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这就决定了义利观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比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更多地强调精神,以便于战胜在物质上强于我们的敌人;在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以便于在国破家亡中救亡图存;等等。
——2005年第2期《郑州大学学报》
材料二 “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义利观。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以上两种不同义利观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不同的发展线索。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互相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戊戌新党之思想为反对民族,轻视民权之思想。……彼等思想中之“开明专制”不啻欲为异族君主立万世之基业。故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辄者,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欲籍保皇以救国。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四: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
——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年2月)
材料五:这些新知识分子都是转型时期的产物——他们都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然而同时也深谙西方文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科学和民主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充当了中国文学和知识分子人格转换的发酵剂。他们有关对“国粹”进行批判性重估与引介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呼吁,燃起了一场思想革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阶级和经济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戊戌维新的进步主张。材料三认为戊戌思想存在局限,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孙中山是如何从理论上解决这些局限的?
(4)据材料四,概括陈独秀对“民主”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看法在当时出现的思想因素。
(5)综合材料三、四、五,评价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实践。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年英、法、俄、美、德诸大国角立争雄,创为万国公法,以信义相先,尤重邦交之谊。致情尽礼,质有其文,视春秋战国殆远胜之。其构兵中国,犹辗转据理争辩,持重而后发。此岂中国高谈阔论,虚骄以自张大时哉?轻重缓急,无足深论。而西洋立国,自有本末,诚得其道,则相辅以致富强,由此而保国千年可也。不得其道,其祸亦反是。
——据郭嵩焘《使西纪程》(1877年)
材料二
总署钞寄《使西纪程》后,李鸿章得以先睹为快,并大加称赞道:“总署钞寄行海日记一本,循览再四,议论事实,多未经人道及者,如置身红海、欧洲间,一拓眼界也”。但很可惜,能如李鸿章一样欣赏的人少之又少。《使西纪程》出版后,激起了轩然大波,指责谩骂之声遍及京城内外。尤其是在京师,朝野舆论哗然,义愤填膺,甚至到了无不切齿、口诛笔伐的地步。
——杨锡贵《郭嵩焘<使西纪程>毁版述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郭嵩焘对欧美诸国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使西纪程》在国内引起不同反响的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存在着政治制度的差别,参战目的的不同,所以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的矛盾和分歧也愈来愈大。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反法西斯同盟内美、苏这两个政治制度绝然不同的大国要依据各自在战争中实力的新变化,安排好有利自己的战后世界新秩序。
为此,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在雅尔塔等一系列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是:打败法西斯并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绘制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重新划定德意日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土的归属与边界;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对殖民地和国联委任统治地实现托管计划,提倡和平、民主、独立原则。
有学者认为,冷战结束,以美苏两极对立为基本特征的雅尔塔体系在欧洲也就终结了,但在东亚,情况则要复杂些。雅尔塔体制的消解似乎开始得更早,而且到现在还没有结束。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1500-2007》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体系的深远影响。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历史上看,一场革命中,推翻旧政权的过程越是艰难,需要的时间越长,对革命后新政权的建设往往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会形成一支可以作为新政权基础的强大军队,也会造就一个较为成熟的领袖集团。在辛亥革命中,孙中山具有相当的威望,但作用主要是象征性的,并没有参与多少实际的策划、组织和指挥工作。孙中山的大部分革命活动是在海外进行的,包括宣传革命和筹措革命经费。为克服新政权的权力与权威危机上所表现的无能为力状态,孙中山不得不将最高权力交给袁世凯。
——摘编自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孙中山为推进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