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庶竭驽钝 驽钝:
(3)以咨诹善道 诹: 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文中表明诸葛亮生活志趣的两句话是 , ;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出师表》,说道:“ , 。”
诸葛亮在文中回顾了先帝的知遇之恩,“知遇之恩”体现在哪里?请用四字短语把它归纳出来。
从选段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物?从诸葛亮的身上我们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绝:②或王命急宣。或:
③不以疾也。疾: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答: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答: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4)
答: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又何间焉()②小惠未徧()③小大之狱()④望其旗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4分)
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15分)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臣本布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4)深入不毛 (5)庶竭驽钝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分)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2分)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2分)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报先帝”一语与文中的哪两件事相呼应?(4分)
(15分)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犬牙差互 (3)以其境过清 (4)波澜不惊 (5)微斯人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分)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分)【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写到了水,它们的写法有何不同?(3分)
【甲】【乙】两文都写了悲与喜,联系全文,请对两文作者的悲喜忧乐之情作出比较。(3分)
文言文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本文选自,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解释下列句中词语。(2分)
①楚人怜之怜:②度已失期度:
③会天大雨会:④卒中往往语往往:____________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扶苏以数谏故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B.陈胜、吴广乃谋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C.项燕为楚将贤能为之用 |
D.楚人怜之二世杀之 |
陈胜、吴广的起义有直接原因,也有根本原因。(用原文回答)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