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
(1)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它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____________,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起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__有机物。
(2)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2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实验I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对照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
(5)实验II、III、IV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研究者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位运输”。为证明此推测,用图1所示插条去除B叶后进行实验,实验组应选择的操作最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1叶 b.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叶
c.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1叶 d.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2叶
e.用14C-氨基酸溶液涂抹A2叶 f.用14C-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叶
g.检测A1叶的放射性强度
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
群落类型 |
植物种类数/中 |
||
草本植物 |
灌木 |
乔木 |
||
1 |
草丛 |
34 |
0 |
0 |
2 |
针叶林 |
52 |
12 |
1 |
3 |
针、阔叶混交林 |
67 |
24 |
17 |
4 |
常绿阔叶林 |
106 |
31 |
16 |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课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在有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联合体,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和水分供给植物,植物为菌根真菌提供糖类等有机物,下表为不同温度下菌根对玉米幼苗光合特性影响的实验结果。
组别 |
光合作用速度 (μmolCO2·m-2·s-1) |
气孔导度* (mmol·m-2·s-1) |
细胞间CO2浓度 (μmol·mol-1) |
叶绿素 相对含量 |
|
25℃ |
有菌根 无菌根 |
8.8 6.5 |
62 62 |
50 120 |
39 33 |
18℃ |
有菌根 无菌根 |
6.4 3.8 |
58 42 |
78 157 |
31 28 |
5℃ |
有菌根 无菌根 |
4.0 1.4 |
44 17 |
80 242 |
26 23 |
*气孔导度是描述气孔开放程度的是 |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菌根真菌与玉米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⑵250C的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_________。
⑶150C的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很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有①_________________ ,促进了光反应;②________________ ,促进了暗反应。
⑷实验结果表明,菌根能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在_________条件下提高的比例最大
⑸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实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的形成率,下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实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
①图中种群密度数据应采用样方调查结果的_________值。
②据图推测,两种牧草中菌根依赖程度更高的是_________,接种菌种真菌后,该实验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兴趣小组通过单独培养A、B两种酵母菌,观察到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7天内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提出了“混合培养A、B两种酵母菌,它们的种群数量怎样变化”的研究课题,并利用下列材料连续观察7天。
实验材料:含A种酵母菌的培养液、含B种酵母菌的培养液、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试管、滴管、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
(1)做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该如何处理?________。
(4)如图所示计数室为边长1mm的正方形,刻度为25中格×16小格,装入液体后,液体高度为0.1mm。如果经过计数与计算,求得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为a个,且已知稀释倍数为b,则1 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________个。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的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_____KJ和__________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__。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_________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__和竞争。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_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4)草原干旱时,兔摄取水分减少,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引起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__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看图回答下列Ⅰ、Ⅱ两小题。
I.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它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
(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变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结合其它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______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