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 ( )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卷
材料三: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
(3)材料三中“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
(4)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4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至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于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的程度,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的形式有什么不同。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一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
——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 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暑,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
——德·怀特《现代美国(1896—1946)》
1933—1939年PWA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
材料三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就认为,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目标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苏联在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斯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识到,同样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依赖的理性的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推动了社会利益的实现。……这样,在市场机制作用之下,一个自主的社会得以和谐的运转。在这样一个通过市场而得以组织和协调的社会里,个人不再是孤立的原子式的存在,分工和交易将分散的个体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抛开专制主义的规划,自主的社会也能建立其和谐的秩序。……斯密的市场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换场所,也不仅仅是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模式,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经济协调机制。甚至,市场成了某种“隐蔽的上帝”。
——(美国)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材料二六十年来(注:从1917年算起)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也是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计划又时常脱节,计划机构忙于日常调度。因为市场调节受到限制,而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作出计划数字,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
——陈云《计划与市场问题》(1979年3月8日)
(1)材料一中斯密与材料二中陈云关于市场问题的主张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提出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对英国、中国产生的影响。
调整结构是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下面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1836-1838年(平均每年) |
1894年 |
|||
数量(万担) |
比例(%) |
数量(万担) |
比例(%) |
|
内销 |
165.29 |
76.78 |
171.48 |
44.32 |
外销 |
50 |
23.22 |
215.44 |
55.68 |
产量 |
215.29 |
100 |
386.92 |
100 |
材料三我们所说的工业化,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是: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不仅能够制造一般的机器,还要能够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象国防方面的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等。
——摘自周恩来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56年11月)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说明黄宗羲与商鞅思想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来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