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亲吻母亲 》,完成下面的题。
亲吻母亲
① “六一”前夕,市电视台策划一个儿童节目,主题思想就是“六一,我的愿望我做主!”电视台目的是在了解小朋友愿望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孩子们小小的心愿。
②摄制组驱车来到一个叫枣花的乡村小学,在学校老师的配合下,摄制组在全校学生中随机挑选了10位同学。
③这10名同学来到摄影的房间,他们叽叽喳喳的,迫不及待地依次说出自己在六一节想实现的愿望,有的想要一个漂亮的书包,有的想要去市里的动物园看猴子……
④这时,轮到最后一位了,是个小男生,满脸炭黑,他很害羞地躲在其他几位同学的背后,在同学们的簇拥下,他才蹑手蹑脚地来到摄像机前。问他六一想实现什么愿望时,他支支吾吾的,半天不肯出声。
⑤摄制组的人很吃惊,他与前面那几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迥然不同。由于是随机抽选的,摄制组担心他是……在摄制组人员多次提示下,这小家伙还是耷拉着小脑袋。摄制组正准备说换个小朋友的时候,他才石破天惊地大哭一声,说:我想亲吻妈妈!……
⑥六一那天,摄制组又来到枣花小学,有的小朋友得到了漂亮的书包,有的小朋友被接到城里去看动物了。由于最后那个小朋友亲吻妈妈的愿望比较特殊,摄制组决定对他的愿望进行跟踪拍摄。
⑦在他的带领下,摄制组来到一个偏僻的村庄。村人很好奇,纷纷跟随摄制组来到一个破落的房屋前。这幢房屋残垣断壁,屋脊漆黑,可能是闹过火灾。在支离破碎的砖瓦间,几根横梁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房间。
在村里人的介绍下,摄制组才知道,三年前,这家人由于电路老化夜晚着火,父亲不幸遇难。母亲也大面积受伤,特别是脸部。为了不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脸,这位母亲整天用一块黑纱裹住自己。孩子已是整整三年没有看到过母亲的真面目了。
⑧这位母亲知道了摄制组采访目的后,还是热情地请他们进屋,但对于儿子这个愿望,她很难为情,除了乡下人的羞涩,她担心孩子知道自己的真实模样后会看不起这个丑八怪母亲。在摄制组和村人的劝说下,母亲最后勉强答应。
⑨母亲小心翼翼地揭下覆盖在脸上的黑纱,全身战栗地凝视着儿子。一束斜阳从窗口照入,此时摄像头前的母亲脸部斑驳、凹凸、墨黑、畸形,鼻子更是严重错位,像一块炭饼贴在脸上。摄制组惊诧,村人也发出了一阵唏嘘声。母亲读懂了大伙惊恐的眼神,正当她准备用黑纱再次遮掩的刹那,儿子从地上高高跃起,跳进母亲的怀里,迅速地用小小嘴唇紧紧地贴住母亲漆黑的脸颊。母亲手中的黑纱随风飘落……母亲流泪了,儿子流泪了,摄制组的同志和村里人流泪了。据说片子在电视台播放后,很多观众也都流泪了。
⑩从这以后,这位母亲素面朝天,在儿子面前再也不遮掩了。她似乎明白: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永远都是他心田里绽放的最纯洁的百合花,不管她是漂亮的,还是丑陋的! 文中“摄制组惊诧,村人也发出了一阵唏嘘声”是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简要评析,第⑥段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三个“流泪”各有怎样的含义?
读完全文后,你的心灵受到怎样的震撼?请联系自己的经历,说说你的感受。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核辐射离我们有多远
①3月16号,北京六里桥一些大超市里买盐的队伍排了将近400米。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一股抢盐的热潮,各大超市很快都无盐可买!“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辐射”、“以后的海盐都被污染了,不能吃”这些说法无不显示出人们对核辐射的担忧和恐慌。
②我们有必要对核辐射进行一些相关的了解。
③日常生活中的核辐射无处不在。事实上,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辐射:从穿越星系而来的宇宙射线、核电站的核燃料到家里的大理石地板砖,从医院的X光机到阳光里的紫外线,从手机、微波炉、高压线到电视台广播台的信号塔,辐射无所不在,到处都是可能成为人们畏惧辐射的对象。对此不必过分担忧,只有过量的放射性照射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④核辐射就是放射性元素产生的辐射,主要分为两类: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生活在地球上,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受到天然存在的各种电离辐射的照射,这种照射统称为天然本底照射。天然辐射包括宇宙射线和天然放射性核素,是人类接受辐射照射的主要来源。人工辐射是指与核相关的人为活动引起的对公众的照射,主要包括医疗照射、核爆炸和核动力生产。核爆炸在大气层中形成人工放射性物质,使环境受到广泛的污染。核能发电等核动力生产中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被释放于环境。
⑤描述辐射防护剂量学的国际标准单位是“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等于1000微西弗。人体遭受过量辐射,可能导致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疾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来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⑥放射线引起的生物效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确定性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而且存在一个阈剂量。人体不同组织或器官对射线照射的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而言,这些组织效应发生的频率随剂量而增加,其严重程度也随剂量而变化。比如男性生殖器官,一次达到0.15毫西弗的照射剂量,就可引起暂时不育,达到3.5毫西弗,就可引起永久不育。随机性效应被认为无剂量阈值,其有害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的大小无关,能发生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通常由辐射引起癌的概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随机性效应是X射线在低剂量率、小剂量照射时对人群的主要危害。
⑦核能的确清洁高效,但核泄漏则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这次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造成的危害尚难估算,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件,即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的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造成的危害至今令人“谈核色变”。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殃及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的694.5万居民。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7万人成为残疾人,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乌克兰共有250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身患各种疾病,其中包括47.3万儿童,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专家预计,消除此次事故造成的污染需要800年的时间。
(1)选文③﹣⑥段分别介绍了有关核辐射的哪些内容?(3分)
① 。
② 。
③ 。
(2)选文中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3)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一般来讲”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4)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家里的大理石地板砖、手机、微波炉等物件都有一定程度的辐射,只要不过量,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
B.人体遭受过量辐射,可能导致身体不适,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疾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C.核辐射引起的随机性生物效应的有害程度与受照阈剂量的大小有关,因而发生的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会因核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D.截止2011年3月,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及爆炸事故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辐射事件。
(5)人类自诩为“坚如磐石”万无一失的核电站在天灾面前竟不堪一击,给世界敲响了警钟,人类如何善用核能这把双刃剑?请联系文中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谈谈你的看法。(3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火车上的相遇
①大二的时候,他的生活就像一幅乱七八糟的调色板﹣﹣逃课、喝酒、玩网游、谈恋爱。很忙,但都与学业无关。
②颓废、不求上进,他自己并不是没有警醒,只是计划容易,执行好难。他还是会隔三岔五地玩个通宵。
③暑假,他原打算在学校补补功课,再打份工,可是朋友又邀他参加同学们的假期游。无奈,他只好再次搁置计划,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
④正值暑运,车上人满为患,他们只买到两张卧铺票。大家只好轮换去休息,余下的就在硬座车厢里打扑克,玩得不亦乐乎。
⑤列车在他家乡停靠的时候,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听着浓重的乡音,有那么一刹那,他想起了在家务农的父母。每次打电话,他们都说一切都好,让他放心。他于是也就真的放下心来,不再惦记……想到这里,他有些走神,直到有人催促他发牌,他才又沉浸到游戏中。
⑥凌晨三点,他带着浓重的困意去卧铺车厢休息,人太多,走道里挤满了困倦不堪的人们,有好多农民工模样的人头枕在编织袋上。昏昏沉沉地进入梦乡。
⑦在一节车厢的连接处,小小的空间里,人们横七竖八地或坐或躺。他忽然像针扎一样,大声叫起来,只见他的父亲蜷在角落里,背倚着包裹,微仰着脸睡着。
⑧世界很大,有时却又很小,他竟会在这里和父亲相遇。
⑨父亲看见他也大吃一惊。父亲说,他是去郑州的建筑队干活,农活忙完了,正好出去转转。望着父亲皱巴巴的汗衫,乱蓬蓬的头发,黝黑苍老的脸,他知道父亲故作轻松的话语,是不想让他担心。
⑩父亲问他去哪里,他嗫嚅着说出行程。父亲却鼓励他,年轻人就该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想到亮红灯的功课,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
⑪他劝说父亲不要再出去做工,父亲说,劳动惯了,闲不下来。父亲从不在他面前诉说生活的苦,他也很少想过父亲的付出。现在,在这个拥挤不堪的列车上,看着年老的他背着行李外出做工,他心里涌起一种难言的酸涩。
⑫那晚,父亲在他的卧铺位上睡得很香。送父亲下车后,他发现自己的口袋里多了200元钱,两张皱皱巴巴、浸着汗渍的钞票,让他觉着沉重、烫手。
⑬他忽然就没有了出游的兴致,那场旅行,他的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满是皱纹的面容。
⑭从风景区回来时,他在父亲打工的城市下了车。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⑮在郊外的建筑工地,他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父亲。工地刚施工不久,楼房才建起一层多高。在机器的轰鸣声里,父亲正踩着用木板搭起的脚手架,叮叮当当地捆扎钢筋。看见他,父亲急忙从脚手架上下来,心疼地责备他大热天里来工地做什么。看着父亲湿透的汗衫,被暑热熏得黑红的脸膛,他直觉着嗓子发堵,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从他脸上滑下,流进嘴里,咸涩的苦。
⑯正说着话,有工友从身边走过。父亲自豪地介绍:“这是俺上大学的儿子。”那工友又问在学校学的啥。“念的是计算机,开学就大三了。”父亲大声回答,又侧头看看他,一脸欣慰的幸福的笑。
⑰他心里五味杂陈,想想那两门挂科的功课,无地自容。
⑱他在工地呆了两天,才知道,那天父亲在火车上把仅有的钱都留给了他,现在的生活费是拿工钱代扣的。天气那么热,每天强体力的劳动,简单、粗糙的饭菜就是父亲全部的生活内容,他苦劝父亲回家,他留下来做工。父亲有些生气:“俺是干庄稼活的,这点累算啥,这哪是你读书人呆的地方,你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比啥都强。”
⑲这些年,他变得浮躁无比,忘记了自己的来处。如今,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
⑳那个暑假是他最难忘的一个假期,他感觉突然长大、成熟了许多。从此。他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路,和从前顽劣的他判若两人。
㉑多年后,当他和父亲聊天,还常常会提到那年夏天。只是,他没有告诉父亲,如果没有那次火车上的相遇,他不知还要挥霍多久的时光。
(1)请简要概括在“火车上的相遇”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4分)
①
②
(2)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6分)
①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⑩段中划直线的句子。
他嗫嚅着说出行程。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⑭段划波浪线的句子。
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3)通读全文,理解“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一句的含义。(3分)
(4)结合选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100字左右)(4分)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文明需要从小养成
李思辉
①上海玻璃博物馆内,一件精美的玻璃翅膀展品被两个孩子用力摇晃折断。而一旁的家长不仅没制止还在拍照,此事引起热议。从中看到少儿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②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或多或少都有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目的。放纵孩子闹腾,破坏博物馆静谧、幽雅的氛围,甚至任凭孩子损坏展品而不加劝阻,一些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别人应该谅解。这种纵容岂不是与教育孩子的初衰背道而驰吗?
③殊不知文明需要从小养成。
④孩子不懂事,家长却应明理。一个孩子,假如平时在家里都不乱扔垃圾,怎么可能在地铁、商场。街道、公园、.游乐场及社区乱扔垃圾:一个孩子如果平时在公共场合。从不大声喧哗、乱摸乱碰,又怎么可能在博物馆里损坏展品、高声嬉闹?而这些行为与家长的宽纵不无关系。
⑤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保持文明素养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教养。一旦孩子的行为有损文明,对他人造成影响,家长就须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本身就是一个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过程。孩子就像树,要成长成栋梁,必须及时剪枝。作为监护人,家长需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及时对孩子进行文明乔成教百,使之成为讲文明、有修养的人,这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⑥每个个体的素质都关乎国家形象。过去,一些人出门不讲文明,随意插队,大声喧哗、多吃多占等,严重损害了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让人慨叹“国民素质低”。如果说,成年人中有些人素质不高,养成的旧习难改,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可现今物质条件好了,还出现博物馆里的景象,这不只是博物馆里的文明问题,而更是关乎国民素养问题,应该从少儿公德教育缺失入手,找出今后的解决之道。
⑦“子不教父之过。”孩子折断博物馆展品,舆论的板子打在家长身上,反映了人们对当下家庭教育的担忧。教养,无不是从小开始,而且主要在家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有责任以身作则,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为孩子树立文明榜样,培养孩子的文明素养、道义担当、爱心,善心和良心。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自己“淘气”“不乖”的时候,就应及时蹲下来,告诉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一味骄纵,不加约束,“熊孩子”就可能变成坏孩子,“淘气”就可能变成“没教养”。
⑧孩子的教养需要家庭教育,文明更需要从小养成。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12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选义第①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3)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面的事实论据放在第⑦段是否恰当,理由是什么?(2分)
某幼儿因,一次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在同一桌吃饭,菜一上来,小孩就站在板凳上拿勺子去够。家长生怕孩子够不着,招呼都不打,就把菜移到孩子面前。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现代工匠精神
刘艳琼
①近来,工匠精神盛行于西方而鲜于中国的观点,广泛见诸媒体。有一组数据:全球寿命超过两百年以上的公司中,德国837家,荷兰有22家,中国仅16家。中国制造要在2025年成为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这里有必要厘清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
②工匠精神并非手工至尊,更要人技共进。言及工匠,我们会想到庖丁解牛、佝偻承蜩等典故,但这只是传统的“手工匠”精神,现代化工匠精神需要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小至瑞士手表,大至波音飞机,都是传统手工和现代机械技术相得益彰的结晶。在波音生产线上,大量工作主要由人工完成,因为机械流水线保证不了零件高精装配。然而,这只是手工技术和现代科技的初级整合。实现手工和现代科技有机融合,需要更高层次的科技突破。例如,苹果公司iMac支撑架、iPod后盖的高精需求,全世界仅有日本小林研业的纯手工打磨能满足,但产量有限。苹果公司视频全记录手工打磨全过程,精密分析手工操作精髓,将结果用于改进机械加工技术,成功实现了机械化量产,既创新了现代制造,更诠释了现代工匠精神。
③在纪录片《大国工匠》里,高铁列车部件打麽工宁允展,能将手工打磨精度控制在0.05mm以内。他有灵性。有悟性,是带着思想打磨的现代工匠,而不是简单的“唯手熟尔”。我们要赞赏这种工匠精神,我们也期待这种精神能与技术结合,像苹果公司那样革新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
④真正的工匠精神渴求富创意。有创见、敢创新的匠人,如果他们只管鞠躬尽瘁、任劳任怨地在既有技术路线上精益求精,没有批判,创新,那远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匠精神。
⑤“匠”在字形上可以理解为:在有限空间内斤斤计较。工匠精神需要斤斤计较,不仅计较品质、手工技艺的炉火纯青,更要计较手工与科技的相互增益,计较富创意、有创见、敢创新思想的诞生。而倘若我们仍是宣传打磨工甘心住小破房、骑电动车,则极易误导人们,认为鼓励工匠精神是鼓励人人安心做忙碌的陀螺,这也显然不利于工匠精神文化的发扬光大。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19日,有删改)
(1)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语“主要”为什么不能删去?(2分)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本文说明对象是现代工匠精神。
B.真正的现代工匠精神需要手工技艺、现代科技,以及有创意、有创见、敢创新的思想有机融合。
C.本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D.鼓励工匠精神是鼓励人人安心做忙碌的陀螺,这显然有利于工匠精神文化的发扬光大。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人鸟相亲
黄阔登
①几年前,我搬至营区一隅的小楼。楼前是一片钭山坡,上面生着枝干遒劲的老槐。这片槐林是乌儿的天堂,麻雀、野鸽、喜鹊、簧鹂、斑鸠等,还有些叫不上名的鸟儿。
②晨哦初露时,鸟鸣声便从槐林传出,如含着露珠的轻音乐,柔润地漾进我的卧室。
③鸟儿天生就是音乐家。瞧那活泼俏丽的黄鹂,宛若树冠中跃动的鲜亮花朵,其声轻快悦耳,仿佛小溪的叮咚声;体羽顺泽的斑鸠,伶俐的模样招人爱,一连串重复的咕咕声虽不高亢,却好在干净,节奏感十足;气字轩昂、容貌高雅的喜鹊,常伫立在最高的枝头,喳喳的鸣叫略带金属质感,又不失婉转,闻之让人心悦。
④白天写作,思路“打结”时,我就停下手,倾听一会儿鸟鸣,脑中的灵感随即就能在键盘上嗒嗒成行。
⑤为了感激这些精灵每天都带着美好的啼唱如约而至,一天,我在阳台上的竹篾盘里搬上米粒和干虾米,再放上两个盛满水的浅口杯,希望以此款待它们。
⑥第一日,没有鸟儿来,第二日依然没有,直到第三日下午,才有一只麻雀前来“侦察”。
⑦只见它从树上飞到阳台上,跳跳转转,明亮的小黑眼珠频率极快地扫描着四周的一切,十分警觉。刚啄了一粒米,它便“嗖”地飞走了。原来窗台上的一本书被风翻开,动静惊了它。
⑧几天后的一个上午,一下子来了好几只麻雀。水足饭饱后,它们倒不急着走,而是在阳台上跳跃相嬉,好似在评论这顿荤素搭配的“大餐”。
⑨日子悠走,光临阳台的不再只是麻雀,其他鸟儿也多了起来。它们慢慢熟悉了我的存在,明晓我并无恶意,因此即使看到我,也不再惊恐。
⑩人亲鸟,鸟亦亲人;人有情,乌亦有情。也许是它们渐渐明白了我的心意,只要我在
阳台上放好食物,它们就会呼朋引伴落到阳台上“聚会”,有时还会到玻璃窗前扑棱一下翅膀或轻啼一嗓,仿佛在与我打招呼。
⑪望着窗外那些跳来跳去、欢畅啄食的鸟儿,自己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欣慰:我有好多鸟朋友了。我发觉,自从与鸟儿交上朋友,槐树上面朝小楼啼鸣的鸟儿越来越多。有时,它们瞧见我,啼呜中甚至会有点儿欢欣的变调﹣﹣不知是我的心理作用,还是果真如此?
⑫心存一份坦诚和善意,人鸟之间何尝不可以传情达爱呢?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13日。有删改)
(1)选文第⑤﹣⑪段写出了人鸟相亲的过程,请结合选文补写方框中的内容。
我给鸟放食物﹣﹣① ﹣﹣几只麻雀来“大餐”﹣﹣② ﹣﹣我有好多鸟朋友
(2)选文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中划线句子。
瞧那活泼俏丽的黄鸸,宛若树冠中跃动的鲜亮花朵,其声轻快悦耳,仿佛小溪的叮咚声。
(4)选文结尾段落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