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齐国宰相管仲就提出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主张:“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葆:保姆),受二人之食。”
(1)据材料一,概括管仲鼓励生育的措施,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明清西安市人口统计表:
朝代 |
年份 |
州郡 |
辖县数 |
总户数 |
总人口 |
明 |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
西安府 |
31 |
181902 |
1579116 |
清 |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
西安府 |
16 |
649679 |
2423368 |
——渠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材料三 英国19世纪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单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镇人口迅速增加产生的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摘自《论语》
材料二: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谓之刑,庆赏谓之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摘自《韩非子》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减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
材料四:思想家伏尔泰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抨击基督教的专制。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伏尔泰还看到,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自《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二、三各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有什么联系?你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3)材料四中伏尔泰推崇中国儒学的原因是什么?(4分)
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科技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话题,人们十分关注历史上科技发展及其作用和影响等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重大科技成就简表
材料二在18世纪,中国似乎又一次处于开拓技术和经济新变革的关头……但中国的这一系列成就,同医学和药物学及其应用一样,主要是累积的经验发现,而不是系统的或持久的科学探索的结果。……(上等文人)学者们视一切体力劳动为低级,甚至蔑视实验工作。然而,正是理论、构思、实验和实践的结合,产生了现代西方科学和技术成就。但这一切都未能在止步于已经高度发展水平上的中国发生。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三“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年)
⑴据材料一、二,指出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指出中西方科技发展上的差异。
⑵雨果29岁时英国科学家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现是什么?列举这项重大发现“生气勃勃地发展为奇妙有用的东西”两例(名称和发明者)。
⑶当时中国成了“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的经济根源是什么?中西方科技上的差异最终在19世纪中后期中西方文明碰撞中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健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⑴材料一中导致普罗塔戈拉对神持怀疑态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⑵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
⑶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 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对当时思想界震动很大,被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喷发”。这一著作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五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
——毛泽东(1945.4)
⑴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三的思想主张。
⑵根据材料二,为什么《孔子改制考》被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喷发”?
⑶向西方学习,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思想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⑷结合上述五则材料,简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语言要精练,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不遂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⑴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⑵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⑶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⑷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⑸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