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一外国记者提问李鹏总理:本届政治局中有许多都是留苏学生,这种构成会不会对中国外交的倾向性产生影响。总理回答:照记者的逻辑,我们现在大量青年人在美国学习,将来的领导层是不是就要形成一个“亲美派”。这一回答说明了
A.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无敌国外交 |
C.美苏两国均不是中国的盟友国 | D.两极格局下没有中间道路选择 |
19世纪中叶,隐私成为英国中产阶级的重要家居观念。随着住房空间的增大,家庭中的个人独立领域与不同功能的空间开始出现,并强调“仆人必须与主人分开”。这说明当时英国()
A.资产阶级强调等级观念 |
B.民生住房得到有效保障 |
C.经济发展影响生活观念 |
D.阶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
戴高乐曾指出:“1875~1940年我们更换过102届政府,而英国仅更换过20届政府,美国只换过14届。”导致这一差异的历史原因是法国()
A.民众民主意识浓厚 | B.多次卷入对外战争 |
C.国民经济发展滞后 | D.近代社会矛盾复杂 |
罗马帝国初期,掌握“公开解答权”的民间法士可以按照以往定法的精神对法律作出解释,使之成为新的法律。此举在客观上()
A.有利于维护贵族法律特权 |
B.彰显罗马法律的平等精神 |
C.有助于司法独立初步形成 |
D.导致了司法解释的随意性 |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重又返回家乡务农。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
A.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 |
B.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 |
C.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 |
D.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 |
多年来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国内史学界及官方对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的研究认定存在一定争议。而日本不同派系对此则存在较大差异,并有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有“虚构、夸张”之嫌。这反映了()
A.证据充足最终能够还原历史全貌 |
B.日本研究结论全然罔顾史实真相 |
C.遇难人数不明阻碍屠杀事实认定 |
D.立场先行影响学术研究的客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