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
A.井田制的瓦解 | B.儒家成为主流思想 |
C.百家争鸣的出现 | 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
“那一次的海军战争是我民族在这次全面抗战以前最要紧的一个战争。如胜了,高丽可保,东北不致发生问题,而在远东中国要居上日本居下了。所以(这次)┅┅ 海军之战是个划时代的战争,值得我们研究。”(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此材料描述了近代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这次“海军战争”指的是1894年发生的甲午战争 |
B.“战争”发生在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的途中 |
C.海战中双方互有损失,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
D.此“海军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舰队全军覆灭 |
有人写了一幅悼念清朝晚期某重要官员的挽联:“幕府封疆,书生侯伯,孝廉宰辅,疏逖枢机,系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魂魄常依帝左右;湖湘巾扇,闽浙楼船,沙漠轮蹄,中原羽檄,壮圣主威灵于九万里,声光远烁海东西。”该官员是
A.林则徐 | B.李鸿章 | C.曾国藩 | D.左宗棠 |
关于三元里抗英歼敌数目,在中方文献中有“十余人”,“百余人”,“二百余人”,“七百四十八人”等诸多说法,其中以“二百余人”一说最为流行。综合英军的资料来看,英军损失人员约在5人左右。对这些差异颇大的统计数字,下列怀疑合理的是:
①三元里抗英事件的历史意义应重新估量
②双方数据都带有主观因素,最好找到第三方数据进行印证
③三元里抗英的规模可能不大
④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也就无所谓真伪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甲午战争以后
①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②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④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