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英两国相互勾结,支持阿古拍入侵并分裂新疆。当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足。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强调新疆的安危关系到蒙古、陕西,山西、甘肃乃至京师,必须收复;就目前形势而论,列强还不至于在沿海挑起战争,而收复新疆却是燃眉之急,即使论军饷,海防本有经常经费,而塞防经费却是极端匮乏。
一一摘编自《从海防与塞防之争浅析清政府的政治决策》
1875年5月,(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为了西征,不惜大肆举借外债。据学者研究,每年光利息就白白流失几十万两白银,而偿还利息的总和,可以再建立一支稍弱于北洋的舰队。左宗棠西征的目的固然值得肯定,这一点是无庸质疑的。但是世人有不同的看法,如刘坤一、谭钟麟等人说“左相亟欲收复伊犁,以竟全功,不顾东、北两路,赤非公忠体国之道也。”
一一摘编自张学亮《左宗棠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左宗棠对国防问题的认识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左宗棠的国防措拖。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主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下列关于材料中观点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深受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
| B.小农经济形成是其产生的根源 |
| C.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
| D.思想是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的 |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
|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
| C.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
|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
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
| 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 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
|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材料反映了当时()
|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 |
| 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 |
| 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
| 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