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50年9月15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仁川登陆,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云山之战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作为模范战例,被日本陆军自卫队干部学校收入《作战理论入门》一书。书中说:“对中国军队来说,云山战役是与美军的初次交战,尽管对美军的战术特点和作战能力并不十分了解,还是取得了圓满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忠实地执行了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对孤立分散的美军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进行包围,并积极勇敢地实施了夜间白刃战。”
材料二 在海湾战争当中,美军利用空中战机和“战斧”巡航导弹的远距离超视距打击,以及大量进行电子战的行为,即使是双方陆军坦克部队的交火,美军也最大限度发挥己方M1A1主战坦克的火炮射程优势,始终在伊军T-72的火炮射程之外开火射击,使得伊军坦克部队只能被动挨打。……美军又以作战飞机和武装直升机打击伊军地面部队,以巡航导弹打击伊军军队集结地区,以海军航空兵打击伊军反舰导弹阵地,以特种部队和电子战对付伊军常规军事力量等等。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朝鲜战争和海湾战争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在朝鲜战争和海湾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中国古代“明法度,定律令,皆自始皇起”;近代以来,“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秦朝统一全国后,法律的制定主要取决于谁的意志?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2)古罗马开始了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古罗马法制的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
(3)近代英美制定了哪些宪法或宪法性质的文件?这些文件体现了哪一阶级的利益?
(4)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阅读以下材料:(15)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出简要评价。(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6分)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二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王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儉,表示变法决心。上请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掳除,众嚷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反映的情形是否真实?请简要说明理由。
(2)材料二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一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
政治的民主化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类文明每迈进一步,都不可避免地付出沉重的代价,从专制集权到民主共和制,使近代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然而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欧洲人进行了思想理论的探索,但美洲却首先成为政治实践的土壤。
——马奇《民主共和——曲折的进步之路》
材料二随着护国政体的确立,共和国已名存实亡。共和制试验失败的原因在于……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再者,从17世纪的时代条件看,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在政治上、思想上都极不成熟,共和制成功的条件并不具备……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中国在30年改革开放以后,将向何处去?……我们看到一个大国崛起的因素包括:专制强权、战争掠夺、奴役殖民、经济贸易、科技发明和法治民主制度等,这些都可以使一个国家崛起。各国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崛起方式。但是,经济崛起后的大国并不是都能站住脚。……只有民主制度才能支撑一个社会经济持续而稳定地发展下去,只有民主才能使强盛的国家不再趴下,这一点是历史的启示和教训。
——蔡定剑《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进行了思想理论的探索”包含哪些重要的理论主张?谈谈对“美洲却首先成为政治实践的土壤”这句话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君主立宪制在当时英国确立的必然性。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如何回答“中国在30年改革开放以后,将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