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棉花去棉铃(果实)后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者选取至少具有10个棉铃的植株,去除不同比例棉铃,3天后测定叶片的CO2固定速率以及蔗糖和淀粉含量。结果如图
图1 图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1知,随着去除棉铃百分率的提高,叶片光合速率逐渐下降,空白对照组植株的CO2固定速率相对值是28 |
B.由图2知,去除棉铃后,植株叶片中淀粉和蔗糖的含量增加 |
C.由图示曲线可推测,叶片中光合产物的积累会促进光合作用 |
D.光合作用暗反应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
如图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A.1950~1980年问该种群始终没有发生进化 |
B.1990年该生物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
C.196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为48% |
D.变异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
果蝇的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2号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现有一群灰身果蝇(各基因型雌雄比例均等),自由交配后,F1中黑身果蝇占16%,则该群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
A.1/2 | B.2/3 | C.48% | D.80% |
将纯种的某二倍体小麦品种甲(AA)与近缘山羊草品种乙(EE)杂交后,经多代选育出如图所示的新品种小麦丙(图中的同源染色体,黑色部分是来自山羊草品种乙的染色体片段,小麦品种甲没有此片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杂交选育过程中一定发生过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异
B.杂交选育过程中一定发生过DNA上碱基对的替换
C.丙品种的产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丙品种自交后代中有1/2个体能够稳定遗传
玉米的基因型与性别对应关系如下表,已知B、b和T、t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Tt的植株甲的T基因所在染色体上某个基因缺失,并且缺失的染色体不能通过花粉而遗传。若植株甲自交得F1,让F1中雌株和雄株杂交得F2。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植株甲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B.F1中正常植株均为杂合子
C.F1中雌、雄株比例为4:3
D.F2中全部植株上只有雌花序
如图为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①~④为正在合成的肽链,A、B为mRNA的两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表示翻译过程,核糖体沿着mRNA由A向B移动
B.该过程的模板是核糖核苷酸,原料是20种游离的氨基酸
C.该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
D.该过程表明一个基因在短时间内可表达出多种多肽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