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3-2014年湖南省长沙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中国历史,自秦汉以至民国成立,其间每当更迭朝代的时候,便有所谓“群雄并起”,这种“群雄”,就是封建的割据之代表人物,他们都是些狡黠者,利用朝代更迭人民骚动的时机,来攫取统治阶级的地位,以保持地主阶级宰割天下的局势。所以朝代只管更迭,却依旧不曾脱离封建社会,而走入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但是,为什么不能脱离封建社会呢?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中国的产业没有发达。产业没有发达,所以即令有势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其力量也不足以摇动封建社会的秩序,却不能代替土地资本,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走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一部二十四史的政权推移,翻来覆去,都不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圈子外面,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杨东莼:《中国文化史大纲》
材料二 大量贵金属经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被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16世纪的政治经济学专家们针对这个时期提出了一套“国富”理论。他们认为这个理论没有任何瑕疵,并且可以给他们本国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他们认为,只有黄金和白银才是最实际的财富……重商主义将财富的价值无限扩大,而对于普通人来讲,成为“有钱人”则成为其毕生的追求。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像外科手术技术和时尚潮流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就我所知,到了19世纪,重商主义被摒弃,迎来了开放与竞争并重的自由经济体系。
——(美)房龙:《人类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当时中西商业政策的不同并分析这一不同背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界限的确定。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
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选《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