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流泪的蓑衣
①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②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③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④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⑤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⑥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⑦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⑧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⑨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⑩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品味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看看蓑衣的“辉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第三段中“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父亲是否无情地忘记了蓑衣?
                                                                                            
文章以“流泪的蓑衣”为题有什么好处?(可从构思、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共16分)
母亲的手机
朵渔
①母亲的手机是那种老款的诺基亚按键手机,铃声刺耳,超长待机。那是小妹有一年暑假回家淘汰给她的。虽然功能并不复杂,但母亲觉得那手机像个怪物,难以把握。她让小妹给她设定:音量调至最大,通讯录里只保存两个号码。
②起初母亲并不想接受这部手机,她觉得一个农妇整天怀揣着手机,不像样子。手机不都是带在老板们身上的么?另外,当时家里还有固定电话,再添部手机,实在浪费。但小妹还是坚决地把那部手机淘汰给了母亲,于是,我们又重新体会到了小时候想找母亲就能马上找到的幸福了。
③就这样,母亲成了村里较早的“手机一族”。做饭时,她会把手机放在灶台上;睡觉时,手机放在枕头下;下地干农活,她嫌手机放在衣兜里碍事,就随手放在田间地头。有时候在田里干活,渐渐离手机远了,路过的邻里听到手机铃声,会远远地招呼母亲:“嫂子,你家儿子(或闺女)打电话来了!”母亲便会一把扔下手里的农具,急匆匆地赶过来摁下接听键。隔着几千里路,我时常能在听筒里听见呼呼的风声和她的喘息声。我经常告诉母亲,不用着急,如果没人接听,我会多打几遍。但没有用。母亲始终对那小玩意儿缺乏信任,似乎慢走几步,那手机里的人就会消失不见了。
④她偶尔也会拨打电话给我们,通讯录里一共两个人,除了我就是小妹,但她还是经常会按错。“你是谁?”电话拨到我这里,还要确认一下我是谁。母亲主动拨打手机,通常出于两种情况:一是我们很久没有打电话给她,她担心;二是她做了个什么不好的梦,会匆匆拨个电话过来问问,最近怎么样,没什么事吧。母亲的手机似乎就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如果我们长时间不打电话,欠费停机了她也不知道。
⑤早前,我跟家里的联系方式主要还是靠写信的时候,一封信单程要走六七天,然后再用十来天的时间等回音。有时候遇到急事,我会先打电话到村长家,麻烦村长把母亲叫来,过几分钟再打过去。能够在电话里交谈,而且可以真实地听到孩子的声音,因此每次到村长家接听电话,母亲的声音都有些微微发抖的感觉。总麻烦人家村长毕竟不是办法,有一年装电话的费用终于稍稍降了一些,父亲卖掉几袋麦子,终于在秋后装上了家里的第一部固定电话。
⑥从那以后,我有十来年没有往家里写过一封信了。想想以前给母亲写信时,总是能写满几大页,但我收到的回信却总是很简短,仿佛母亲关心的总是那几个问题。但我知道,这事不能怪母亲,因为母亲不识字,我知道她肯定有很多话想对我说,但千言万语总是被弟弟汇成一句话落在纸上。弟弟那时还在上小学,表达能力有限,认字不多,字也写得歪歪扭扭。他可能也和我以前小时候帮母亲写信给远方的舅舅一样,总是自作主张地精减母亲的话,我那时甚至还会因为遇到了不会写的字而觉得母亲太啰嗦。
⑦现在,母亲她再也不用央求别人替她写信了,再也不用担心别人会精减她的话了。当母亲拥有了她的第一部手机后,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说多久就说多久。
母亲渐渐离不开手机了,虽然一部手机用了五六年,通讯录里依然只有两个人的电话号码。但对于我们而言,手机就像装在母亲身上的按铃,你什么时候摁一下,都能找得到母亲。
(摘自《中学生阅读》2014年12期,有删改)
阅读文章划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一开始,“母亲觉得那手机像个怪物”,这是为什么?

(2)“隔着几千里路,我时常能在听筒里听见呼呼的风声和她的喘息声。”写出了母亲当时什么心情?这种心情从第⑤段中的哪句话也可以看出来?

母亲的手机明明是小妹淘汰给她的,可文章第④段却写道“母亲的手机似乎就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这样写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手机就像装在母亲身上的按铃,你什么时候摁一下,都能找得到母亲。”从写法、内容、情感等角度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共6分,每小题2分)
白米饭是垃圾食品吗
张郭男
①白米饭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一种主食。然而,最近有网络传言认为,如果按世界卫生组织对垃圾食品的定义标准“高糖、高热量、低蛋白质、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低纤维”,则白米饭就是最符合的食物。人体每天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只有50克,可中国人一天吃不低于600克~800克的米饭,所摄入的糖超过身体需要的10倍,日积月累,会增加得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危险。果真是这样吗?
②世界上没人是因为吃米饭过多导致糖尿病、肥胖或者其他疾病的。糖尿病等疾病不是吃米饭吃出来的,而是营养摄取过量、营养失衡、运动不足等原因导致了糖代谢功能失调,这时大量吃米饭就会出现血糖急剧上升的现象。所以,米饭不是糖尿病的致病原因。
③大米和白面等主食的升糖指数都比较高,但对正常人而言,这种升糖指数是不要紧的,因为人体自身能够调节。
④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人每天摄取的能量应该有25%左右来自脂肪,13%左右来自蛋白质,其余60%左右来自碳水化合物,所以,说一个人每天只需要50克碳水化合物是完全错误的。具体到每天应该食用多少食物,基本的数量参考是:食用谷物类(包括杂粮类)250克~400克,肉类50克~75克,蔬菜400克,水果300克。对男性来说,每顿150克~200克的米饭或馒头一点都不多,而女性,每顿100克左右是合适的。
⑤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需要的碳水化合物的量有差别,对于营养素比如糖的吸收转化效率也不同,所以每个人每天应该吃多少米饭,应该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定。
⑥想做到健康饮食,应该均衡多样,而不是避免吃某种食物。饮食营养是否适当因多种因素而异,例如人种、年龄段、地理条件等等。各国均有各自适用的膳食指南,包括对谷物、动物、乳类、果蔬等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建议。片面过量食用单一营养,造成不平衡状态都可能导致健康问题。
⑦米饭和面食等主食的摄入主要是给生命活动提供热量,也就是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身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都要受到影响,生物酶的合成更需要能量。所以人们必须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当然还得摄入足够的其他营养素包括矿物质、蛋白质和脂肪等等。
⑧能量是指在体内能通过生物化学反应产生化学能量的物质,主要是糖类和其他能提供能量的化合物物质,如蛋白质及其构成单元氨基酸。要从这些物质中提取能量,需要酶催化的代谢反应途径、多种其他微量物质辅助,如维生素、金属离子、氧分子和水分等。大米、小麦就是这类基本的糖类或淀粉类碳水化合物的提供者。这类物质被称为能量物质。
⑨如何才能健康饮食,保持身体处于健康状态呢?
⑩从酶的角度看,健康饮食有几个注意事项:一是吃饭只吃七成饱,研究表明,七成饱可延长寿命30%;二是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酶的食品,给人体补充酶;三是如果可能,尽量远离含有外源添加剂的食品,部分食品添加剂人体不能代谢,可能有潜在的致癌威胁。合理的饮食习惯中应包括摄取适量肉类、油脂脂肪类和淀粉类食物。以淀粉为代表的食物与肉食应该保持在1:1或1:2以下才是合理的。来自食物的能量与营养物,肉食占50%~60%,淀粉类低于50%。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大量吃米饭就会出现血糖急剧上升,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会发生这一现象。
B.大米和白面等主食的升糖指数都较高,但人体自身能调节,这种升糖指数是不要紧的。
C.片面过量食用单一营养,造成不平衡状态就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
D.大米、小麦是基本的糖类或淀粉类碳水化合物的提供者,是能量物质。

关于“健康饮食”,下列表述或推测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想做到健康饮食,应该均衡多样,而非是避免吃某种食物。
B.吃饭只吃七成饱,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酶的食品。
C.尽量远离像辣条、薯条等含有外源添加剂的食品,注意荤素搭配。
D.以淀粉为代表的食物与肉食应该保持在1:1或1:2左右才是合理的。

下列对文段内容、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B.本文由网络传言认为“白米饭是垃圾食品”说起,可以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C.第④段中,“左右”“完全”“基本”等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D.第⑩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如何才能健康饮食。

阅读下面《“舌尖”上的争议》一文,完成小题。
“舌尖”上的争议作者: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阅读①②段,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哪两点?


第③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琦君的《儿子的礼物》一文,完成小题。
儿子的礼物作者:琦君
(1)一位好友的女儿,寄来她在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给我看。内容是写她十几岁的儿子在幼年时亲手雕了一对烛台送给她,做母亲的当然是万分珍爱。儿子渐渐长大了,有一天,他发脾气,顺手拿起一只烛台扔向母亲。母亲于吃惊与盛怒之下,拾起地上的烛台,竟连同柜子上的另一只一起扔进垃圾桶。儿子怔在那里,怨怒的眼神仿佛在说:“你扔吧,给你的东西,你爱怎么扔就怎么扔。”第二天一早,她后悔了,去垃圾桶边想把烛台拾回来,却已被清洁工收拾走了。
(2)她心头感到无比的刺痛,尤其是想起儿子当时雕刻的那番心意和所花的工夫。她叹息道:“为什么美好的东西,总是在失去之后才觉得格外可爱?”
(3)看着她的文章,我止不住泪水涔涔而下。我感触于母心之苦涩,也悔恨自己既不是一个孝顺体贴的女儿,又不曾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如今垂暮之年,任纵横老泪也冲不去心头的伤痛。
(4)和作者一样,我也有一件儿子送的礼物,那是他在童年时用火柴棒搭起来的立体“快乐”二字。那真是玲珑剔透、巧夺天工。我是那么珍惜它,把它放在玻璃橱最妥帖最显眼的地方。年复一年,火柴棒的红蒂头褪色,骨架因胶水渐渐脱落而松散了,它已不能竖起放,我只好把它小心地收在一只盒子里。几度搬迁,我总是小心地带着它。现在,它就放在床边书架上,我常常端起盒子细看,真不能相信这是儿子的杰作。悠悠二十年岁月的痕迹,都刻在那一根根带有微尘的暗淡火柴棒上,而它所给予我的是一份诚挚的“快乐”。我心里有太多的感激,也有太多的感慨。
(5)记得那个深夜,他把房门关得紧紧的,亮着灯不睡。我以为他在偷看从摊上借来的脏兮兮的“小人书”,几次敲门催他睡,他只是不理,我气得一夜未睡好。次日早晨他上学了,却见书桌上端端正正摆着这件精致的手工,边上一张卡片上写着:“妈妈,给你快乐。”我的感动无法名状,我真是快乐了好多时日啊!
(6)他渐渐长大了,我们母子时有争吵,他曾愤怒地出走,数日不归,我守着虚掩的大门,通宵达旦,看着“快乐”二字泫然而泣。固然儿子并没像这位朋友的孩子那样,拿起自己做的手工扔向我,但他对我珍惜这件礼物所表现的无动于衷,却使我心酸。每次央求他修补一下火柴棒的骨架,他总是漫不经心地一再拖延。我了解这是无法勉强的,时光不会倒流,童稚亲情不复可得。儿子成人了,我已老了。当年母亲说得对,“一代归一代,茄子拔掉种芥菜”,母亲那时已知代沟无法逾越了。
(7)我再想想这篇文章的作者,我是看着她长大的。她在初中时,每周两次放学后,带了两个弟弟,背着书包到我家来读古文。他们专注的神情都还在眼前,一下子他们也将近中年了。她现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尝到了做母亲的滋味。但在给我的信中,她仍幽默地说:“母亲来时,总是事事看我不顺眼。”这就是两代的不同吧。
(8)她在文章结尾时说:“希望儿子成长为一个有用而快乐的人。”足见母心尽管苦涩,却是永远满怀希望的。
(9) 她道出了天下父母心,也给了我一份温暖与启示。
(10)我也不再为儿子送我的那一对骨架松散的“快乐”二字而感触万千了。
围绕儿子的礼物作者讲述了两个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两个故事。


请简析第(3)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请分别写出第(4)段中两个加引号的快乐的含义。


体会第(6)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根据选文内容,写一段作者儿子看到这篇文章的心理描写。

植物本是有情物
①植物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试验和观测得出一个结论:植物是有着丰富感情的。
②动物长着眼睛,植物长着“眼睛”没有呢?其实植物也有“眼睛”,它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植物依靠自己的这双“眼睛”,不仅能够“看见”光,还能感受到光的波长以及光照的时间和强度。正因为植物有了“眼睛”,它才能根据时间开花、换叶和生根, 在感光的过程中,植物“眼睛”对光照的需求量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植物光照时间超过12小时以上才能开花,例如稻子、小麦等;但也有光照时间不足12小时开花的,例如大豆、豌豆等;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当然植物学家们发现所有植物的“眼睛”都喜欢阳光。只不过不同的植物偏好光照时长不同的阳光。
③如今,植物学家们从植物细胞内提取出一种感光视觉色素,它是一种带着染色体的蛋白质,它就是植物的“眼睛”。这种“眼睛”能使每一个细胞都成为一个光感受器,这样不仅能“看见”光,还能识别光的强度和光照时间。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眼睛”显得特别活泼;黄昏时分,视觉混沌,植物就闭上“眼睛”。随着色素的变化。“眼睛”就能分辨出是早晨还是夜晚了。
④飞机、轮船遇到紧急情况时能紧急求援,那么植物也会求援吗?2011年春天,南亚湄公河闹旱灾,中国、美国和日本植物学家赶赴越南进行探测研究。他们用遥感装置检测植物,发现这些受干旱的植物都在发出一种特殊的信号。这种信号声发自植物体内,由植物体导管震动所引发,近似于人的呻吟声,这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
⑤为了了解植物的“语言”,植物学家制造出一种别出心裁的“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机器也是通过遥感装置,不同的是装上一种合成器,人们就可以直接听到植物发出的不同声音。例如,当植物受到强烈的光照时,会发出“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上雨水泛滥的天气时,会发出“痛苦”的声音。“植物活性翻译机”不仅可以对植物所处的环境进行判断,而且对植物本身是否遇上疾病等也能帮助判断。
⑥人累了要休息,那么植物要不要睡眠呢?近年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植物长期处在阳光或月光下会对自身的生长速度带来影响,植物生长必须要有“睡眠状态”。例如合欢,一到夜晚便垂下叶片。其实,植物通过“睡眠”不但有利于生长,而且还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例如花生、山芋等植物的叶子在夜幕中下垂,既减少了热量的散发,又避免了水分的蒸腾;牡丹等花瓣在晚间闭拢,也是为了防止自然灾害的侵袭。这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种适应。经研究还发现,植物在夜间的温度往往比白天低1℃。正是这细微的温差变化成为影响植物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也才能使这种植物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
下面对句中引号和加点的代词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实植物也有‘眼睛’”,“眼睛”加引号,表示特殊的意义,有别于动物的“眼睛”。
B.“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给点阳光就灿烂”加引号,标明是引用的话。
C.“它的眼睛就像是植物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句中加点的“它”指的是“植物”。
D.“这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句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人的呻吟声”。

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植物的“有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有“眼睛”,能够感受光照。
B.植物能够发出求救信号。
C.植物学家用“植物活性翻译机”来了解植物的“语言”。
D.植物能够利用“睡眠”来使得自己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

对本文的结构安排及层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总分式的结构方式。第①段总起,概括说明中心;第②段到第⑥段分述。
B.第②段到第⑥段的分述,分两个层次进行具体说明。
C.第一层说明植物也有“眼睛”,它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
D.第二层说明植物在危急时刻会发出呼救信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