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医疗与卫生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社会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工商业城市人口骤增……英国依然遵循着自中世纪以来的自治及自由放任的传统,这种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地方管理使公共卫生更加恶化……医疗卫生改革者查得威克提出应设立一个中央政府部门承担公共卫生的基本责任等建议……1838年霍乱病再度流行,这终于使政府开始意识到卫生问题的严重性。至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建立了中央卫生理事会。此后中央政府干预公共卫生的思想被保留了下来,这也为英国向福利国家的迈进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张丽丽《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研究》
材料二 原夫西医之敢于操刀以剿人者,由于病人死后无论亲疏贵贱,皆许医者剐剔以搜寻所病而考其详……必其不惜死者以为救生之术而后可;若使人皆孝子慈孙,必不忍弃其祖父未寒之尸而听人之剐剔。此中华所不能行,而西医遂独擅其长也。
——摘自清朝大臣志刚《西医开刀》(1869年)
西人于医学最严,必先于其国中考证无讹,然后出试其技,惧以疏庸杀人也……西人治病不讲求切脉,专用补、泻二法,盖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若其治西人验而华人或不验者,究因脏腑厚薄之不同耳。
——摘编自王韬《瀛蠕杂志》(1875年)
(西方国家)大城内,能开深沟,街道光,房屋不密,则清气多而污浊少……各西国瘟疫,较之昔时更少。凡开沟与冲沟为城中紧要之事……清积秽以肃观瞻,免发毒染,一也;禁病猪坏牛,认真严罚,以免生病,二也……设医局以重民命,四也;挑清粪溺,祛除病毒,以免传染,五也……即痘疮之患,传染甚危,若不创设痘局以调理,此症不知伊于胡底……各种致病之由,相沿已久,非一时骤能改革。况禁阻之权,非一家可能操,所谓有善法,尤贵有善人。
——摘编自郑观应《中外卫生要旨》(189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英国医疗卫生改革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思想界对西方医疗与卫生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二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皇国王来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嘎尔尼)前来祝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革有济者。”——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外交关系方面的影响。
(2)材料三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但却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5分)
(4)概括材料二、三、四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家提供的各种)制度对相对价格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动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化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

——摘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主要以行政管理经济。这种模式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成就,但其弊病和问题越来越暴露出来。
——引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必修II)
材料三:(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需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年》
材料四: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邓小平(1979年11月)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对经济结构的演进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造成这一效应的有哪些主要制度和政策?
(2)为了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病,苏联、中国两国先后进行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在思想方面有哪两次突破?
(3)材料三中的“不应消灭”指什么?“改进和补充”指什么?,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的经济理论”给30年代的美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4)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和中国在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相同?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怎样认识国家制度和政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
——摘自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二自北京大学学生发动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提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叶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致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摘自孙中山1920年1月29日《关于五四运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伪说”和“罢学风潮”各指什么?
(2)材料一中的“近因”、“远因”各指什么?
(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
(4)材料二中,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全国的原因分析是否完全正确?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宁可亡我,不可变法。……”
材料二“……无百年不变之法。”“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材料三“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先于改科举。”“……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是否出自同一政治派别?应当属何派别?你的依据是什么?
(2)为什么材料二认为“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其依据是什么?
(3)材料三的中心主张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说:“……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材料二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也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指出其生活时代的特点。
(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
(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