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在邀请宋庆龄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电报中说:“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这里的“遗志”实现主要指
A.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 | B.代议制民主的真正实现 |
C.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 D.民主主义革命目标的基本完成 |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 | B.“中朝”制度 |
C.皇帝制度 | D.察举制度 |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