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
|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
| 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
《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 B.中正有序 | C.敬天法祖 | D.君权神授 |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
|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
|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
|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
|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
春秋战国是个大变革的时代,其中政治体制的“变”体现在
①从禅让到世袭 ②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③从井田制到私有制 ④从宗法制到官僚制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其分际又非甚远于民,而不下侪于民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上述材料中体现的观点及其在中国最早的倡导者应该是
| A.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 B.主权在民,资产阶级维新派 |
| C.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 D.民主科学,资产阶级激进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