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蝶恋花 红梅
[南宋]真德秀
两岸月桥花半吐。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先自冰霜真态度。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莫是东君嫌淡素,问花花又娇无语。
【注】东君:司春之神“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人江南去”一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词的下阕,分析梅花的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诗歌首句描写未展芭蕉,从哪两个方面设喻?
(2)诗歌前两句由物及人,“芳心犹卷怯春寒”一句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
(3)诗中的“会、暗”两字,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①,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②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③愁绝不忍听。
[注]
灞陵亭:在今西安市灞桥附近,汉时所设,用以检查来往行人。唐时在此设立驿站,长安人送客东行时,即在此折柳赠别。
王粲:东汉人, “建安七子”之一。初平三年(192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作乱,十七岁的王粲从长安往荆州避难,写下著名的《七哀诗》,诗中有“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的句子。
③骊歌:指《诗经》之逸篇《骊驹》,是一首离别之歌。
诗歌是怎样烘托浓郁的离别气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日”与“浮云”在古诗经常连用,如“浮云蔽日”之类,你认为在本诗中这两个意象的结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清平乐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注】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写了词人几个生活阶段?请具体概括。
答:
(2)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①几度:这里指几年。②翻:反而。
(1)这首诗的第二联反映了一种什么心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析。
(2)第三联用了“孤灯”“寒雨”“湿竹”“暗烟”几个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的心情?
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幽居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1)前四句用世人“皆有营”来反衬诗人自己的“幽居情”,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诗歌内容,找出诗人对自己幽居生活片断描绘的诗句,并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