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港口和大海
[芬兰]托伊沃•佩卡宁
港口总是港口,它吞噬了许多人的性命,每年,每周,几乎每天那里都发生悲剧,我们有时从报上看到港口的新闻,惨绝人寰的受伤事故、自杀和死亡,但这一切并非最糟糕的。那最可怕的是看不见的,尤其那些被港口活活吞没,终身被禁锢在樊笼里的则更可怕。但这也许不能归咎于人,因为他们之中好人毕竟多于坏人。
港口只是港口,肮脏,阴暗,不可思议……然而港口也有吸引人的有趣东西。那儿有从南美来的游艇,有在希腊船上跳舞的孟加拉黑小子,有满嘴镶金牙的中国厨师,他们给人带来了冒险精神和异国风情,给陆地带来了浩瀚的海洋气息和友好的问候。缆索在风中呼叫,蒸气噗噗喷出白气,卷扬机和吊车发出轰隆隆的吼鸣,火车和卡车穿梭来往不息。这就是港口,它给人带来面包,也夺走许多人的人性。
五月初的一天,海伦•卢斯号驶进了港口。从船舷走下一个名叫里斯托•朗达拉的人,他准备同轮船和海洋永远告别了。他出生在这个城市,但已没有活着的亲人。他离开这儿已八年了。正如人们常说的,海洋曾经“燃烧”过他,然而尚未把他“烧透”。他见过海上能见到的一切,经历了海上能经历的一切,但在他的心灵深处还有一点纯洁的地方——还留有一个美好的记忆。当大海猛地松开大手,一个徙居异域的人心里自然会勾起许多奇异的联想,陷入回忆的漩涡.他感到一切犹如发生在昨天,漫长的八年和大海恍如黎明前的一场噩梦,一去不复返了。只有家乡留的那个记忆是真实的。不过生活是不允许人们忘却的,何况八年的海洋生活将惩罚,报复……
现在,里斯托•朗达拉踏上了故乡城市的码头,心想今天自己终于回来了,可以见到埃伦啦!
他很高兴,往事又从记忆中涌现出来。埃伦只是个一般姑娘,他们之间没有山盟海誓,彼此都没承担什么义务。但里斯托感到,仿佛有个人在等待他。
八年前的一天早晨,一艘挪威轮船把他带走了……三小时以前,他拉着一位姑娘的手,这个姑娘就是埃伦。“有一天你会回来吗?”姑娘问道。“我就跑这一次,”小伙子回答说……就这样,他们谁也没有作出许诺,谁也没有承担什么义务。
他现在不知埃伦在哪里,也不知她现在怎样了。他印象中的姑娘还是八年前的,但一切恍惚就在昨天,今天还能继续下去。
里斯托遇上并认出老邻居罗登贝格老人,两人十分兴奋……
有两个女人,两个被港口吞噬了的女人,两个涂脂抹粉、红颜已衰的女人打他们前面走了过去。这种女人是社会为码头工人和水手寻欢作乐而制造的。里斯托没有注意,但老头注意到了:“方才走过去的就是埃伊诺拉家的那个埃伦。”
里斯托转过身去,一眼就看见了她,并认出了她。上帝!他看到的埃伦竟和他在各个港口遇见的女人一模一样。他蓦地感到自己还在大海上,他是属于大海的,埃伦只是个幻象。
里斯托心中惟一的希望破灭了,他感到自己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这里的亲人都死了,一个美好的记忆,他心灵中唯一纯洁的、曾经促使他来到这里的东西已经不复存在。他的行囊还在轮船上,现在已没有取下来的必要了。
“港口是个不可思议的地方,”老头继续说,“简直没有办法!姑娘的父亲过世后,她开始到这儿来找点活干,她说她在等你。活儿挺累,而你的船始终不见影子,而许多别的船来了,许多别的人来了,来了又走了……”
来了又走了。大海把里斯托又带走了,就像带走许多其他人一样,终有一天,大海将把他扔在某个港口-----充斥着污泥浊水的港口,不再理睬他。
(选自《经典外国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港口之所以肮脏,阴暗,不可思议,主要是因为这里每年每周几乎每天都发生受伤、自杀、死亡等悲剧,它吞噬了许多人的性命。
B.“大海把里斯托又带走了,就像带走许多其他人一样”,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含蓄道出了里斯托这一形象的普遍的社会意义。
C.倒数第二段借罗登贝格之口叙述了埃伦的命运,既承上交代了埃伦堕落的原因,突出主题内涵,同时推动情节发展,强化悲剧感。
D.小说对里斯托的塑造主要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完成,细腻地写出了他由充满希望到幻灭而被无情抛弃与吞噬的过程。

E.这篇小说文字简洁,寓意深刻,情节简单集中,结构自然紧凑,罗登贝格老人既是整个故事的见证人,又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2.里斯托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4.小说重点写里斯托的悲剧命运,却用了不少笔墨描写港口,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黑土地
韩静霆
①我是北方的黑土捏成的,土性浇铸在我的灵魂之中了。
②我生于黑土,长于黑土。童年,我用黑土捏出我的天使:人,马,牛,羊,鸡,狗。我和黑土造就的这些众生厮守,说话,说梦。我用黑土制成能吹奏抑抑扬扬、呜呜咽咽曲调的埙。我的埙就是我的唇舌,我生命的延长,我灵魂的独白。我是黑土的上帝,黑土也是我的上帝。26年前我孑然一身进关,闯荡京华。我住在前门箭楼下的小客栈里,柔和湿滑的京腔在议论我:这个北方的小牛犊子。哦,是的。牛犊子,北方,我。我走出北方黑色的漠野,什么也没带——不不,我带走了一样东西,永生永世不可抛弃也无法抛弃,就是我的土性。
③带着黑土地给我的足够的营养,我离开了故土。西北高原的风吹不倒我这北方的棒莽,海南天涯的烈日晒不干我黑褐色肌肤蕴藏的油性。有时候,我枕着塬,枕着海,闭上眼睛想到的却是北方黑土地柔软的怀抱;想到儿时睡过的桦树皮摇床。我为此心神摇荡,依稀看到黑土地上跋涉而去的祖先。哦,努尔哈赤的雕弓拉成满月,“玉驰嘶罢飞尘起,皂雕没处冷云平”;哦,挖参人如崖上的壁虎,没入密林,“雪中食草冰上宿”;哦,刚刚冷却的火山口杉木葱茏,岩洞里举起了伐木人的炊烟;哦,田畴把黑色的垄划到天尽头,那里,一人,一犁,一牛,共同较量着耐力和韧性。犁着,耕着,走着,没有一点声音。我的黑土地就是这样一部悠远的、孔武的、神秘的、充满着内聚力的不朽经典。当然,在黑土的深层,也埋藏着古战场鲜血锈蚀的剑,也抛落了亡国之民的遗骸,也有过拼搏、绞杀、屈辱和失败。即便是失败,我的先人也是屡败屡战,不屈不挠。
④北方的黑土地是何等博大啊,兼容着火山与冰岸,天池与地泉,针叶林与毛毛草,红高粱与翼柔花,野性与柔情,爱肠与仇恨,严峻与温馨,粗犷与粗疏,自强与自私,寥廓与孤寂。既有长久的四季轮回,又有短暂的无霜期,既有虎群的雄浑,又有狗皮帽子的寒碜,既有宽广又有偏狭,既有宁静又有躁动,坦诚而又神秘,富丽而又贫瘠。我的黑土地,我的黑土地,我对你的爱也是又宽阔又稿狭,又坦诚又神秘的。我读着你,想念你,梦过你。我也渴望走出“宇宙黑洞”,穿破固垒,渴望超越当我远离故乡去生存,拼搏和拓荒数年之后,终于明白有一种东西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黑土地所给予我的生命的原汁。
⑤是的,读懂黑土地这部博大恢宏、幽远深邃的自然、历史和人生的巨卷,需要时间的穿凿和精神的反刍。如今,我头上的野草荣而又枯,年已不惑,似乎才领略了一点她的教诲。她从我呱呱坠地的一刻起,就用日出日落、阳春严冬和风霜雨雪教导我。她要我生来就成熟,就懂得什么是沧桑,什么叫坚韧,什么叫忍耐,什么叫不屈。黑非洲谚语说,创世之初,上帝赐给每个人一杯土,人们从杯中吸吮生命的滋养。北方黑土地给我的滋养令我受用无穷,也就铸成了我终生的土性。
⑥不可改变,我北方的土性。因为,自我落生的时候,黑土地就给我打上了胎记。我的黑土铸成的肌肤和魂魄不可改变,因为,我不能选择也不愿意改变我的籍贯。我为此感到荣幸——当我走在异乡异域的时候,人们会顷刻间认识我和我的内涵:中国,北方,黑土地。
1. 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自己的“土性”,结合全文,请概括“土性”的含义。
2. 根据文意,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我是黑土的上帝,黑土也是我的上帝:
2)时间的穿凿和精神的反刍:
3. 文章第③段追溯黑土地深邃的历史,联系全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童年人笔,却又不同于一般作品所常见的对儿时的追忆与漫话,以洗练的笔触,生动的描写出童年时的情趣。
B.文章第③段写“挖参”“火山口杉木葱茏”“伐木”等,形象地写出了北方黑土地上物产的富饶。
C.文章第④段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黑土地外在和内在的深挚与魅力,同时流露出作者渴望摆脱黑土地的思想情感。
D.本文语言明快,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处处洋溢着血与火的澎湃,张扬着作者的骄傲与激情。

E.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写出黑土地的自然、历史和人生的真谛,表达了对北方黑土地的赞美和热爱之情。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在地球上的产生和发展是一部悠长而复杂的历史,从非生命世界的无机物,经过千变万化,才逐步演化出现今如此繁荣的生命世界。
那么,现在地球上是否还存在着从无机物直接转变成生命的过程呢?有人凭想像认为,既然在三十几亿年前的地球上能发生从非生命物质向原始生命的转化,那么,现在地球上还应继续自然地产生着生命,这种说法已被大多数人否定。因为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在地球上已不存在当时从无机物形成生命的自然条件。那时,地球上可以从无机物形成多种复杂的有机物,而这些有机物又都累积在适宜的场所——原始海洋里。由于当时的地球上还没有出现微生物,也没有游离的氧气,所以,形成的有机物不会被氧化或被微生物分解。又由于没有臭氧层的阻拦,强大的紫外线可以直接射到地面,促进化学反应,产生有机物,因而可以使有机物充分地累积起来,经过漫长的发展而演化为生命。
可是,现代的地球与当时情况截然不同,现代地球的大气已经不是还原性气体,大气中有着丰富的氧气,随时都在氧化分解着有机物,而且氧气受到紫外线的照射,有一部分变成了臭氧,它阻止了大部分的紫外线透射至地面,因此,现在地球上已没有当时使有机物积累起来的自然条件了。更主要的是,现在地球上广泛分布着大量的异样生命,如细菌等。在空气中、水域中、土壤中,都有大量的微生物在活动、在繁衍,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吞噬着自然界存在的有机物,因此有机物不可能再在地面上或海洋中积累起来,并继续发展成生命。
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了异议,如美国学者道勒等认为,目前地球上还存在着化学演化的独特环境,他们指出从红海裂谷中发现的盐水池就是此种独特环境。这种水下断裂谷,是大陆正在这些地方逐渐漂移开来的标记。他们认为这样的独特环境很可能对各种化学演化理论所提出的大多数条件都是具备的,这些裂谷是一些巨大的坑洞,其中含有甲烷,以及可能含有为生命进一步演化所需要的其他成分,在那里没有氧,也没有微生物,总之,全然是一个生命起源的理想环境。因此,道勒等人呼吁不能让这个独特的环境受到污染,希望对这个令人神往的环境进行探索,以期解开原始生命在地球上是否还在继续发生之谜。
1.“从无机物形成生命”必须有一定的自然条件,不属于这一自然条件的一项是
A.无机物能够形成多种复杂的有机物。
B.紫外线可以直接照射到地面,促进化学反应,产生有机物。
C.有机物不会被氧化或被微生物分解。
D.有累积有机物的适宜场所——原始海洋。
2.对“现在地球不存在从无机物直接转变成生命过程”的原因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气中有着丰富的氧气,随时都在氧化分解着有机物。
B. 现在无机物已能经过化学反应变成有机物。
C.有大量的微生物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自然界的有机物。
D.臭氧阻止了大部分的紫外线透射到地面,产生的有机物减少。
3.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多数人认为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从无机物直接转变成生命的过程,也有人持相反看法。
B.最原始的生命是在三十几亿年前从非生命物质转化而来的。
C.无机物形成生命必须有一定的自然环境,并且经过漫长的发展而逐步演化。
D.美国学者道勒等的发现解开了地球上原始生命是否还在继续发生之谜。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起源的理想环境是没有氧气和微生物,具有甲烷等其他成分以及海洋等。
B.微生物的分解、氧气的氧化和臭氧层阻挡紫外线的直接照射是导致无机物演化成生命停止的重要原因。
C.我们今天复杂的生命是由原来的无机物在由于大陆逐渐漂移开来而形成的水下断裂谷中进化来的。
D.有机物的大量积累,进而演化为生命,而今天由于大气成分的改变,有机物无法在地面或海洋积累,继续发展成生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日前,有关基因的两条新闻不期而遇地撞在一起。
②一则令人高兴,六国科学家联合公布,继去年成功绘制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之后,他们又绘制出了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对人类基因的面貌有了新的发现。
③另一则令人悲伤,美国北圣菲铁路公司被美国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告上法庭,要求该公司停止对雇员进行基因缺陷检测。这是美国首例与工作场所、基因隐私和基因歧视有关的法律纠纷案。
④诚如人们时下习惯于用“双刃剑”来描述全球目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一样,基因技术的发展,同样也未逃出科学进步与传统道德相互冲突的困局,而上述两则新闻,正是这一困局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体现。
⑤毫无疑问,人类基因图谱的精确绘制,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性意义。如果说19世纪的科学家用元素周期表来描述世界,为20世纪的科学革命铺平道路,那么现在的基因解码一定会在本世纪掀起生物和医药领域里的革命。
⑥科学家们已在着手确定每个基因及其功能,而以往的治病方式也可能将因之而改变。人类将能以罹患各种疾病的可能性来衡量人体的健康,勿须等到真正患病。
⑦正因如此,有人担心,今后可能会发生因基因异常而歧视某人的现象。道德家们则更忧虑依据基因而判定一个人的性格和成败。所以,有科学家呼吁,有必要教育医生和公众,让他们知道基因知识有哪些极限。毕竟,人不只是一堆基因那样简单,换句话说,人类绝非各种基因加起来的产物。基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与人体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⑧尽管人类已破解了基因图谱,但现在距离认识基因彼此之间的关系仍很遥远。人体内有10万亿个细胞,每个细胞里有数万个基因,他们彼此间发生怎样的作用,产生怎样的效果,人类恐怕永远也都不会知道。
1.第④段中作者用“双刃剑”一词要描述的对象是
A.全球面临的诸多问题 B.发展中的基因技术
C.科学进步与传统道德的冲突 D.目前有关基因的两条新闻
2.第⑦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有必要教育医生和公众,让他们知道基因知识有哪些极限”的含义是
A.有关基因的知识是无限的,医生和公众不可能完全掌握。
B.有关基因的知识很丰富,有些没有必要让医生和公众掌握。
C.受客观条件制约,有些基因知识医生和公众永远也不可能了解。
D.教育医生和公众,有些基因知识的运用不能突破伦理道德等约束。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已经确定每个基因及其功能,以往的治病方式将可能因之而改变。
B.和元素周期表一样,基因解码也将对新世纪的科学革命发挥巨大的作用。
C.人的社会属性较基因本身更重要,因为人类不是各种基因简单相加的产物。
D.目前道德家担忧的是社会会依据基因而判定一个人的性格和成败。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避免基因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人类研究的重要课题。
B.基因的检测与修补将会成为主要的医疗手段。
C.两个基因之间,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它有可能成为人类永久之谜。
D.与网络技术一样,在基因技术的发展中,也必然出现许多与之相关的新概念。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大师”该由谁来封?
朱维铮
“大师”一词,初见于《周礼》,说是周代宫廷的乐官长的职称。据清代经学家考证,“大师”印《论语》所述教孔子学音乐并体悟天人关系的盲人艺术家。但孔子死了,鲁国衰乱,他们四散流亡异国,“大师”也成绝响。
时过近三百年,秦始皇死了,“坑灰未冷山东乱”,“大师”也重现于山东。不过已非艺术大师,而是跟随济南伏生学了点《尚书》残篇,在民间教《书》糊口的儒生。
幸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他的丞相公孙弘,又将五经博士变成候补文官的师傅。读一经而应试,便可做官,禄利随之。于是时历四世,如《汉书》所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所谓盛极而衰吧,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随着唐朝一统,三教并争,“大师”的徽号被佛经翻译家玄奘夺去献给了佛祖。随后活着的高僧也纷纷称作“大师”。接着每下愈况,犹如博士由经学教官职称变成卖油卖茶的佣保泛称一样,到宋金元明,凡和尚均称大师。
清代汉学复兴,民间经史学家按学问分等次,各学派的继往开来人物,被公认为大师,才给这个徽号恢复了名誉。清末由日本借来“国学”一词,民初又突现“文化”的作用。因而直到上世纪“大革文化命”,又大搞“破四旧”前,学界约定俗成,凡称大师必合若干尺度。那尺度,简单地说,就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德才学识兼备,非但于本门学科为不世出的专家,并以卓特识见、新颖方法或指明未来取向,而受众多学者景仰。这里的裁判官,仅有一个,就是由时间体现的历史。
由此观照近年丛出的所谓大师,已故的多属他封。但也有生前不断自封而名过其实的,不敢自居大师而曾领袖群伦的,却都“俱往矣”,但看在世的,季羡林先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专家,对传统经史的认知似非其长,因而他公开声明辞谢“国学大师”头衔,应说有自知之明。但尚在人世的那班他封的、自封的或者故作谦退又实自我炒作的“国学大师”、“文化大师”,休说未曾盖棺论定,即如彼辈不断公开表演,彰显的品格低劣,识见庸俗。学问粗浅乃至古汉语也一窍不通,只配称作假冒伪劣货色,纵然盖棺一一千年,连“小师”也算不上。
我相信中国可能有活着的大师,惜因寡闻而未见。我也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随着文化生存环境不断改善,未来必定大师越来越多。不过由生者来看,只见假大师得意,未见其大师发声,不禁想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再版跋所揭示的,“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学术评价机制,尚不足以判别真伪呢?
⒖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论语》记载,孔子最早使用了“大师”一词,他所尊崇的大师,不仅能够教授音乐,还能体悟天人关系。
B.汉武帝时期,读经书通过考试便可做官拿俸禄,此制度历时四世后,在禄利的驱动下,大师云集,讲经蔚然成风。
C.历史是唯一的裁判,真正的大师因其学贯中西,德才兼备,为各门学科指明未来取向,而 倍受众多学者景仰。
D.文章以季羡林声明辞谢“国学大师”头衔为例,旨在强调连这位享有厚望的学者,也存在传统经史知识的陷缺。

⒗为什么说到了清代才给大师“这个徽号恢复了名誉”?(6分)
答:


⒘结合文章后三段.说说怎样才能不让“假大师得意”呢?(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 ---17题。
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我一直觉得,很多中国文学史家都从根子上把屈原的事情想岔了
大家都在惋叹他的仕途不得志,可惜他在政坛上被排挤,抱怨楚国统治者对他的冷落。这些文学史家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果他在朝廷一直得志,深受君主重用,没有受到排挤,世界上还会有一个值得每一部中国文学史都辟出专章专节来恭敬叙述的屈原吗?
中国文化人总喜欢以政治来框范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他们不知道:一个吟者因冠冕而喑哑了歌声,才是真正值得惋叹的;一个诗人因功名而丢失了诗情,才是真正让人可惜的;一个天才因政务而陷入于平庸,才是真正需要抱怨的。而如果连文学史也失去了文学坐标,那就需要把惋叹、可惜、抱怨加在一起了
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这也就是把一个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爱国”?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滋生自己生命的土地、文化和政权形式,当然合情合理,但是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在后世看来,当时真正与“国家”贴得比较近的,反倒是秦国,因为正是它将统一中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形成梁启超所说的“中国之中国”。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
有人也许会辩解,这只是反映了楚国当时当地的观念。但是,把屈原说成是“爱国”的是现代人。现代人怎么可以不知道,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把速朽性因素和永恒性因素搓捏成一团,把局部性因素和普遍性因素硬扯在一起,而且总是把速朽性、局部性的因素抬得更高,这就是很多文化研究者的误区。
寻常老百姓比他们好得多,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的时候,完全不分地域。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还是把楚国灭亡的地方,都在纪念。当年的“国界”,早就被诗句打通,根本不存在政治爱恨了。那粽子,那龙舟,是献给诗人的。中国民众再慷慨,也不会把两千多年的虔诚,送给另一种人。
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⒗“我一直觉得,很多中国文学史家都从根子上把屈原的事情想岔了。”说说中国文学史家“想岔”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⒘“如果连文学史也失去了文学坐标,那就需要把惋叹、可惜、抱怨加在一起了。”这句话如何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