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与探究【本题满分8分】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释: ①木主:灵牌。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及至,西伯卒( ) ②及饿且死 ( ) 用现代汉语翻译将下列句子。
①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②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你是如何评价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这一举动的?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某 ①启:仆 ②居东坡 ③,作陂 ④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 ⑤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 ⑥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苏轼《与章子厚》
[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ē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⑥黑牡丹:牛的戏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庭下如积水 空明
②勿谓仆 谪居之后
(2)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
B. |
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
C. |
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
D. |
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4)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
医者仁心
[步惊 ①]性□。以嫩叶和米数粒微炒,煎汤饮之,可愈呕泻寒疾。花有幽香,步行遇之,往往惊为蕙兰,故曰步惊。永安人每以嫩叶干之,持入京师作人事。
[瑞香]性温。冬月盛开如雪,名雪花。 刈 ② 以为薪,杂山兰、川芎之属烧之,比 ③ 屋皆香。杂众花中,众花往往无香,皆为所夺,一名夺香花。干者可以稀痘。
[葳蕤]性□。一名玉竹。阴柔而质滋润,如女之委顺相随也,有娇柔之意。 春生苗茎直有节其叶如竹两两相对其根横生。主中风暴热。
[蒲黄]性平。香蒲花中之蕊屑也,细若金粉。春生嫩叶,出水红白色,茸茸然。至夏抽梗于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棒杵,故俚俗谓之蒲桃。能止血,消瘀青。
[注释]①步惊、蕙兰、瑞香、山兰、川芎、葳蕤、蒲黄,均中药名。②刈,割。③比,挨着,邻近。
(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惊
质
至
谓
(2)请选出与例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A. |
煎汤饮之 |
B. |
如女之委顺相随也 |
C. |
有娇柔之意 |
D. |
故俚俗谓之蒲槌 |
(3)请用标点符号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春生苗茎直有节其叶如竹两两相对其根横生。
(4)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句子:刈以为薪,杂山兰、川芎之属烧之,比屋皆香。
(5)如有同学不慎跌伤,破皮出血,你认为文中哪味中药适合对他进行现场医治?
(6)中药有温、热、寒、凉、平五种药性。中医治病依中药之性味,以凉祛热,以温祛寒。请联系上下文,推测"步惊"和"葳蕤"两味中药的药性,并填写到文中的方框内。
(7)积累链接:请默写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颈联。
谏院 ①题名 ②记
司马光
①古者谏 ③无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 ④,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
②夫以天下之政,四海 之众,得失利病 ⑤,萃 ⑥於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⑦。彼汲汲 ⑧於名者,犹汲汲於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③ 天禧 ⑨ 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 书其名於版,吾恐久而漫灭 ⑩。嘉祐八年,刻於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选自《古文观止•卷九•唐宋文》
【注释】①谏院:掌管向皇帝进谏的机构。②题名:谏官把自己的名字题写在木板上,立于谏院中,以警戒后人。③谏无官:没有专门来规劝君王的官职。④工商:从事于工业和从商的人,代指市井百姓。⑤利病:优势和弊病。⑥萃:聚集。⑦谋:图谋,谋求。⑧汲汲:形容心情急切。⑨天禧:宋真宗赵恒的年号。嘉祐:宋仁宗赵祯的最后一个年号。⑩漫灭:污漫消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钱君始 书其名於版
②四海 之众
(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
B. |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
C. |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
D. |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 |
(3)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汉兴盛以来,始置官。
(4)细读选文第③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
(5)"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第二年范仲淹应约写下《岳阳楼记》,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情怀;庆历年间,司马光为警示谏官面写下此文,间接表达了自己与范仲淹相同的政治情怀。请说说这种情怀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雍氏 ①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 ②。"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 ③谓楚王曰:'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国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与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雍氏:韩国邑城。②高都:韩国邑城。③昭应:楚将。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 征甲与粟于周 |
征:索取 |
B.寡人请以国 听 |
听:听从 |
C.此告楚 病也 |
病:患病 |
D.必劝楚王 益兵守雍氏 |
益:增加 |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A. |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
B. |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
C. |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
D. |
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楚韩雍氏之战期间,韩国向周君提出无理要求,周君为此深感担忧。 |
B. |
苏代为解除周君的忧虑,亲自前往韩国会见其相国公中,晓以利害。 |
C. |
苏代告公中,楚王开始怀疑昭应的计划,这将会导致雍氏被攻克。 |
D. |
苏代认为,韩国若采用他的策略,会引起秦周关系的变化,对韩有利。 |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① 羲之 ① 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 ②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
②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 ③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 ④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⑤,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⑥ 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 ⑦视听之娱,信 ⑧可乐也。
(选自《晋书•王盖之传》)
【注释】①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②冠:超越。③修楔:古人游春活动。④映带:景物相互映衬。⑤流能曲水:觞,酒杯。在弯曲的水道中取酒为乐。⑥品类;这里指天地万物。⑦极:尽情,⑧信:实在、确实。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
B. |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
C. |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
D. |
扳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
B.茂林 修竹 |
盖简桃核 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
C.名士多居 之 |
投诸渤海 之尾(《愚公移山》) |
D.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 志 |
处处 志之(《桃花源记》)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4)联系选文,概括出引发作者"信可乐也"感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