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实验材料。请结合下表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染色体组成 |
XY |
XX |
XXY |
XO |
XXX |
OY |
人的性别 |
男 |
女 |
男 |
女 |
女 |
(男) |
果蝇的性别 |
雄 |
雌 |
雌 |
雄 |
(雄)致死型 |
致死型 |
(1)由上表可知,在人类性别决定中,是否为男性,主要决定于Y染色体;而在果蝇中决定性别的主要是 的数目。
(2)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R)对白眼(r)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表现型均为红眼灰身的雌、雄果蝇交配,后代出现了红眼灰身、红眼黑身、白眼灰身、白眼黑身四种表现型,则两亲本的基因型为:雌________,雄________。
(3)遗传学家摩尔根的合作者布里吉斯利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子一代意外地发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在其所做的大量平行重复实验中发现,每2000~3000只红眼雌果蝇中会伴随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2000~3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也会伴随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请结合以上表格中信息,作出你的假设: 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约有1/(2000~3000) 的配子产生时出现了 变异。试写出该对亲本果蝇产生异常配子以及杂交形成异常后代的遗传图解:
(4)遗传学上将染色体上某一区段及其带有的基因一起丢失引起的变异叫缺失,缺失杂合子(XRXO、XrXO,o表示对应基因缺失)的生活能力降低但能存活,缺失纯合子(XOXO、XOY)常导致个体死亡。现有一红眼雄果蝇XRY与一白眼雌果蝇XrXr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请采用两种方法判断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染色体缺失造成的,还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
方法一(杂交法):选该白眼雌果蝇与____________杂交
若子代中________________,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
若子代中 ,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染色体缺失造成的
方法二:取该果蝇 的体细胞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反之是由于染色体缺失造成。
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分级调节,其中由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包括提高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
(3)除了作用于靶细胞外,激素作用方式的特点还有(答出一点即可)。
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为研究番茄中的
基因和
基因对其果实成熟的影响,某研究小组以番茄的非转基因植株(
组,即对照组)、反义X基因的转基因植株(
组)和反义
基因的转基因植株(
组)为材料进行实验。在番茄植株长出果实后的不同天数(
),分别检测各组果实的乙烯释放量(果实中乙烯含量越高,乙烯的释放量就越大),结果如下表:
组别 |
乙烯释放量(μL.kg-1.h-1) |
|||
20d 35d 40d 45d |
||||
A |
0 |
27 |
17 |
15 |
B |
0 |
9 |
5 |
2 |
C |
0 |
0 |
0 |
0 |
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
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X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
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
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推测,
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
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
(2)三组果实中,成熟最早的是组,其原因是。如果在35天时采摘
组与
组果实,在常温下储存时间较长的应是组。
白粉菌和条锈菌能分别导致小麦感白粉病和条锈病,引起减产,采用适宜播种方式可控制感病程度。下表是株高和株型相近的小麦
两品种在不同播种方式下的实验结果
实验 编号 |
接种方式 |
植株密度(x106株/公顷) |
白粉病 感染程度 |
条锈病 感染程度 |
单位面积 产量 |
|
A品种 |
B品种 |
|||||
I |
单播 |
4 |
0 |
- |
+ + + |
+ |
II |
单播 |
2 |
0 |
- |
+ + |
+ |
III |
混播 |
2 |
2 |
+ |
+ |
+ + + |
IV |
单播 |
0 |
4 |
+ + + |
- |
+ |
V |
单播 |
0 |
2 |
+ + |
- |
+ + |
注:"+"的数目表示感染程度或产量高低;"-"表示未感染。
据表回答:
(1) 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判断依据是(2) 设计Ⅳ、Ⅴ两组实验,可探究(3) Ⅰ、Ⅲ、Ⅳ三组相比,第Ⅲ组产量最高,原因是(4) 小麦抗条锈病性状由基因
控制,抗白粉病性状由基因
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以
品种的植株为亲本,取其
中的甲、乙、丙单植自交,收获籽粒并分别播种于不同处理的实验小区中,统计各区
中的无病植株比例,结果如下表。
据表推测,甲的基因型是,乙的基因型是,双菌感染后丙的子代中无病植株的比例为.
纤维素分子不能进入酵母细胞,为了使酵母菌能够利用环境中的纤维素为原料生产酒精,构建了含3种不同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下面是酵母菌转化及纤维素酶在工程菌内合成与运输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
(1)本研究构建重组质粒时看选用四种限制酶,其识别序列如下图,为防止酶切片段的自身环接,可选用的限制酶组合是或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④ |
D. |
③④ |
(2)设置菌株Ⅰ为对照,是为了验证不携带纤维素酶基因。
(3)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包括和过程,与菌株Ⅱ相比,在菌株Ⅲ、Ⅳ中参与纤维素酶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还有。
(4)在以纤维素为唯一
源的培养基上分别培养菌株Ⅱ、Ⅲ、Ⅳ,菌株不能存活,原因是。
(5)酵母菌生产酒精的细胞部位是,产生酒精时细胞的呼吸方式是,在利用纤维素生产酒精时,菌株Ⅳ更具有优势,因为导入的中重组质粒含有。使分泌的纤维素酶固定于细胞壁,减少因培养液更新二造成的酶的流失,提高酶的利用率。
对脑神经发育至关重要。以
两种单细胞真核藻为亲本,利用细胞融合技术选育高产
融合藻。两种藻特性如下表。
亲本藻 |
优势代谢类型 |
生长速率(g/L.天) |
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直径 |
DHA含量(‰) |
A藻 |
自养 |
0.06 |
小 |
0.7 |
B藻 |
异养 |
0.14 |
大 |
无 |
据表回答:
(1)选育的融合藻应具有
藻与
藻的优点。
(2)诱导融合前需用纤维素酶处理两种藻,其目的是获得。
(3)通过以下三步筛选融合藻,步骤可淘汰
藻,步骤可淘汰生长速成率较慢的藻落,再通过步骤获取生产所需的融合藻。
步骤
:观察藻落的大小
步骤
:用不含有机碳源(碳源--生物生长的碳素来源)的培养基进行光照培养
步骤
:测定
含量
(4)以获得的融合藻为材料进行甲、乙、丙三组试验,结果如下图。
①甲组条件下,融合藻产生[
]的细胞器是;丙组条件下产生
的细胞器是。
②与甲、丙两组相比,乙组融合藻生长速率较快,原因是在该培养条件下。甲、乙两组
产量均较高,但实际生产中往往采用甲组的培养条件,其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