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于高干家庭的王某,因故意杀人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他在临上刑场前写给父母的遗书中说:“本来我以为你们认识那么多大人物,托一托人,总是可以保我出去的……没想到你们和他们一样无情。”
(1)该材料体现了法律的哪些特征?
(2)材料中王某故意杀人罪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
(3)法律对王某的处罚可见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起到哪些作用?
材料一:2013年8月3日,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南京隆重开幕。本届大赛以“中国梦,科学梦,青春梦”为主题,共有35支代表队参赛,364项青少年创新项目入围终评、163项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和142幅少儿科幻画作品参加终评展示,同时14个国家的23个项目、68名国际代表参加了决赛阶段的展示和交流。经过材料审阅、现场问辩、素质测评、技能测评等多个环节,最终评出青少年创新项目一等奖65项、二等奖143项、三等奖152项。
材料二:2013年8月22日,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并讲话指出,科学发展、科技创新是中国现代化必须过的坎儿。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创造精神,让中国青少年的科学梦展翅飞翔。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联系材料一谈谈,国家举办科技创新大赛,奖励获奖青少年体现了哪些道理?
(2)对材料二中李源潮副主席所说的“科学发展、科技创新是中国现代化必须过的坎儿”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3)读了上述材料后,你会如何响应李源潮副主席的号召,培养创造精神,立志做创新型人才?
在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人大代表在谈及家乡变化时,展示了一组自已亲手拍摄的照片,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议。以下是其中几张照片的说明词:照片一(拍摄于1978年):肚子吃不饱,只能穿破袄。照片二(拍摄于1986年):新鲜蔬菜城里卖,粮食加工火起来。照片三(拍摄于2012年):科学养殖奔小康,家家户户有楼房。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祖国处处都在变。请列举你所知道的具体的变化或成就。(友情提示:可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家庭生活等角度思考,至少回答两个方面)
(3)面对三十多年的变化你有何感想?
2012年9月20日是第10个全国道德宣传日。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11周年纪念日。
为深入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风尚,打造诚信校园,你所在的学校举办了以“诚实守信,共创和谐”为主题的手抄报宣传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以下栏目任务。
(1)栏目一:诚信问题面面观。请你举例同学中存在的不讲诚信的现象,以警示大家。(两列即可)
(2)栏目二:诚信格言、故事广流传。为弘扬中华民族诚信美德,请你写出有关诚信的格言两句。(两列即可)
(3)栏目三:诚信品质大家倡。你将通过那些知识和观点呼吁同学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两个方面即可)
2012年10月8日,青岛日报报道,8月份,15名青岛同学以“两个国家,两种文化,同一个世界”为主题到德国进行了13天的参观交流。9月27日至10月4日,由市侨联、托马斯外语学校等组织的“第四届中德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迎来15名德国回访学生。
你所在的学校看到这则消息,布置了如下任务。由同学们来完成。
(1)向德国同学介绍一个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4分,二个方面)
(2)如果你到德国参观交流,你打算如何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封介绍信]一位知名企业的总经理登了一则广告,要雇一名助理。一时间,应征者云集,最后他却选中了一个毫无经验的年轻人。他的一位朋友问道:“你为何选中他?他既没有介绍信,也没有人推荐,而且毫无经验。”“你错了,”总经理告诉他的朋友,“他带来很多‘介绍信’:他在门口蹭掉脚下的土,随手关上了门;当看到那位前来应聘的残疾青年时,他立即起身让座;进了办公室他脱去帽子,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时干脆果断;其他人都从我放在地上的哪本书上迈过去,而他却拾起那本书并放回桌子上;和他交谈时,我发现他衣着整洁,头发整齐,指甲干净。难道你不认为这些细节是极好的介绍信吗?如果一个人连这些修养都不具备,那么有再多的介绍信和经验又有什么意义?”
阅读材料请回答:
(1)总经理说的“介绍信”是指什么?
(2)对比年轻人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3)这个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