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短文《亲吻母亲 》,完成下面的题。
亲吻母亲
① “六一”前夕,市电视台策划一个儿童节目,主题思想就是“六一,我的愿望我做主!”电视台目的是在了解小朋友愿望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孩子们小小的心愿。
②摄制组驱车来到一个叫枣花的乡村小学,在学校老师的配合下,摄制组在全校学生中随机挑选了10位同学。
③这10名同学来到摄影的房间,他们叽叽喳喳的,迫不及待地依次说出自己在六一节想实现的愿望,有的想要一个漂亮的书包,有的想要去市里的动物园看猴子……
④这时,轮到最后一位了,是个小男生,满脸炭黑,他很害羞地躲在其他几位同学的背后,在同学们的簇拥下,他才蹑手蹑脚地来到摄像机前。问他六一想实现什么愿望时,他支支吾吾的,半天不肯出声。
⑤摄制组的人很吃惊,他与前面那几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迥然不同。由于是随机抽选的,摄制组担心他是……在摄制组人员多次提示下,这小家伙还是耷拉着小脑袋。摄制组正准备说换个小朋友的时候,他才石破天惊地大哭一声,说:我想亲吻妈妈!……
⑥六一那天,摄制组又来到枣花小学,有的小朋友得到了漂亮的书包,有的小朋友被接到城里去看动物了。由于最后那个小朋友亲吻妈妈的愿望比较特殊,摄制组决定对他的愿望进行跟踪拍摄
⑦在他的带领下,摄制组来到一个偏僻的村庄。村人很好奇,纷纷跟随摄制组来到一个破落的房屋前。这幢房屋残垣断壁,屋脊漆黑,可能是闹过火灾。在支离破碎的砖瓦间,几根横梁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房间。
在村里人的介绍下,摄制组才知道,三年前,这家人由于电路老化夜晚着火,父亲不幸遇难。母亲也大面积受伤,特别是脸部。为了不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脸,这位母亲整天用一块黑纱裹住自己。孩子已是整整三年没有看到过母亲的真面目了。
⑧这位母亲知道了摄制组采访目的后,还是热情地请他们进屋,但对于儿子这个愿望,她很难为情,除了乡下人的羞涩,她担心孩子知道自己的真实模样后会看不起这个丑八怪母亲。在摄制组和村人的劝说下,母亲最后勉强答应。
⑨母亲小心翼翼地揭下覆盖在脸上的黑纱,全身战栗地凝视着儿子。一束斜阳从窗口照入,此时摄像头前的母亲脸部斑驳、凹凸、墨黑、畸形,鼻子更是严重错位,像一块炭饼贴在脸上。摄制组惊诧,村人也发出了一阵唏嘘声。母亲读懂了大伙惊恐的眼神,正当她准备用黑纱再次遮掩的刹那,儿子从地上高高跃起,跳进母亲的怀里,迅速地用小小嘴唇紧紧地贴住母亲漆黑的脸颊。母亲手中的黑纱随风飘落……母亲流泪了,儿子流泪了,摄制组的同志和村里人流泪了。据说片子在电视台播放后,很多观众也都流泪了
⑩从这以后,这位母亲素面朝天,在儿子面前再也不遮掩了。她似乎明白: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永远都是他心田里绽放的最纯洁的百合花,不管她是漂亮的,还是丑陋的!
文中“摄制组惊诧,村人也发出了一阵唏嘘声”是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简要评析,第⑥段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三个“流泪”各有怎样的含义?
读完全文后,你的心灵受到怎样的震撼?请联系自己的经历,说说你的感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笨拙的土豆

王晓莉

①十年前的秋天,我在火车上偶遇一位男子。他当时在翻的那本凡·高画册吸引了我,我们渐渐攀谈了起来。我说我喜欢的是凡·高那一系列自画像。

②“那么,凡·高有张早期的画作有没有引起你的注意呢?”对面的他说。“不,你不会注意到它的。”他还没有说出是哪一张,就又十分肯定地说。临下车前,这个男子把这本边页已经翻得微卷的凡·高画册送给了我。这本画册里有他着重提到的那幅名画——《吃土豆的人》。

③现在,这幅《吃土豆的人》,我闭上眼睛即可回忆起任何一个细节,它那么悲伤刻骨而又坚忍不拔。

④画面正中是一盏悬挂的昏黄油灯,灯光下,一家五口正围桌而坐。木纹餐桌上摆放的,正是还冒着热气的,仅有的一大盘土豆。热气袅袅上升到他们的头顶,有了温暖的氛围。一个老太太正把一个特大的土豆递给主妇模样的人,仿佛在说:瞧这一个,多大个啊!主妇则低眉倒着咖啡,她的粗眉有些皱起,仿佛有点不耐烦眼前这样的生活,却又依然惯性地深思着这样的生活该怎样才能过得更如意、更体面些。主妇的对面是一家之主,他是一个辛勤耕种的男人,手背粗糙而发黑。他凝望着老婆,仿佛要跟她商量什么,而另一个戴头巾的女人又凝望着他。一个穿裙子的姑娘背对着我们。他们的手都出奇的大,手指的骨节突着。这一幅画里,有笨拙的男女,有笨拙的土豆,有着一个家庭笨拙不堪的生活。

⑤有人曾鼓动凡·高将这幅画拿去沙龙参加展览,但凡·高说:“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我要告诉人们一个与文明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并不期望任何人都喜欢它或赞美它。”然而,我却喜欢它。渐渐的,我爱上吃土豆,煎、炒、炖、煮。当饭吃,当菜吃,当零食吃,没有一样不尝试,没有一样不好吃,感觉土豆里有着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清香。

⑥我开始探究土豆的成长。几乎所有的蔬果,都是裸露在空气与光线中,它们一生都与风和光线嬉戏打闹,最后用碧绿的、红彤彤的颜色告诉人们:我熟了,来吃我吧。只有土豆、红薯,那不多的几样,从春到夏,完全地埋伏在泥土之下。当它们从容不迫地拨开层层泥土时,就是它们完全成熟的日子。

⑦我曾听闻许多有关土豆的故事。有一回,我看到介绍前苏联的一个电视片,在那个地广人稀、粮食永远不够的国家,产量极大的土豆,曾经成为了人们唯一的救命粮。在20世纪60年代初,饭蔬最为匮乏的冬春之际,土豆挺身而出,拯救了我国整个北方……

⑧每一次看到、听到这些,我总是热血沸腾地想亲自去种植一季土豆,去观察、了解、亲近它们——那些披着大地色外衣的土豆,那些外表粗糙、内心扎实的土豆,那些在市场的菜堆上和人们的菜篮中笨拙滚动的土豆,那些养育生活的土豆。

⑨偶尔,我会想起火车上遇到的那个人。他当时那么坚定地指出我会忽略凡·高那幅《吃土豆的人》,也许并不是他的武断,而是他看出了当时的我,是个过度追求纤细生活的人,不知晓索取之于付出的真谛。这样的人,无法在泥沙俱下的生活里立住脚,无法看得更清晰。这样的人,需要吃更多粗糙的、笨拙的食物,与更多粗糙的、笨拙的人往来,过更多有荆棘的、笨拙的生活。

(选自《青年文摘》第41卷,有删改)

(1)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下列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的情节。

偶得画册→A.  →爱吃土豆→B.  →听闻故事→C.  

(2)第③段中,作者回忆这幅名画的“任何一个细节”时,觉得“它那么悲伤刻骨而又坚忍不拔。”请结合第④段的具体描写,用原句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①我从“  ”中,读出了这幅画里的“悲伤刻骨”。

②我从“  ”中,读出了这幅画里的“坚忍不拔”。

(3)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本文的标题“笨拙的土豆”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列各题。

人为什么不冬眠

徐风

我们知道,冬眠是某些动物抵御寒冷、维持生命的特有本领,许多动物到了寒冷的冬天都要冬眠,为什么我们人类不冬眠呢?

动物冬眠完全是一项对付不利环境的保护性行动。引起动物冬眠的主要因素是环境温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动物冬眠会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作用降低,但生殖腺却发育正常。动物冬眠其实是一个节能的过程,冬眠使得它们的身体机能减慢,体温下降,正在进行冬眠的动物,体内温度相当低,有时甚至与外界温度一样,随着它们体温的降低,它们的新陈代谢也会变慢。这也就降低了它们对氧的需求,因此呼吸会变慢,有时每分钟仅呼吸 1﹣5 次,心跳速度也相应变慢。所有这些能让动物保存更多的能量。

科学家指出,动物冬眠可能是它们体内的某种物质调控的结果。他们在某些冬眠动物的血液里发现,有一种叫作“冬眠激素”的物质对其冬眠起调控作用。

人类为什么无法冬眠呢?首先,我们人类大脑似乎已经失去一些关键性的能力。科学家发现,能进行冬眠的动物,大脑细胞中含有一种经过修饰的特殊蛋白质,看起来非常像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的蛋白分子,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在冬眠期间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当春天来临时,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退化的神经元会重新自我修复,看不出有任何的创伤。如果是人类的话,大脑中的神经元会有不可递转的永久伤害。其次,人类的心脏在太冷的情况下无法正常工作,它会对钙产生收缩反应,如果钙太多的话,最终结果就是心脏驟停,在一定的温度下,人的心脏不能去除多余的钙,因此,当中心血液的温度在28℃以下的时候,就会停止工作,相比之下冬眠动物的心脏即使在1℃的环境下也能继续跳功,因为它们的心脏可以自动去除多余的钙,这是人类所做不到的。

那人类为什么没有成为可以冬眠的动物?其实,我们所处地区的天气和食物供应决定了我们不需要通过冬眠来躲避恶劣的生存环境。而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人类是顶级的捕食者,可以对付比自己大得多的猎物,我们也没有通过冬眠来躲避天敌的霄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冬眠带来的并非全部都是益处。比如,动物在冬眠时,其免疫系统是不工作的。因此会有被病毒感染的风险。此外,一项研究显示,冬眠也会影响动物的记忆,经过迷宫训练的睡鼠在冬眠之后完全忘记了它们曾经学到过什么。

(选自《百科知识》2017.02A,有删改)

(1)下面关于“动物冬眠”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动物冬眠是自然界中质有的动物抵御寒冷、维持生命的特有本领。

B.动物冬眠是一个节能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动物的身体机能会减慢。

C.动物冬眠可能是动物体内一种叫作“冬眠激素”的物质调控的结果。

D.动物冬眠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是有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二是记忆会受影响。

(2)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受温度降低和食物缺乏的影响,一些动物在冬季需要通过冬眠来降低消耗,保护自己。

B.冬眠时,体温下降,呼吸、新陈代谢和心跳也会变慢,这些都能让动物保存更多的能量。

C.只要人类大脑神经元含有经过修饰的特殊蛋白质,且在退化后能自我修复,人就能够冬眠。

D.人类生存的外在环境和自身具有的生存能力,决定了人类并不需要成为冬眠的动物。

(3)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以设问的形式,既明确了说明对象,又激发了阅读兴趣,富有吸引力。

B.文章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主要”,限定了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

D.文章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了动物冬眠、人类不能冬眠以及不需要冬眠的原因。

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作答。

太阳光在相当倾斜的角度下,投射在水波面上,光线由于曲折的作用,像通过三棱镜一样被分解,海底的花、石、植物、贝壳、珊瑚类动物,一接触被分解的光线,就在边缘上显现出太阳分光的七种不同颜色,这种所有浓淡颜色的错综交结,真正是一架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色缤纷的万花筒,总之,它是十分讲究的水彩画家的一整套颜色!看来实在是神奇,实在是有眼福!

(1)这段文字出自法国作家凡尔纳的作品《  》。

(2)选文的描述有助于我们了解凡尔纳科幻小说的什么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怀念的年味

韩良露

①我觉得自己的童年挺幸福的,因为有不少值得怀念的往事。

②那时过年我最喜欢的事,是拿着米及糖去我所居住的新北投(著名的台北市近郊温泉乡)镇上的农家,由他们用石膏舂米,再把米浆制成甜年糕,农家只收加工的费用。这种由手工制成的最简单的年糕,用油煎一煎,比后来吃过的各种花哨年糕还要可口。

③冬至到立春期间,爸爸就会在家中自己做甜酒酿,先炊米再把熟饭加糖置于陶缸中,做出的糯米甘酒酿是除夕晚上守夜时的宵食,先在饭碗中打一颗鲜鸡蛋,然后把加水温热的久酿汤冲入碗中,酒酿加热不可用大伙煮沸,以免香气消失,鸡蛋不用煮而用冲的,这种吃法,蛋花润滑,口感极好。

④爸爸有个老友叫老夏,每年过年前一定会上门拜访,我年年吃老夏的腊味,也不知多珍贵,但有一年年夜饭却不见有常见的腊味,才知道爸爸的老友不在了,真是叫人感伤的年味。

⑤从我小时候到青年,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在孩子们醒过来但还没下床时,爸爸都会给我们吃一碗甜汤,说下床前吃保一年平安。

⑥当年觉得并没有什么道理,不过是红枣桂圆莲子汤嘛!但爸爸却挺认真地作这件事,而且在大年初一前几天,就会看到他坐在餐桌前,把买回来的干莲子挑心去苦味。桂圆也是买带谷带籽的自己剥福圆皮,红枣也会小心心翼翼的去籽,爸爸做这些事的身影留在我记忆深处,但直到自己年龄大了,才懂得愿意做这件事的人,不仅要有闲情逸致,还要有坚持把某种传统传给孩子的爱心。

⑦大年初一不管我几点起床,爸爸的甜汤一定炖好了,为的是让我们下床前喝到他亲手做的汤,也年年听他说,他小时候在江苏老家时,他妈妈(就是我们从未见过面的祖母)在元旦一定会在他下床前喂他一碗红枣桂圆莲子汤。

⑧这些孩童时并不太懂的事,如今岁数大了,一回想就会眼眶发热,爸爸的年味是亲情之味,也是异乡游子思念的年味。

⑨除了怀念爸爸的年味,我还记得阿嫲的年味。阿嫲是台南人,祖上泉州,来台已经五代了,阿嫲的父亲是汉学家,十分尊崇古礼,而阿嫲自小读诗书,对传统的饮食文化特别有研究。

⑩每过年前,阿嫲就会开始做起红龟糕,用来祭天拜地,求神明赐福。阿嫲还会自己搓金银圆(即红色白色的糯米汤圆),金银圆的意义自然是讨吉利,求来年财运顺利。金银圆会加在煮好的红豆汤里一起吃。红豆有驱邪的功能,这是台湾古礼,据说源自中国远古的周代。

⑪我最喜欢阿嫲的年味,是在大年初一的晚上吃的米酒煮桂圆糯米粥,米酒的香味对小孩来说很刺激,黏黏甜甜的糯米粥吃了全身暖和,阿嫲说吃了这道食物,未来一整年又香又甜的日子才会黏在人身上。

⑫不管是爸爸的年味还是阿嫲的年味,都成了我记忆中的幸福滋味,直到如今,我都会期待过年,也期待这样的滋味能伴着我走过一年又一年的岁月。

(摘自《格言》2017年2月下,有删改)

(1)从全文看,以“怀念的年味”为题有什么好处?

(2)根据示例,请填充下表①~④空格的寓意。

食物名称

寓意

年糕

酒酿

甜蜜(温馨、幸福)

红枣

桂圆

莲子

纯洁(高雅、清廉)

汤圆

(3)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第④段写老夏不在的“伤感年味”的作用。

(4)④文中作者的“年味”是幸福的滋味,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过年是“变味”的,请举出“变味”的例子,并谈谈你的看法。

“变味”的例子:  

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火星为什么是红色的

罗杰•拉苏尔

①太阳系的所有行星中,火星是唯一的红色星球,火星为什么是红色的呢?

②火星的红颜色是由以红赤铁矿形式存在的氧化铁或三价铁形成的。地球上有很多锈红色的岩石,其形成需要氧气,而氧气源于生命。最早的证据来自西格陵兰岛上有38亿年历史的条状铁层,对应着光合蓝菌兴衰的生长周期,蓝菌以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为生,将氧气作为废物排出。

③但是据我们所知,火星上没有蓝菌,其大气中有少量稀罕的氧气﹣﹣只有0.13%,二氧化碳在其大气中占了最大的份额﹣﹣95.3%,氮气占2.7%.那么,产生火星中赤铁矿晶体的氧气从何而来?

④最有可能来源于水。

⑤通过火星车于十年前拍摄的冰云,我们知道火星上有冻结的水,冻结的水位于火星的南极附近的地表下的1米处,埋在其极地冰盖明亮的冰川下面。当年,“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发现,火星表面确实有纵横交错的水道,这是富含液态水的迹象:它们还传回了冰蚀谷、蜿蜒小溪和卵石印迹的图象,证明火星上曾经是有水的。

⑥火星上有水的更多证据来自“好奇”号传回了其在盖尔陨石坑着陆点的图片,图片中有均匀的层状岩体,这是典型的在湖底形成的沉积物。在此之前,“好奇”号钻探了一块名为“坎伯兰”的火星岩石,岩石的矿物质中含有水分子。通常,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有时一个或两个氢分子会被一个较重的氘原子替代,大约每3200个氢分子中会有一个被氘原子替代。在火星表面,正常液态水可以蒸发,而重水分子则留在其表面,由于重水分子与正常水的比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使我们能够测量出火星上的水存在了多长时间;以及火星上曾经有多少水。

⑦“好奇”号发现在大约40亿年前火星上就有液态水,这些水最终成了地下冰吗?我们一直想知道答案。

⑧前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他们的发现,用基于地球的红外望远镜观测火星大气,他们测量出了在极地冰盖处有多少重水被冻结了,利用这个数据,他们计算出火星表面曾经有2000万立方千米左右的水﹣﹣比北冰洋的水量还多,但是现在的情形是,这些水只有13%变成了目前火星两极的冰,另外的87%已经消失在太空了。

⑨因此,我们相信,在某个时期火星上曾经有液态水,但是水从何而来?有两个可能的答案:一是火星在形成时产生的水;二是载冰彗星和小行星带来的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确切的答案。

⑩可见,水是产生火星中赤铁矿晶体的氧气最有可能的来源,也是火星之所以为红色的最基本的条件。

(摘自《读者•校园版》2017年3月,有删改)

(1)下列关于“火星是红色的”形成要素,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红赤铁矿形式存在的氧化铁 B.以红赤铁矿形式存在的三价铁

C.火星大气中占最大份额的二氧化碳 D.产生火星中赤铁矿晶体的氧气

(2)下列概述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火星车传回的冰蚀谷、蜿蜒小溪和卵石印记的图象,证明火星上曾经是有水的。

B.火星上水存在的时间及水量测量的依据是重水分子与正常水的比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火星表面曾经有水,但这些水只有少部分变成目前火星两极的冰,另外的大部分已经消失在太空。

D.火星上曾经有液态水,水的来源是火星在形成时产生的水以及载冰彗星和小行星带来的水。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说明对象看,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从语言特色看,本文属于平实说明文。

B.说明文有时间、空间、逻辑三种说明顺序,从全文内容来看,本文属于时间顺序。

C.第①段中加点词“唯一”不能去掉,这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D.第⑧段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内容具体准确、浅显易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