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14分)
让人心忧的食品安全
(1)近年来,经历过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击、瘦肉精事件的炸雷、上海染色馒头的喧闹,到如今的塑化剂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2)食品安全事件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危害,是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危害。但它危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往往还会延伸到行业和国家声誉的层面,从而具有了经济学意义上的“负外部效应”。
(3)第一个负外部效应在于食品安全事件对于经济和民生的冲击。如三聚氰胺事件后,乳业全行业减产停产,数万名职工下岗,240多万户奶农杀牛、倒奶,大量城乡居民的就业、收入受到影响。
(4)第二个负外部效应在于对政府公信力和国家形象的影响。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大大影响了民众的消费信心,严重冲击社会诚信道德体系。当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不安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转化成对国产食品和官方声音的集体不信任,这会进一步增加食品生产和加工行业的交易成本。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还涉及境外,给我国的国家形象及外贸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5)那么食品安全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呢?
(6)食品安全事件的产生的原因,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环节,在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监管等方面,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7)自然环境或客观条件的影响造成食品污染或变质。比如,工业三废、城市废弃物的大量排放,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污染,使很多地方的粮食、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
(8)食品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出于私利人为影响食品质量。比如,反季节果蔬生产,加剧了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动物“速成班”将鸡、鸭、鹅等禽类生长周期缩短,凡此种种严重违背了生物学的种植和养殖规律。更有一些不法生产商逆食品安全法规而行,在食品中加入不利人体健康的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
(9)食品检测监督条件不完善、对食源性病原菌缺乏认识或从业人员非主动性过失,造成劣质食品未被发现继而进入消费环节。我国当前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检测设备不完善,检测覆盖面偏低,抽检频率过低,更谈不上对食品进行普检。
(10)食品安全和追踪惩罚的法令制度不健全或者徇私舞弊,导致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近三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立法和组织体系建设方面虽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监管模式不清晰和法制松弛,处罚力度不够,尚未对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产生实质性的遏制作用。
(11)食品安全不只是消费者的事情,同样关系到国家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消费者,要具备一定的消费常识和法律知识及生命安全意识,一旦自己作为消息者的权利或生命受到威胁时,就要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作为国家,应完善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的行为要严惩不贷,从法律上保障消费者的人生安全。
(根据网络材料编写)用一句概括本文说明的内容(3分)
认真阅读第一二段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负外部效应”。
第三段与第八段加线句子都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说明有什么好处?(3分)
品味说明文语言。(2+3=5分)
“当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不安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转化成对国产食品和官方声音的集体不信任,这会进一步增加食品生产和加工行业的交易成本。”
(1)句中加点的“这”指代是的:
(2)句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藕与莼菜
叶圣陶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高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涂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善待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去捞来的。像这样地取求很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文中描写的家乡的藕具有什么特色?
除了写藕,文中还写了水乡的人,水乡的人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要写他们呢?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阅读《我的小田鼠》,完成小题。
我的小田鼠
赵兰振
①日子像一层层尘灰,掩埋了许多往事,但那只不大的小田鼠,却一直活跃在灰尘之上,从没有被埋没过。
②七八岁时,我和伙伴去田里捡秋漏儿,在一处被人刨过的土坑里看见一只小田鼠。它身子缩成一团时,就像一枚法国梧桐的球果;冷风吹开它短短的细毛,吹出一朵朵细细小小的漩涡,它外层的毛色黄灰,而里层则有点发白。握着它时,能觉出它在颤抖。它实在是太害怕了。
③我们一点儿伤害它的心思也没有,相反,把它当成了宝贝。我激动得不得了,急于想让人知道我的重大发现,憋粗脖子大吵大嚷。呼啦一声,伙伴们包围了小土坑,一双双滴滴溜溜的眼睛盯住了小田鼠。它愈加害怕,哧溜一下,从一双双腿脚组成的栅栏里窜了出去。我们呼呼哧哧,大呼小叫,围追堵截。小田鼠最终被严严实实盖在了我的翻转的鞋窝里。我一只手按住它,又怕它再跑掉,又怕按痛了它。光着一只脚的我一点点地移开鞋帮,还好,小田鼠已经丧失希望,缩在那里咻咻的喘气,一副听天由命的无奈模样。
④这下我可找着事儿干了。在伙伴们的帮助下,我好不容易才解开篮系子,是一截麻绳,又手忙脚乱好不容易才拴住小田鼠的后腿。我把小田鼠吊在篮臂上,此后一整个下午我的心就和这只小田鼠一同悬系在那截细麻绳上,一会儿怕磕碰了它,一会儿怕勒痛了它,一会儿又怕绳子松了它会哧溜跑掉。捡秋漏儿的事反而一无所获。
⑤回到我家的小土院,我茫然起来,不知该怎样安置这只小田鼠。我从来没有养过田鼠,似乎也没有见过别人养过。我不想向大人求教,我甚至都不想让他们知道我要养小田鼠,我想秘密地做我的事情。
⑥在院子里站了一刻,很快我就有了办法——田鼠的洞不都是打在土里吗,土里才是它的家,在土里它才安心。也才能听从我的调养。我把它拴牢在树上。然后在树根旁挖一个洞,让它藏卧里头,让它把洞当成自己的家。养上半个月我就能养熟,小动物都是通人性的。之后我就能牵它出去——牵一只小鼠遛遛,多么神气!我还可以撒开它,撒开它也不会跑掉,让它陪着我玩,就像我曾经喂熟的小雀一样。当我在田野里逛逛时,一只小田鼠兴冲冲地给我领路,服服帖帖地听从我的使唤……我的天,那该是一种什么样舒坦的感觉!
⑦说干就干,我在院角落里的一株椿树旁挖了起来。那株树不算太粗,能很容易地把绳子拴上去。树旁的地面也高,干干爽爽的,一定是小田鼠喜欢呆的地方。我把土块揉得蓬蓬松松的,就像被子一样柔软舒服。然后我“请君入瓮”——把小田鼠放在里头。我知道它肯定喜欢这个新家,这里肯定适合它的。
⑧第二天早晨一睁开眼,我从床上一跃而起,直奔院角落里的椿树。拴在椿树上的麻绳犹在,可小田鼠却不知了去向!我怀疑它是藏在土坑底,可一把一把清空土坑,连一根鼠毛也没有找到。也不能是猫请走了小田鼠,因为我家没养猫。最后我确信是小田鼠自己咬断绳子跑掉了。催开我绚烂想象之花的我的小田鼠真的跑掉了,我拉着那根残绳,有种被遗弃的感觉,心里空落落的。突然间想哭。
⑨小田鼠攫住了我的心,我为小田鼠牵肠挂肚:村子太大了,我家又在村子的中央,离田野太远,中间隔着无数的房屋,还有两三口大池塘,还有村子周围的一圈护村沟,宽得就像河流……我怕它溺水,我怕它被村子里的老鼠围攻,怕它山高水长,又不能明着行路,压根就摸不到田野里去……不止一次,我为我的小田鼠伤心,悄悄地流泪。
⑩直至今日,不止一次,当那些生活中不多的快乐像花朵一样在某一天悄然开放时,我都会梦见我的小田鼠。
(有删改)根据故事情节,填写表格。
情节 |
作者的心情 |
我发现小田鼠 |
① |
我将小田鼠系在篮子上 |
② |
③ |
放心 |
我发现小田鼠逃跑了 |
④ |
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答:文章第⑧段中说小田鼠“催开我绚烂想象之花”,阅读文章,作者想象了哪些心花怒放的事?
答:作者早年的心爱玩物在梦中不止一次给他带来快乐。文中的哪个内容对你有所触发呢?它让你想起了怎样的往事,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呢?(不超过120字)
阅读《泥石流》,完成小题。(共7分)
泥石流
①2010年8月7日,甘肃省舟曲县突降暴雨,泥石流在8日凌晨倾泻而下。截至9月4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78人,失踪287人,受伤住院72人,其中转院治疗59人,治愈出院10人,还有3人住院观察,累计门诊治疗2315人。
②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产生的大量水源携带上游堆积的丰富松散固体物质形成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③岩石的风化是自然状态下既有的,在这个风化过程中,既有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对岩石的分解,也有因降水中吸收了空气中的酸性物质而产生的对岩石的分解,也有地表植被分泌的物质对土壤下的岩石层的分解,还有就是霜冻对土壤形成的冻结和溶解造成的土壤的松动。土壤层的增厚和土壤层的松动是形成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另外,不合理的开挖也会形成泥石流。有些泥石流是因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干沟,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严重。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也会形成泥石流。如1972年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在一场大雨后暴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10万立方米,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中断行车,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损失。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使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也很容易产生泥石流。此外还有地震灾害过后经过暴雨或是山洪稀释的大面积山体,也会产生泥石流。阅读第②段文字,说说形成泥石流的三个条件。
答:根据第③段内容,判断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分别属于哪一种,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香港多年来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筑,几乎每个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方,才能获得合适的建筑场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现场120人死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材料二】甘川公路西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将废弃物遗留公路边,1974年7月18日发生泥石流,使15座桥涵(桥就是桥梁,涵就是涵洞)淤塞。
答:
阅读《向善的网络力量点亮人性的光芒》,完成小题。
向善的网络力量点亮人性的光芒
刘文宁
①敲击键盘,滚动鼠标,基于人类的恻隐之心,出于被他人需要的感觉,将令心头一热的图片视频上传或转帖、跟帖;为素不相识者捐款、捐物、捐时间、捐精力、捐信息,捐出一颗爱心——向善的力量从一个个网友心中溢出,涓涓细流,汇聚江河,满载公民责任与人间大爱。
②网络放大了现实中的灰暗,无聊的起哄、欺诈的伎俩、恶意的谩骂,诸如此类。但灰色并非网络世界的全部色彩。为什么有人会拍下为乞丐“撑伞女”、跪地救人“最美护士”的动人瞬间并上传,还引来大量转帖跟帖?为什么高空徒手接女童的“最美妈妈”、3年为农民工送了两万桶水的“送水哥”会赢得网友热捧?为什么“微博打拐”会一呼百应?为什么有人不惜时间精力财力经营公益慈善网站,为捐助者与受助者建起信息沟通平台?我们相信'有一种向善的力量珍藏在很多人的内心,如同炽热的岩浆一旦找到缺口即喷涌而出,将网络世界润染出一片绚丽的色彩,点亮人性的光芒。
③网络公益凝聚的是草根的力量,更是公民的责任。在职场、亲友圈落之外,我们在网络世界找到不同圈落、不同取向的志同道合者。大大小小的 BBS 、 QQ 群、微博群,构成一个个意见联盟、力量联盟,我们在此寻找共识、默契以及共同行动的目标。为心中的感动附上一个竖大拇指的表情或一颗跃动的红心,为需要帮助的人群送出力所能及的温暖,这样的力量汇聚起来,使更多人体验到同胞的关爱与支撑,分担政府顾及不到的边边角角的缺漏,为社会注入更蓬勃的生命力——公民自治从这里点滴起步。
④我们朝向共同的目标,即使家园里每一角落的荒凉,都令我们不忍或心痛。家园里飘出的每一缕芳香,都有我们曾经铲下那锹土的辛劳。我们共同见证这座花园一天天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⑤网络中的向善之举,源于现实世界的缺漏,并最终推动现实的改变。一张照片、一个建议,可能在网上掀起大浪。“微博打拐”从最初学者的呼吁,到众多网友的跟进,到多家慈善基金会的加盟,以及警方的支持,汇成强大的打拐声势。向善的旗帜下,没有虚拟与现实之分。
⑥网络公益行动在悄然形成一种力量,消减着人们心中的浮华、自私与阴暗。尽管不可能人人都修炼成特蕾莎修女——“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与马丁·路德·金和爱因斯坦并列为“三大最受人尊重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但在网络公益行动中,人人都有机会体验登临精神高地的意境,它超越小我,超越衣食住行的享受,从利他中收获精神的满足,让人生更有质感。
⑦夜空下,点燃手中的那盏烛光,烛光点点,连成一片光的海洋,映照天地——网络天地,那烛光是无数人心中的良善之光。本文的题目有何作用? (1分)
第②自然段首句概括了网络上的一些阴暗面,为什么这样写? (2分)
分析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请简要概括全文的论证过程。
阅读《与困难掰腕子》,完成小题。
与困难掰腕子
①父亲十多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当时,家里的日子过得很凄凉。为了能挣些口粮,奶奶一狠心,把父亲送到后草地换粮的车队。
②换粮回来的半道上,骡子病了。给牲口看病的工夫,父亲在一家车马店耽搁了一天多的时间。第二天下午,父亲只好一个人往回赶。天越来越黑,风也越刮越大。地上的积雪被扬得四散,天地之间灰茫茫的,看不清前头的路。父亲本打算走到前边的一个村庄,找一个地方住下来,但是往前走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看不到那个村庄。
③天已经彻底黑了,又走了不知多少路,还是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影。父亲觉得,一定是迷路了。他把车上所有御寒的东西,都胡乱地穿在自己身上,又把两条麻袋片,搭在了还有些虚弱的骡子身上。天气越来越冷了,刺骨的寒风发着呜呜的怪响,毫无遮拦地穿透父亲的衣服,深入到父亲的骨髓深处。
④父亲后来回忆说,他当时连车也不敢坐,也不敢选择一个背风的地方藏起来。他说,那种时候,人和牲口要是一停下来,很快就冻僵了。父亲牵着骡子,明明知道已经迷路了,还是义无反顾地往前走,他知道走下去就能活下来。然而那一次,命运好像偏偏和他作对。车走着走着,突然掉进了一个雪窟窿,父亲爬到车底下,清理了积雪,自己帮着边辕,狠命地吆喝着牲口,一连试了几次,车就是出不来。风越刮越大,后半夜更是冷得难耐。有几次,父亲想舍弃了车和牲口,自己一个人逃命。但是,一想到家里,好几口子人指望着换回去的东西活命,他就不敢再想这些。后来,父亲把车上的东西都卸下来,空车出来,再把东西装上去。父亲说,他当时冻得瑟瑟发抖而又筋疲力尽,也不知道什么力量促使他还能搬得动上百斤的盛满小麦的麻包……
⑤第二天天亮,父亲发现自己赶着车在雪地上转了无数个圈,而前面的村庄,就在一里远的地方。
⑥以后的岁月,父亲偶尔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总是意味深长地说,人这一辈子,谁都会遇到点难事,关键是要学会和它掰腕子——再大的困难,只要心里不松劲,掰腕子永远输不了。通读全文,从文中搜集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3分,计6分)
(1)父亲遇到了哪些困难?(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2)父亲是怎样“与困难掰腕子”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从全文来看,第1段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结合情境,揣摩第4段画线句,说说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促使着父亲?
第5段写“第二天天亮”后父亲所发现的情境。请你猜想一下,父亲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也一定遭遇过困难,联系实际,你是怎样与困难“掰腕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