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一向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德意志帝国是在以武力建立的新的国际结构中最强大和最显赫的国家,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结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从来没有像20世纪初期那样保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如今,在全体青年人中实行一年、二年甚至三年的义务兵役制已经习以为常。1914年,欧洲大陆上每一个强势国家不仅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在公民中间拥有数百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军。几乎没有什么人渴望战争。除了少数几个爱采用耸人听闻手法的作家以外,所有的人都希望欧洲和平。然而,每个人都认识到,战争总有一天会到来。 在1914年以前的那几年里,战争迟早要爆发的想法,可能使得一些国家里的某些政治家更决心去发动战争。不管怎样,民众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国际同盟的连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望(这对英国早先形成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在法国则引起民族主义忧虑)以及巴尔干半岛上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
——《国际上的无政府状态》
(1)根据材料,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众在战争爆发中的作用”的看法。(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化(又名近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观念,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的系统工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确实也始终伴着多方面的努力。从鸦片战争以来到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的演变历程看,效法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观念三个依次递进的变革程式。这一程式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
(1)“器物”变革主要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哪些内容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各有何影响?
(2)“制度”变革是指哪些重大事件?它们在建立国家政治制度方面的主张有何不同?
(3)“观念”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请简述它的主要内容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 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一一《古代行政区划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 (4分)从中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4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管辖的(2分)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 (4分)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材料一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以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钱穆《孔子传》
材料二孙中山手书

材料三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结合史实说明孔子是中国远古“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
(2)结合材料指出,在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简述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历史作用。
(3)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新中国的缔造者。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哪一理论的提出?简述其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华民族主流思想的发展的显著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英国)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者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之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出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以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国)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年)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概括说明上述两则材料的思想倾向。依据史实说明材料二在其所处时代的作用。
(2)根据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上帝”的实质意义。
(3)材料二的思想后来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所发展,简述其主张内容?这一主张对近代西方哪一国家影响最大?
(4)17~18世纪法国社会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启蒙思想家有关政治制度构想的先进学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授田之制,丁及男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笃疾废疾者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户主)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
——《旧唐书》
材料二: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绣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 ……凡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
材料三:(杨)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
——《新唐书》
回答:
(1)三则材料各记述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
(2)材料一所记述的制度有何作用?
(3)材料二中的“若不役,则收其庸”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4)由材料二制度转变为材料三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5)材料三中“以贫富为差”是什么意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