难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问题不太大,只好取长就短,凑合着用。但是,一时找不到钳子,只得用钢锯代劳,然而不巧,中途又断了锯条,让你一筹莫展。坚硬的五毫米,够短了,足以让你伤透脑筋。
五毫米微不足道,但足以造成莫大的悲剧。缺憾似乎是一种意外,不,应当属于必然。小时侯看电影《桥),桥上的工程师伸手去拉沿绳子爬上来快到桥面的勇士,但就差那一点,五毫米吧,桥上拉的与桥下爬的都付出了最后的努力,可恨手臂太短了,就五毫米,幽明两分的距离有时就这么短,成了无法克服的障碍。也是一部描写战争的电影,一个电话兵要连接被炮火炸断的电线,在万分危急关头,他要利用自己的身体当导线,努力伸展手臂,但就差五毫米。五毫米几可误了一场战争的决胜。或许人世间越大的缺憾长度越短,但也许删除了缺憾,也就没有了震撼。
在艺术方面,缺憾更是常客,长度便是一毫,看得见,摸不着。即所谓添一毫嫌多,减一毫嫌少。一毫,成了美丑的分界,表面上薄如蝉翼,实质上厚似泥墙,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个看似透明的长度,可以促使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为之呕心沥血为之奋斗终身,也可以引诱科学家为之废寝忘食为之迷恋不返。
缺憾使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三年而无肌肤之亲,使宝玉与黛玉生死相许而姻缘不致,使牛郎与织女隔河相对遗恨终天。如此才有“情人咫尺成天涯”的感伤。
缺憾使荆柯赌命功亏一篑,使楚霸王刎颈乌江留下千古叹息,使孔明六出祁山落魄丢魂。如此才有英雄气短泪流满襟的遗恨。
这便是缺憾。缺憾是一首声韵低回的挽歌吗?是一篇激情亢奋的祝词吗?抑或是如影随形驱之不散的幽灵?
大概,宇宙诞生之时,缺憾也随之降临。没有缺憾,就不存在比较,也无所谓完美。极致,容不得缺憾,有时就更接近于虚无缥渺,充其量是多情的幻想。能被人感知能动人心魄的大凡是寻常的有缺憾的事物;缺憾不讲情面,不可抗拒地存在。面对缺憾,哭不顶用,笑一笑或许能感受缺憾之凄美。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一生中体味到的缺憾越多,就越接近于领悟到完美,心性就越澄明,慧根扰越稳固。
历史上,孔于不为所用而授徒三千,孙膑中奸计而著兵书,司马迁受酷刑而作青史,李白命途多舛而溢诗情万丈,苏轼仕途不进而开一代宗风,叹惋唏嘘披盖百代,不能说与缺憾毫无关系。这么说来,缺憾并不可怕,她本来就是断臂维纳斯,是未竟的艺术品,是完美的前兆。要相信天无绝人之境,叶吐而燕于归来,花尽而硕果满枝,阴尽而预示阳生之必然性。文章开头从“找钉子”写起,请分析这样开头的好处。
答:文章说:“缺憾似乎是一种意外,不,应当属于必然。”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4分)
答:“或许人世间越大的缺憾长度越短,但也许删除了缺憾,也就没有了震撼。”作者为什么这样说?(6分)
答:综观全文,说说“缺憾”有什么价值和意义。(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当前,发展新经济,即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我国了解得比较多了,就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过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转向。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呢?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它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施可持续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对“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前者以“污染排放”为目的,后者以生产“再生资源”为目的。 |
B.前者是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后者是物质循环流动的经济。 |
C.前者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后者带来资源增加、环境改善。 |
D.前者是一种消费经济,后者是一种生态经济。 |
对文中划线句子句意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废弃物如果放错了地方,就无法变成再利用的资源。 |
B.废弃物如果妥善利用,就会变成有价值的资源。 |
C.资源如果放错了地方,就会变成无用的废弃物。 |
D.废弃物是不存在的,因为它实际上也是资源。 |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同是新经济,循环经济将比知识经济更具活力。 |
B.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赖循环经济。 |
C.较之旧经济,新经济注重更多的不是数量而是效益。 |
D.知识化转向和生态化转向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
阅读下面的文字參完成后面的题
看大海
丁燕
⑴在见到大海之前,我见过大海的尸体――当海水蒸发完液体后,留下的固体黄沙。当我第一次将脚伸向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腹地时,整个人被烫得跳起来。那条新修的沙漠公路,从库尔勒至轮台,将这片浩瀚黄蛋糕从中间切开|我们乘车,一直深入到沙漠的肚腩。这条崭新的黝黑之路与四周极本相称,它威严而笔直,平坦而僵硬,而四周,是游动的,木驯服的黄沙,它们堆彻起一个又一个沙包。在这个空间里,除了天和沙,没有一辆车,更不可能有一个行人…… 我们的车是这路上唯一的车,当我们下了车后,我们是天地间,唯一的人。我试图在沙粒上走—走。于是沙漠将烧烫的锅底端给了我。
⑵我尖叫起来,声音尖锐、急促,可在沙漠里,只需一秒钟,便被风声吞噬殆尽,什么都听不见。沙漠里只有一种声音,风的撕扯声:刺啦……刺啦……刺啦……无止尽的刺啦……听久了这种声音,对它会生出依赖感,如果没有刺啦相伴,这个浩大空间里的死寂,将更骇又。刺啦……刺啦……显示着一种呼吸,一种运动,一种改变。我将手掌抚在那些沙粒上。沙漠深处的沙粒,和边缘的不同,边缘处会混合泥土、秸秆、牛羊的粪便、撕烂的塑料袋;而在深处,一粒沙就是一粒沙,没有混合物,干干净净,它们从我的指尖滑下,像黄色的米粒。整个塔克拉玛干,如金色麦田,已收获了无数麦穗,堆放在那里。但它是尸体……是大海的尸体,是大海上辈子的祖先。
⑶当海上丝绸之路还未开通之前,贯穿亚洲和欧洲的文明之路,是借沙漠打通的。陆路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至罗马,最惊险的地带,莫过于穿越沙漠。当唐僧骑着老马,走到新疆东部我的家乡哈密时,已焦渴难忍,放弃打马,任由爸自己i路而走。老马尊借脑际地图,寻到一口泉,为唐僧解了困,他也因此在哈齊停留讲法。他讲法的地方被当,地人称为“台藏”,现为白杨河。我祖母从甘肃甘谷逃荒至新疆,就住在这个地方。我到达那里时,土堡里只剩下高大的残垣断壁, 有些洞窟被牧羊人用烟熏过,珍常的壁画,已被盗走。我父亲曾在深夜时走过白杨河的沟底,听到呼呼大成如厉鬼呻吟,吓得头发倒立,那时河水已断流,但到了春天融雪时节,他说,河水能将一只小羊冲走。整个亚洲人和欧洲人的生活,以及,整个我的童年知少年时期的生活,都和沙漠的气息紧密相连;在我心里,我早已自诩为:多漠的女儿。
⑷但我并不了解大海。从深圳出发到惠州,路过大亚湾时,他们说:快看,大海……那里有一条弯曲的灰白线条,那就是海岸线?液体并不像我想的那么蓝,而是灰白色,呈烟雾状;但我从电视画面中获得的大海,是一块水晶面包,翻腾着葡萄酒般的汁液。而现在,在那片小小的 烟雾上,点缀着几艘帆船,旁边是个大工厂,硕大的烟囱里冒着浓烟,那烟刚冒出来时是浓重的 褐色,到了半空,曼慢散开,颜色便轻多了,再上升,整个夫空都弥溲着从那烟囱里释放出来的 颗粒。工厂旁是枣田,田里有録色,农人正在种植庄痛,朋友告诉我:这里的一切,很快将不复存在,海,就要被填掉,一个精细化工基地,将在这里诞生。当我再次连目那海岸线时,感觉绿色植物中的农人身量,那么细小,他们的移动那隹锾褒,那周围的大等厂,以及正在冒烟的大烟囱,离他们的身躯那么近,而这片农田,看起来,像一块围裙上的补丁。
(5)我们决定去大梅沙看海,在接近大海的地方,迷了路,车钻进黄贝岭村,里面楼挨楼,人挤人,左弯右拐后,最终驶上黄贝路。我记住这条路,是因为它那冬窄,两边的榕树树冠勾连 在一起,树下道路两边密密麻麻停着车,将原本就逼仄的街道挤得只剩下一条小通道,两辆车勉 强能相向而行。路过深圳动漫城时,一个蓝衣男子出现在视野中,右肩扛着个长木棍,插花殺簇 拥着糖葫芦,火红发亮的山楂果,耸立在他的肩头,他像是走在山区的小路上,像那些传说中的卖货郎。
(节选自《散文》2012年第7期,有删改)赏析文中画线语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第(3)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析作者看大亚湾“大海”的情感变化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谈文章以“看天海”为题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论者认为以“卖货郎”结尾意蕴深长,说说你对该评论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美国创新模式变革对我们的启示
刘燕华冯之諼
⑴美国创新实验室模式发展日趋成熟,这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成功案例。中国与美国国情不同,我们不可能照搬其做法,但从中可得到一引开启示。
⑵追赶战略不能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水平和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的建立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新世纪,社会强烈呼吁高新区的“二次创业”。但十几年过去了,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前沿的高新区,仍没有彻底摆脱靠来料加工和规模扩张的模式。关键原因是缺少新技术、新产品的储备,缺少跨越式创意和创新模式的供给。我们往往在欢庆取得生产能力重大突破时,发现在新一轮的 竞争中又落后了。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转型的重要阶段,走自主创新道路是唯一 选择。科技创新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在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⑶美国的创新人才从大学就开始培养,而中国的人才需要在大学毕业后去磨练,这样,就形成了时间差,正所谓: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尽管我们可以在创新体制上大胆探索,进行改革,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但是,创新的未来仍属于“新生代”的年轻人。学院式教育模式已不 适合快速的发展与激烈的竞争。如果不实现人才蟢养模式的革命,我们也无法走出“出国预备班”的尴尬。教育体制需要改革创新,让年青一代在跨越式的激烈竞争中及早站在制高点。中国年青一代的接受能力与知识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对新事物的敏感性要超过老一代人。同时,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创造冲动和选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增加自学习、自组织等自发性的成长动力。
⑷精英教育与教育公平应成为“一体之两翼”。美国学者认为,创新过程中大致有三类人: 精英式人物不足1%,他们思维敏捷、引领潮流、统筹大局_干将式人物不足10%,他们执存力特别强,属得力的“创新操盘手”,工匠式人物占90%左右,数量众多,且替补性很强。尽管我们不能完全同意这一提法,但也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如同中国的一句俗话:兵怂怂一处,将怂怂一窝。在创新竞争中,只有一批高端、领军人物脱颖而出,才能有实质性的希望。
(5)在科技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今天”'的暂时落伍并不意味着“明天”的落后,但是,如果没有为了“明天”的储备,则注定了明天”的失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投入有了大幅度增长。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成为当务之急。对下一代产品的开发研究及其市场开拓应成为重点。创造学科交叉、技术集成、人才流动的环境和激励创新的评价体系定将为中国实现创新 性国家打下坚实基灿。
(节选自《读书》2012年第11期,有删改)下列不属于“二次创业”内容的一项是()
A.高新区彻底摆脱依靠来料加工和规模扩张的模式。 |
B.储备新技术、新产品,供给跨越式创意和创新模式。 |
C.生产能力取得突破的同时,要在新轮竞争中走在前头。 |
D.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并在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
下列说法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所以中国人才的出现总是“迟于”美国,这让我们长期处 于比较被动的发展状态。 |
B.“出国预备班”说明我们缺乏人才苗子,不得不把学生送到国外培养,生动形象地指出当下国内教育的尴尬处境。 |
C.“兵怂怂一个,将怂忿一窝”意在说明精英,干将、工匠式人才都很重要,即无论兵” 还是“将”都要注意培养,不可偏废。 |
D.“没有为了 ‘明天’储备,则注定了 ‘明天’的失落”补充说明了前文“追赶战略不能使 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观点。 |
概括文章在人才培养方面“对我们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被 骗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没有一辆出租车肯停下来。我都快冻僵了。我甚至想,要是有车快点把我送回家的话,我愿意付两倍的车钱。突然,有一辆空车像从地下冒出来似的停在了我面前。我扑了过去,还没等我说要双倍付钱呢,司机就从车里出来了。他打开车门后对我说:
“请上车吧!您冻坏了吧?”
“什么?”我没明白,身子甚至不由自主地向后闪了一下。
“我说您快上车吧。”他微微一笑说,“我把取暖器打开,要是不管用的话,我再给您一条毯子,您把腿裹上。”
我扫了一眼这辆车,顶灯、牌照都有,好像是出租车啊。
“我是去切尔塔诺沃啊,那可挺远啊!”我犹犹豫豫地说。
“切尔塔诺沃就切尔塔诺沃!远就远呗!”司机又温柔地一笑,“乘客要去哪儿,我们就去哪,走吧。”
我忐忑不安地钻进了车里。
“如果您同意的话,我们抄近路吧。”司机说。
“不用。”我一直保持着警惕性,“通常怎么走就怎么走吧。”
“好,您别紧张,休息吧。”司机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咱们该怎么走就怎么走。”
我的腿渐渐地暖和了起来。后视镜上方挂着的收音机里正在播放肖邦的乐曲,但我的心情一点也没轻松起来。“为什么他那么极力地劝我上他的车,现在还要走这条我不熟悉的路?”我把手提包紧紧地抱在胸前想,“我应该坐在后座上,那儿能安全点儿。我有老婆,还有一对双胞胎,大孩子也才上学!”
司机首先打破了沉默:
“您喜欢肖邦的哪首曲子?”
“什么?”我正胡思乱想,一时没反应过来,为了不让他发现我的窘态,我赶紧补了一句,“我都喜欢,您呢?”
“我喜欢那首《寂静的夜》。”司机回答。
“他要把我怎么样啊?”我一听心里更害怕了,脑子迅速地转着,猜想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想跟我多要点儿小费?还是要干别的?”
这时,司机又给我讲起了肖邦在巴利阿里群岛的那段生活。有时讲到兴头上,他还说起了英语,过一会儿醒悟过来了,又改说俄语。
“他怎么知道这些?”我心想,“一个开出租车的有那么多时间读这些东西吗?肯定没有!那谁有时间呢?在哪读的呢?难道是……”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在监狱!那儿有的是时间!就是说他是逃犯!所以他才这么热情,就是让人别怀疑他。他肯定是把真正的司机打晕、捆上、藏起来了,然后自己开车出来打劫了,抢够了钱就逃到国外去。听说,这种事经常发生。肯定是这么回事了!所以还学了英语。他在监狱里呆了肯定不止十年。咳!我认倒霉吧!钱都给他,只要他不杀我就行!”
“到了!”我正想得入神的时候,司机突然笑着告诉我。
我看了看窗外,又看了看计价器。确实是我家门口到了,而计价器上的车费比往次少很多。“他是个惯犯!就要动手了!”我想到这儿,小心翼翼地把钱递了过去,想尽快从车里逃出去。可车门怎么也打不开!而这时街上正好一个人也没有,就我们俩……
“别开车门。”司机温柔地说,“我还没……”
“我身上没钱了!就剩下点儿香肠了!”我喊了一句,准备用手提包自卫。
“我还没给您找钱呢。”司机打断了我的话,把钱递了过来。然后他下了车,绕到我这边,打开车门说:
“谢谢您!您到家了。祝您晚安!如有不周之处,请您原谅!”
我惊愕地呆立在人行道上。我被骗了!真的被骗了!可到底怎么被骗了呢?我不知道。
我正发呆的时候,又有一个行人朝车跑了过来,急匆匆的问:
“司机,到梅德韦多克去吗?”
“您好!请上车吧!”司机走下车来,给他打开了车门。
那个人为难起来,不知如何是好,无助地看了我一眼,但还是钻进了汽车。车开动了。又有一个人“落网”了!但我的心情却随之轻松了起来。
(选自《青年文摘》) 根据全文,分条写出“我”怀疑司机是个坏人的理由。(3分)
体会下面句子中黑体词的含义。
又有一个人“落网”了。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中司机这一形象的特点。(3分)
心理描写是这篇小说的特色。细读全文,请梳理“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有人把小说的结尾三段作了如下改动:
我惊愕地呆立在人行道上,一股暖流涌上心间。是的,生活中也许需要警惕,可是毕竟还有善意。我为自己一路的想法而感到羞愧。
又有一个人急匆匆地朝车跑了过去,我知道另一个相同的故事即将发生。
善意遍洒人间,真好!
请你从小说主题和情感的角度谈谈哪一个结尾更好,并说明理由。(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