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历史上看,一场革命中,推翻旧政权的过程越是艰难,需要的时间越长,对革命后新政权的建设往往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会形成一支可以作为新政权基础的强大军队,也会造就一个较为成熟的领袖集团。在辛亥革命中,孙中山具有相当的威望,但作用主要是象征性的,并没有参与多少实际的策划、组织和指挥工作。孙中山的大部分革命活动是在海外进行的,包括宣传革命和筹措革命经费。为克服新政权的权力与权威危机上所表现的无能为力状态,孙中山不得不将最高权力交给袁世凯。
——摘编自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孙中山为推进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
材料二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辨。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粱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材料三夫利用厚生,崇实际而薄虚玄,本吾国初民之俗;而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汉两代而来……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背道而驰。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物之不切于实用者,虽金玉圭璋,不如布粟粪土!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诳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四湖南一位知识分子看到《时务报》后说:“昨日俞恪士送到报百份,阅之令人狂喜。……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连湖广总督张之洞都写信给年仅24岁的梁启超:“甚盼卓老(对梁启超的敬称)中秋前后来鄂一游,有要事要奉商,并捐助银元五百元。”1898年瓜分狂湖日甚,保国会也在全国各地展开活动,遍及北京、上海及各省会城市,“一举而十八行省人心皆兴起矣”,北京保国会举行了多次集会,每次到会人数都有几千人,而且以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为主,他们对社会舆论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有什么人生追求?(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此等论调”指的是什么?(2分)阐述“此等论调”与“民权共和之说”的关系。(2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改弦而更张”主要指的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指出陈独秀主张“改弦而更张”的原因。(2分)
(4)材料四表明当时中国出现了哪些社会现象?(2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明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或士大夫)的优秀品质?(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国歌歌词: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民初国歌歌词: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注释】①金瓯:指疆土完固。②天帱(dào):指其恩德。③民物:泛指人民、万物。凫(fú)藻:指嬉乐的境界。④熙皞(hào):怡然自得。⑤五色旗:中华民国的国旗由红、黄、蓝、白、黑五色组成,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两首歌词的意境差异。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万民法,已势在必行。
——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材料二 1787宪法是新大陆第一份具备高度法律意义的文件,与之相当的就是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和1787宪法都包含了私法和公法两大门类。但是,在罗马,这两大门类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区分,甚至也不存在形式上的划分,而1787宪法则以公法和私法之间严格的内容和逻辑划分为特征和性格。使人吃惊的是,最终的局势和未来的发展表明,在罗马,私法元素具备了压倒性的地位;而在美国,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公法元素或者说宪法元素获得了这个地位。
——林国荣《托克维尔眼中的美国1787宪法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材料三 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胜利后,为了使新成立的北德意志联邦“有章可循”,惯于专断的普鲁士首相竟然像签发公文一样,将他拟定的宪法草案送给北德意志联邦议会强行通过。故而有人称这部宪法是俾斯麦的个人“著作”。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就是在这样一部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
——摘编自刑来顺《略论德意志帝国政治架构的发展趋势》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势在必行”?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部法律对世界民主法制建设的相同贡献。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德国1871年宪法出台形式和内容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权,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重,自隋以来,基本不设(隋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权。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材料二赵匡胤采取“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三大纲领,巧妙地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在朝廷手中,一举铲平了藩镇割据以来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1)结合材料一,概括自隋以来基本不设尚书令的原因。唐太宗的具体做法是什么?有何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赵匡胤对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3)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制度建设与国家稳定发展之间的关系。

(26分)对人自身的关注是人类共同的话题,东西方文化传统都充满人文关怀。但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东西方在人文主义发展中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东方侧重人的社会性,西方则更重视人的个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反对以俑殉葬,因为俑像人形,他愤愤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的马棚失火,他先问是否有人受伤,不问马。这些思想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爱。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早期儒家思想中体现材料一观点的内容。(4分)
材料二:儒学不是宗教,而是一种行为准则。圣人教导我们“成仁”“成圣”,但没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佛家就告诉你为什么要“修行”“成佛”,因为这世界太苦了,谁也不能摆脱生老病死;道家也告诉你为什么要“得道”“成仙”,因为“道”是万物本源。所以,魏晋以后儒家与“佛”“道”一对阵稀里糊涂就败下阵来了……于是宋代儒家学者就把儒学上升到思辨层次,并提出来“存天理、灭人欲”……教材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评价更多的是否定,但它太适用今天中国的社会状态了。
——袁腾飞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儒学家是如何把儒学上升到思辨层次的?(4分)你认为袁腾飞老师说“存天理、灭人欲”太适用今天中国的社会状态了的理由是什么?(2分)
材料三 :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3)依据材料三,解读“个人主义”的内涵并概括指出“解决个人主义合法性”问题的重要意义。(6分)
材料四 :16—17世纪的中国,虽然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但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早已经吹响了“解放人自身”的号角……但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7—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4)依据材料比较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明清启蒙思想缺陷的原因。(10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