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 |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以善为核心的。 |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证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
B.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
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
阅读下文,完成第5题。
植物睡眠之谜节选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5.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文后各题。
自然之心
①让河,汇着五月金色的阳光,如一幅写意狂草,折折曲曲,潇潇洒洒地从山中逸出。清丽、幽雅、祥和,如一曲琴瑟和鸣的悠悠行板……
②河水清浅,满河裸露的石块或大或小,自然罗列,其状如龟,如鹤,如鲸,如豚,如狮,如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让河如一个古老的牧场,放牧着一河的生灵,一河的神话,一河的哲学。
③似乎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当我抬起头时,面前出现了一枚硕大无比的巨石。它坐落在让河中心,上尖下圆,酷似一颗尖顶向上的心脏。让河水溅溅有声,似环石而过,又似从石中流出。
④我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并认定这巨石是一颗石化的心灵,自然的心灵。有了它,这山这水,这里的一切才有了生命,有了性格和情感。
⑤然而,这颗心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它是浩浩荡荡的大河因山荒水枯而裸露出的河神之心?是石破天惊、高山崩裂而抛出的大山之心?抑是盘古开天,巨斧过处留下的天地之心?我分不清它究竟是大地山川的精灵之气所化,还是千年人世无数被放逐的忠魂所化。
⑥石心呈现黛青色、上有灰褐的苔痕,构成无数难以破译的图案。一道道纵向下披的纹路,如律动的脉管,如潸潸的泪痕。除此之外,它毫无披挂,毫无遮拦,如双手掏出一颗滚烫赤诚之心,不藏不掖,无瑕无垢。坦坦荡荡,正应了“一片诚心可对天”的至言。
⑦天地悠悠,流水悠悠。想这颗赤裸的心已在此遗落了亿万斯年了吧?日月升沉,风雨敲击,它从不回避一切灾难与痛苦,不屈不挠,无怨无悔,不辩不争,从从容容,成为一种超然的精神化身,如达摩面壁,永远昭示天地人世,显示出一种大智慧和大真大美,获得世人难来的大自由和大自在。
⑧在石心面前,尽管离别者看到了感伤,弱小者看到了孤独,强悍者看到了坚毅,智慧者看到了豁达。但它还是它,灵石不言,心融万物。石心之坚,河心之柔,地心之厚,天心之大,皆备于一身。不然,它何以承受人世的冷暖呢?
⑨不要再说什么“铁石心肠”。
⑩不要再说什么“心死如石”。
我将心紧紧地贴在这巨大石心上,感到了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灵魂穿过岁月的帐幕向我走来,感到了两颗孤独的心在慢慢走近,最终拥抱,相约相认,相倾相诉。
石心在剧烈地颤动。它是一颗富含情感的心,一颗永葆青春的心啊!它永远以自身的那份生命之真,引领和警示着无数不同遭际、不同心境的人们走向一种超然物外的大境界,每一个走向它的人都会获得一种灵魂的顿悟与超度,一种灵魂的洗礼与升华。
虔诚的朝拜,我缓缓地绕石心一周,骤然感到宇宙无岸无涯,空间的无始无终,时间的无边无际。天长地久,人生如寄,而人的一生中心想事成时候并不多。因为我们有所向往,所以我们痛苦;因为我们痛苦,所以我们幸福。痛苦和幸福是一种感受,一种靠心灵去调节的自我感觉。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有什么能丈量出心灵的真实空间呢?宇宙万物,只要心与心永远相依相印,相通相融,相亲相谐,那么,世界不是会永远处在一种安详、宁静、和谐的神圣境界吗?
我想是的。
天地作证。
第②段描写了千姿百态的“裸露”于水面的石块,其用意在于___________。(4分)
第⑥段描写“石心”、“毫无披挂”、“毫无遮拦”、“不藏不掖”与第⑦段中哪一个词相照应?为什么反复强调这一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第⑩段中找出与第⑨段、第⑩段的两句话相照应的两个句子。(4分)
不要再说什么“铁石心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再说什么“心死如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这篇文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⑧段写:尽管不同的人对石心有不同的看法,但石心仍能保持一个真实的自我,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万物,所以也能承受一切。 |
B.石心体现了矛盾的多侧面,集各种矛盾于一身,所以能给人以不同的启迪,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
C.第③段从外形特征写其形似“心”,第⑦段则抓住赤裸这一特征突出其神似一颗“赤诚之心”,挖掘出“石心”的深层内涵,为下文的哲理阐述作铺垫。 |
D.本文借“石心”赞颂了“赤诚”“坦荡”的品格,描写生动,哲理深刻。 |
E.尽管不同的人对石心的态度不同,但石心全然不在乎,凛然面对一切指责与磨难,决不改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生命建筑概念是1994年底来自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出的。而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科学家在努力研究试验,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如: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把光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作为建筑物的“神经”,通过感知光信号的相对变化特征,来反映建筑物变形和振动的情况;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罗杰斯研究小组,则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记忆合金(SMA)纤维,则电热控制的SMA纤维能像人的肌肉纤维一样产生形状和张力变化,从而根据建筑物受到的振动改变梁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大大延长。
此外,生命建筑还应具有“大脑”,有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让建筑物内的无数光纤维传感器驱动执行器有条不紊地工作。为此,科学家们为它们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模仿一个真实的神经细胞,它能在突发的建筑事故中,具有判断能力,并由神经网络作相应处理;同时,生命建筑还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以便在必要时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达到防御灾害的目的。
由于地震和风灾会造成建筑物大幅度震动,导致崩塌摧毁,因此生命建筑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日本开发成功的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就有显著作用。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筑物内的阻尼物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震动。美国则研究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让生命建筑之间能自动伸出自己的驱动阻尼器,并连在一起,就像人在摇晃的船甲板上手拉手一样不易跌倒。至于生命建筑的自我康复,美国科学家已找到了好办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丁烯酸中酯黏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当生命建筑有裂缝时水管断裂;管内物质流出。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结构。
让建筑拥有生命。不久的将来,生命建筑将可能在公路、桥梁上首先实现,从而造福人类社会。根据文意,对“生命建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能感知建筑物变形和振动从而作出判断反应,调节建筑物框架结构使之寿命延长。 |
B.具有“大脑”及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在突发事故中能做出判断和相应处理,防御灾害。 |
C.能感知建筑物的状态,并能及时做出判断反应,一旦灾害发生能及时进行自我保护和修复。 |
D.具有大脑能感知和判断建筑物状况,一旦灾害发生能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
文中第2段对建筑物具有“大脑”的说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更有效地防御突发事故,使执行器在必要时能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计算机程序还为生命建筑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 |
B.在突发建筑事故中,计算机程序便通过网络进行自动调节和控制。 |
C.科学家在建筑物内埋植了由无数光纤维组成的传感器和执行器。 |
D.科学家为这些传感器和执行器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种程序具有判断能力。 |
对文中有关信息的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的研究,主要是为让建筑物具有“感知”“反应”功能,使之能及时“感知”并“反应”建筑物的状况。 |
B.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由电热控制的记忆合金纤维,目的是让建筑物的框架结构具有延长寿命的功能。 |
C.“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是一种让建筑本身具有自我控制,自我保护功能的技术。 |
D.在建筑物中埋植充有异丁烯酸中酯黏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主要是为了让建筑物具有自我修复功能。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美国、日本等国科学家对生命建筑的研究实验结果,说明了当今世界对生命建筑的研究和进展情况。 |
B.“让建筑拥有生命”,这一课题于1994年底提出,对生命建筑的研究试验至今还不足8年,但科学家已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
C.赋建筑以生命,是为了保护建筑物使之有效地延长生命,预防突发事故。 |
D.不久的将来,让建筑拥有生命就可能变为现实,生命建筑首先可能在公路、桥梁上实现。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声音的联想
入春以来,在静寂的清晨或午后,常有一大群麻雀,聚集在后院的尤加利树梢。那轻俏的哨音,时而一点一点,时而一串一串,时而独吟,时而合鸣,玲珑剔透;如水晶,如银铃,如雨点,如珠串,流利晶莹。在树梢的谱表上,点着音符;小小的,加着装饰音与弧线的,那么活泼俏丽地跳过来,滑过去;又跳起来,又滑过去。这一串串的音符,就织成了一片蕴藏着生机的宁静。
在这样的宁静里,一切的俗世纷争、名心利欲、得失忧患,都如旧梦般地淡去,只觉置身在简单淳朴的大自然,回返无知的天真。那一刻的宁静,不知胜读多少修身养性的书篇。
多年来,在都市里奔忙,都市是属于“人”的世界,是属于“机器”的世界。这世界的一切音响——包括音乐会的音乐在内,都毫无美感可言。
它们嘈杂、吵闹、拘束、紧张、虚伪、造作。因此,我常捕捉远处偶尔传来的一声鸡啼。有时是清晨,有时却在阴雨未晴的午后。但不管是在清晨,或在午后,那一声孤独而悠然的长鸣都可以给我带来很久很久的宁静,很多很多的对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向往。那生活缓慢的拍子,低舒的节奏,宽敞的空间,辽阔的视野,多量而俭朴的食粮,淡泊的襟怀,飘逸的想像。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不致把自己逼得那么高,那么尖锐;才不致把渺小的自己吹涨到使自己无法负荷的那么夸大与狂妄。在那样的生活里,人们才可以了解到“降落”的安稳与舒泰,才可以找回自己,返璞归真,在那亲切的泥土、葱茏的绿野、清洁的泉水、简单的衣着上去发现与世无争的安闲,去发现“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可笑和愚昧。真正可喜的静,并不是全无声息的静,而是当有一种声音使你发现自然的时候你所感到的那种亲切安详的静。鸟语、鸡鸣,都象征着不受市声干扰的那难得的时刻,远人为,近自然,丢弃物质的征逐,发现精神和性灵,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宁静。这宁静,事实上是一种抛开征逐之后的安闲,放下领欲之后的怡然。
我曾在关子岭度过两个极其宁静的夜晚。而造成静的是山上的流泉。那泉水铮铮琮琮似在我枕上流过。在梦的边缘,我觉得自己像是枕着青石,身上覆的坠叶与落花,一切尘间扰攘都随着清泉流远;一切烦乱忧虑,也随着清泉流远;一切名心利欲、得失恐惧,也随着清泉流远……在那样的怡然中,仿佛我自己也随着清泉流远而入梦。而迎接我的是山中带雾的清晨与承载我流到这里来的清泉,而我所置身的地方,恍如真正的世外桃源。
海潮的声音也曾带我入梦。在海滨那小楼上,在夏夜,我打开面海的窗子,睡在床上,听海浪拍岸的声音,那么宏壮而深沉的,带着远古的荒凉与寂寥的声音,述说着天地创造,大海沧桑的那声音,那低沉的、感慨的、雄浑的,那述说使你不得放弃你所执著、所迷惑、所恼怒、所牵恋的一切。您必须在海的沉雄的低语中睡去,把你渺小如尘芥的喜怒悲欢轻轻放手在海流中。
自从我发现我是何等地喜爱这些属于自然的声音,我顿悟我近来为什么很少去听音乐会。我厌烦音乐会场的闷热,音乐听众的嚣杂;我厌烦音乐的沉闷,演奏者的造作;我也厌烦正襟危坐的约束,强作欣赏的虚伪。世间不是没有好的音乐,但好的太少。当做商品来传播的音乐和当做冠冕来装饰高贵的音乐,同样的是只相当于叫卖的市声和物质享受盖过精神文明的那机器齿轮与马达的交响。在第一段中,作者描写鸟鸣的语言有何特点?表达效果如何?(6分)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了都市中“人”的世界的嘈杂,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说:“在那样的生活里,才能触摸到生命的真谛。”联系全文来看,“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4分)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精心捕捉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展开丰富的联想,由联想而发掘出大自然美的内涵。 |
B.本文风格清新、淡雅,洋溢着一种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情韵。 |
C.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用“我厌烦……”一组排比句,讽刺了现代音乐作品的低劣和人们强作欣赏的虚伪。 |
D.作者喜欢的并不是全无声息的静,而是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中之静。 |
E.作者对大自然的声音感受独特,摹写逼真,感悟深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愉快教育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体系,绝非教育方法的单一更新。愉快教育体现了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从我国古代孔子起,“乐学”便是教育家所倡导的治学精神。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会有所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很好接受。到了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家们又都在寻求一条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愉快教育在宏观上,要求有丰富的教育时空资源,要求有催人向上的管理体制,要求有和谐的交往关系;在微观上,则要求教师具有乐教的情操和会教的本领,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健康的心理等等。愉快教育是心理学研
究成果在教育学中的积极应用。它的实施,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已由最初的破碎阶段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愉快教育具有复合功能。成功的愉快教育可以做到趣中养德,乐中启智,可以培养健康的身心和进行审美教育;同时,它又是劳动技术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和收到预期效果的可靠保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即是实施愉快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最后的归宿。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纠正“智育中心”等不正常现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愉快教育的实施,反映出“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相融合的新趋势。关于“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的争论由来已久,在经历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后,人们终于认识到学生认识活动的进行离不开自身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活动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师生间的交往,两个中心说在愉快教育中得到了辩证的统一。
愉快教育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必将推动着教育的整体发展。作为新生事物,愉快教育有待于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进一步扶持,使之日趋完善。下列对“愉快教育”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愉快教育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对传统教育方法全部更新的教育思想体系。 |
B.愉快教育就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所倡导的“乐学”的治学精神。 |
C.愉快教育就像吃饭时的食欲一样,只有激发了学习兴趣,才能很好地接受。 |
D.愉快教育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育学中的积极应用,它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下面对划线句子中“时代特征”这一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愉快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中力求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的发展趋势。 |
B.愉快教育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融合的要求。 |
C.愉快教育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已由破碎阶段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时期。 |
D.愉快教育体现了“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辩证统一的新趋势。 |
下列对愉快教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形成和谐的交往关系。 |
B.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C.能够保证劳动技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并收到预期的效果。 |
D.有利于纠正“智育中心”、“教师中心说”等不正常的教育现象。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愉快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
B.愉快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教师中心说”和“儿童中心说”辩证统一的观点。 |
C.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让其参与教学活动,符合愉快教育的观点。 |
D.愉快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已经在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