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
何德铭
平安里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当年是棉布同业工会的人集资建造的,所以住在这里的十二户人家全都是棉布店或者小棉纺厂老板的后代。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这些人下岗的下岗,失业的失业,混得都不大如意,房子年久失修,也没有能力翻修,平安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贫民窟,而其中最为穷困潦倒的要算是谢恒涛家了。谢恒涛下岗后由于身体不好没能重新上岗,全家就靠老婆的一点儿工资过活,因而被定为低保户,享受着政府发放的低保金。
去年,平安里被划定为城市历史建筑,政府出钱修缮了一番,平安里的小楼顿时身价百倍,据说每幢楼都价值百万以上,谢恒涛他们全都成了“百万富翁”,虽然这房子是他们唯一的住房,即使再值钱也丝毫不能改变他们拮据的现状,但还是给他们增加了不少底气,他们走路时脊梁都挺直了许多。
不久,南方发水灾,社区号召大家向灾区捐款。谢恒涛代表平安里参加了动员大会。平安里多数人都比较困难,社区干部就好心地说:“平安里的就不要捐款了。”
谁知,谢恒涛猛地站了起来:“不行,人家捐多少,我们也捐多少。”可是他没想到,这次捐款大家都很慷慨,最少的也捐了一千元,谢恒涛话已说了出去,只得硬着头皮代表十二户人家每户都捐了一千元。回来后他把情况向大家一说,大家都表示支持,说道:“我们平安里既然都是‘百万富翁’,就不能让人瞧扁了。”
但志气归志气,事实上多数人家都是量入为出的,一下子要拿出一千元钱来还真不容易,最后好不容易才凑了一万块钱。这时,住在谢恒涛对门的严益文老师插嘴道:“我的条件稍微好一点,剩下的两千元钱就由我补上吧。”
大家都说:“严老师,你的收入是比我们高,但你们家还有个大问题没解决,怎么能要你多出钱呢?”
严老师说:“大家都别说了,我也是为了我们平安里共同的尊严。”
大家所说的大问题,是指他的儿子严弘。严弘毕业后找工作一直四处碰壁,最近两年,他索性连工作都不找了,天天把自己关在家里。
儿子的事成了严老师的一块心病,但他还是拿出钱来凑齐了捐款。当谢恒涛把这笔钱拿到社区去时,他的脊梁挺得笔直,脸上写满了骄傲,好像他们真的都是乐善好施的百万富翁。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谢恒涛的女儿被查出患了白血病,医疗费需要三四十万元。谢恒涛只得忍痛决定卖房子。消息传出后,平安里的住户们又聚集到严老师家里。大家都觉得他们这十二户“百万富翁”是一个光荣的整体,如果谢恒涛把房子卖了,这个整体就有了残缺,所以大家都认为应该捍卫这个整体,保持“百万富翁”的尊严。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番,最终决定:“明天把房产证拿去医院,证明我们都是‘百万富翁’,让医院先放心治病,钱我们一定会交。”
等他们都走后,一直站在角落里的严弘对严益文说:“爸,明天你们去医院,如果事情不顺利,千万别走掉,一定要等我到。”
第二天,平安里十二户人家的户主都穿上最好的衣服,带着价值百万的房产证来到了医院,但医院却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就在大家不知所措时,严弘赶到了,还带来了四十万元。
严益文不相信地说:“弘儿,你哪来这么多钱?”
原来,严弘找工作时发现没有一个单位能实现他的抱负,于是决定自己创业。这两年他埋头钻研,搞出了两项发明,并且都申请了专利。他本来打算时机成熟时将专利投入生产。现在为了给谢恒涛的女儿交医药费,他决定先卖了它们再说。
了解到严弘的这番苦心,大家欷歔不已。谢恒涛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说:“弘儿,既然你需要创业资金,我就用我的房子去银行抵押,从银行贷款给你如何?”他这么一说,其他人也都纷纷表示赞成。
严弘听了,赶紧说:“创业是有风险的,如果失败了, 我岂不是连累大家都当不成‘百万富翁’了?”
谢恒涛说:“我们信得过你。我们把钱投给你,说不定几年以后,我们都成了真正的百万富翁了呢。”屋里顿时响起了一阵热烈而爽朗的笑声。 请根据文意简要解释标题“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中“百万富翁”的含义。
概括平安里住民的群体形象特点并作简要说明。
小说善于设置悬念,故事情节发展一波三折。试举三个例子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于右任的晚年生活
许有成
于右任到台湾之初,发妻高仲林及长女于芝秀在原籍,幼子于中令及其母沈建华留居上海(中令时年仅十余岁,后送去台),大儿子儿媳又在南美洲,一家人分居大陆、台湾、南美数处,音讯阻隔,颇以为苦。
于右任晚年在台湾,除了为亡友写序、写墓志铭,三月三、五月五、九月九参加诗会外,其余时间便是读书、看望朋友。后来由于腿有寒症,朋友上门的多,他到朋友家去的少,但也有几位老友是经常走动的。
于右任在台湾的官邸,坐落在台北市和平东路青田街,它是战前日本人建造的一座住宅,以木质结构为主。大门是绿色油漆的,院落不大,有几株老树,还有几盆海棠点缀其间。于右任的书房名叫“老学斋”。
由于来访的客人太多,开支也大,加上每月总会碰到几位穷朋友前来告贷求援,因此,到了每月下旬,薪俸用光了,就闹起“饥荒”来。向人去借吧,堂堂的“院长”,既难启齿,也诸多不便,所以这类难办的差事常让老副官宋子才去办。宋从大陆跟随他到台湾,对老“院长”的为人十分了解,曾劝过老人,也在经济上卡过老人,但都不生效果。到紧要关头只得把自己的一点积蓄也贴上,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最后只好到处借债度日。
有一年,著名画家张大千由国外回到台湾(张一直在巴西、美国居住,1977年始回台湾定居),得知老人经济很困难,主动接济他一笔钱。老人和张大千是很要好的朋友。据说,这笔钱后来偿还了宋子才平日所垫付的款项。
1962年元旦,于右任在“监察院”参加了开国纪念会以后,回首半个世纪以前的往事,不禁黯然神伤。他在日记中写下了对身后事的意见:
1月12日:“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在这一段日记旁自注:“山要最高者,树要大者。”)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13日:“早想辞职,种种事故,做不清楚,滞留而又滞留,谓之何哉!”22日:“葬我在台北近处高山之上亦可,但是山要最高者。”可见死的问题经常在他脑际萦绕。又过了两天(1月24日),一夜未眠的老人,在天微微明时,写下了《望大陆》这首使人怆然涕下的悲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老人写了这首摧肝裂肺的哀歌之后,在人世间生活了两年零九个月又十七天。
1964年5月1日,是他在世上度过的最后一个生日。
这一年的7月2日上午11时,老人支撑着病体,应台湾大专学校本届毕业侨生之约,会见了12名侨生代表,同这些青年人谈了“立志”的问题。
不久,他生病住院。在医院的三个月里,于右任曾试图写份遗嘱,据身边的人说他写过好几次,因心绪不宁,写了又撕,撕了再写。在那种情况下,能写点什么呢?所以最后于右任没有能够留下遗嘱。
11月10日晨,他的血压开始下降,心音减弱,心跳不规则,脉搏及呼吸先快后慢,身边的人呼唤他不再有任何反应,医院施用各种方法抢救,已气息微弱。
当晚8点正,于右任先生与世长辞。
(节选自许有成《于右任传》)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选文开篇写于右任一家分居各地,意在点出他痛苦的原因,也为下文写他思念故乡作铺垫。 |
B.于右任晚年在台湾,除了写序、写墓志铭、参加诗会和读书外,只跟几位老朋友保持联系和来往。 |
C.于右任去世的那一年,他还抱病同台湾大专学校的12名本届毕业侨生代表谈“立志”的问题。 |
D.于右任在他人生最后的两三年里,虽然没有立下遗嘱,但在日记中写下了他对身后事的意见。 |
E.选文通过生动感人的事件和惟妙惟肖的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于右任这一著名历史人物。文中写出于右任的日记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答:于右任为何多次表明死后要葬在高山之上?请结合原文进行探究。(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画•人•价
凌鼎年
陶少闲在小城算个人物。他是以画莲花出名的,其画室自题为“爱莲居”。
他古稀年纪,极少出门。每每兴之所至,挥毫画莲。画罢,笔一掷,捋着胡子品上半天,似乎此画不是他画的。若有谈得来的在身边,就会谈兴大发。常常大讲什么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宵的驴……言下之意,若画莲,则非他莫提,当今独步。还自称他画的莲花,画尽周敦颐老先生笔下的意境。
然而,他从未参加过什么级别的美协,也未参加过什么画展,更不要说发表、获奖。
他画得不少,留存的极少。往往过一段时间,他就把积下来的画稿翻出来一一过目,细细比较,仿佛在检查赝品,评判优劣。其结果,总有好几幅被他判处死刑,一炬焚之。
陶少闲老妻每每见他烧画,总要嘀咕几句,“好端端的画,一把火,罪过罪过。”他孙子更是不满。“要烧掉不如卖掉。放着钱不赚,真是死脑筋。”
陶少闲鼻子里泄出一声“哼”,甚是轻蔑的样子。
去年,省城有家《文化艺术报》的记者无意间在小城见到了一幅陶少闲的《墨莲图》,他见后赞不绝口,称之为“大家手笔,至臻境界”。记者特寻访而去。
陶少闲则画罢一幅《残荷听雨图》,伫立图前,沉醉其中。记者见此图,眼都为之直了,连连说。:“神品神品!”
两人遂品茗长谈,不觉暮色已至。陶少闲难得遇到如此知音,当场在画上落款盖章,郑重相赠,并请雅正。
记者凭着他的眼力,已感到了陶少闲画的潜在价值。环视四壁,他发现屋墙上还有一幅《小荷出水图》,更是寥寥几笔,墨韵天趣,极是惹人欢喜。可陶少闲已慨然相赠,怎好意思再开口讨之。
踌躇再三,记者提出说想买下那幅《小荷出水图》。
陶少闲闻此,笑吟吟说:“只怕你囊中没这么多钱。”
记者一愣,犹豫半晌后说:“我出二百。”
陶少闲摆摆手说:“若论个卖字,非千儿八百断断乎不能出手。”
记者有些尴尬,匆匆告辞。
记者心里放不下那幅画,再次造访陶少闲寒舍。
陶少闲外出未归,只他孙子在家。他一听记者来意,立时来了劲,最后以五百元钱拍板成交。
陶少闲回来后,得知孙子自作主张卖了他的画,气得脸色刷白,腮颊之肉抖个不停。大骂孙子毁了他一生清贫之名,作践了他的人品,降低了他的画价身价。
老妻忙来劝慰,说总比白送人强吧。
陶少闲闻老妻如是说,喟然长叹曰:“我若想靠画赚钱,早可腰缠万贯,不过那岂不成了画匠。我的画,寻常百姓凡人能买得起?五百,而今区区五百就定了我的价。我陶少闲还有何颜面画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从此,陶少闲闭门谢客,几乎不再与外界有什么联系,有人说他封笔不画了;有人说他日日作画,日日焚画。
孰真孰假,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记者走后,小城再也没听说谁求到过陶少闲的画。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陶少闲是一位清高、与众不同的画家,他作画不求名不求利,每画完一幅画过几天就亲手把它烧掉,人家求画也少有应允。 |
B.写陶少闲“从未参加过什么级别的美协,也未参加过什么画展,更不要说发表、获奖”,意在表现现实生活对陶少闲的挤压。 |
C.作品主人公“陶少闲”是一个有着境界追求的画家,从画室和画的名称都可以感受到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美。 |
D.这篇微型小说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充满着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很好的统一。 |
E.作品通过第三人称,叙述了陶少闲的一段生活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文化冲突中的人物形象,表现了生活真实。文中写陶少闲老妻和孙子,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答:有人说,陶少闲孤芳自赏;有人说,陶少闲固守自己的人生追求。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精神
谢志强
终于,她答应陪儿子去吃肯德基了,不过,她说:一言为定,只买一份鸡腿、一杯饮料。这事的提出已经有三个月了,她说我们是享受肯德鸡的家吗?儿子列举了班级吃过肯德鸡的数据,可她一直不松口。
显然,儿子不止一次光顾这个环境了。他远远地指着豪华的门面一侧站立着的穿着奶白色西服的模特儿,说:那就是山德上校。她觉得那位老人显得富态而慈祥。
厅内,宽敞、宁静,只有三对青年分布在不同的角落。母子俩选了张离服务台不远的桌子,桌面摊着一张报纸,他掀起说:姆妈,你看。
一张10圆面额的纸币和八个1元面额的硬币。她惊讶了,脱口说:你说怎么办?
他说:交给老师。
她笑着说:也好,这个店收进了恐怕吞没了。
他收起钱。她禁不住四下望了望,像是在做一桩丢人现眼的事儿。她的心“怦怦”地跳。其实她真想白捡了这钱,只是儿子在场,他还小。
服务小姐端来了一份鸡腿,一杯可乐。她当即付了款。她奇怪地想:竟不能将18元用来支付这个诺言,那样的话,她也能点个便宜的点心,毕竟首次坐进这个幽雅的环境呀。
他说:姆妈,你呢?
她说:你慢慢吃,到时我可要问你什么滋味呢?
他递过来说:姆妈,你尝尝。
她摆摆手说:我不喜欢吃鸡,你慢慢吃,姆妈陪你。
他遗憾地说:姆妈,可香呢。
她微笑着点点头说:好吃你就慢慢吃,吃快了吃不出味道了。
他埋头啃那鸡,显得仓促。
她喜欢注视着儿子,说:又没人抢,你慢慢吃,你这吃像难看。
他咽了一口,又有模有样地喝一口可乐说:姆妈,肯德鸡是美国运来的吗?
她笑了,说:那是用中国的鸡制造的呢。
他放慢了速度,却已经只剩根细骨了。他仰脖喝进可乐,说:姆妈,真的很好吃呢。
她说:再好吃还不是鸡?好了,这下算是如愿了吧。
他站起,精神抖擞的样子,说:味道真的很好呀。
翌日,他临上学校,说:姆妈,早餐钱你还没有给我呢?
她刚醒来,说:我这儿没零钱,你先垫着吧。
他说:我口袋里的钱不够吃早餐。
她说:昨天你不是装进店里那桌上的钱了?要么,先垫着。
他说:那钱我要交给老师呢。
她打开皮夹,抽出张10元面额的纸币,说;晚上再结算。
傍晚,她一进门,看见正在做作业的儿子,首先想到那笔钱,似乎那18元钱关系着儿子今后的成长、发展,她期待儿子单纯、美好——在儿子面前,她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恐怕今身今世儿子料不到她曾打过那笔钱的歪主意。她说:18元钱你上缴了吗?
他放下笔,迎上来,说:姆妈,上课前,我已经交给赵老师了。
她说;老师说啥了?
他说:也没说啥,赵老师要上课呢。
她说:唔,捡了东西是该上缴。
再一天,上班,她接到一个电话,是赵老师的电话。赵老师请她赶快到学校一趟。
她说:出了什么事了?
赵老师说:肯德鸡快餐老板赶到学校说要见见你们母子俩。
老板是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人,没有店门口的永远站里着的“山德士上校”那么有风度,却也显的精明。他说;那18元钱是他特意摆在桌子上的,他决定谁拾金不昧,他就奖励188元,他料不到校方转告了他,他就在学校颁发这笔奖金。我奖励这种感人的精神。
儿子一个劲儿地楸她。她觉得受了“山德士上校”作弄了一样,说:我不要这笔奖金,我不要,我和儿子只不过偶然去了店里,我不过不想叫儿子失望,他父亲两个月前出外打工……好了,我现在要去上班了。
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都看着母子俩。她觉得浑身发热,抚摩着儿子的头,说:姆妈上班去了。
下班回家,儿子欢喜地迎上来说:姆妈,赵老师通知我,明天我当光荣升旗手。
她拍拍儿子嫩稚的肩膀,说:姆妈替你高兴。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她答应陪儿子去吃肯德基,主要是儿子多次要求,她想满足儿子的这一个愿望,并且也想去体验世间百相。 |
B.她最后没有白捡桌面的钱不是不想要,主要是怕给儿子留下不好的影响,她期待儿子单纯、美好。 |
C.小说通过“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赵老师通知我,明天我当光荣升旗手”表现了人们对她维护学校尊严的言行的认可。 |
D.小说刻画了一位普通妇女的形象,既写了她正面的“精神”,也写了她心里的小算盘,展现了人物的完美和丰富的内涵。 |
E.小说中,这位妇女的经济上的拮据、性格上的坦率与肯德基老板的作秀、精明形成了对比,体现了小说对“精神”赞美的主题。文中用“没有店门口的永远站里着的‘山德士上校’那么有风度,却也显的精明”这一句话来描写老板的意思是什么?
答:作者极力渲染这位母亲经济上的不宽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探究。
答:
阅读下面的现代科技文,完成文后题目。
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
中秋赏月,忽有友人相问:“月亮生于何年?来自何方?”在天文学上,这个问题称为“月球的起源”。其答案虽然至今不明,但是太空悬案的侦察员——天文学家们——却根据众多的天文观察事实,对月球的身份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测。总的说来,大致有三种可能:月亮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便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儿。
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 3.34 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 3/5,而且两者的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因此,情况很可能是这样:40 亿年前,月球和地球所处的位置相去甚远,各由不同的物质形成。月球的平均密度又与小行星十分相近。所以,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后者的引力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这种学说称为“俘获说”。倘若情况果真如此,那么,将地球与月球比作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岂不是再妙不过了吗?
但是,地球的直径只是月球的 3.7倍,相去并不悬殊,况且,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小行星无一例外都比月球小得多;所以像地球这么一颗并不很大的行星,偏偏要俘获一个月球这么大的小行星亦实非易事。于是有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系形成之际,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乃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在行星形成之前已先行凝聚成团。这种学说称为“同源说”。如此看来,月亮岂不就是地球的姐妹?
最后一种推测更具有戏剧性:在 40 多亿年前,地球月球原为一体。当时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自转很快,天长日久,便从赤道区飞出一大块物质,形成了月球。你看,月亮岂不又成了地球的女儿?不过,这种理论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方说,它有一个必然的推论,即月球的位置应该处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在,赞成这种“分裂说”的人已经比较少了。
可爱的月亮啊,你究竟是谁?你尽可以讳莫如深,人类却总有一天会掀起你的神秘面纱,把你的真相查个水落石出!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对“月亮的起源”提出了三种推测性学说。请根据文中提供的天文学信息,分别做出解释。
(1)“俘获说”(地球的妻子):
(2)“同源说”(地球的姐妹):
(3)“分裂说”(地球的女儿):文中关于“月亮起源”的推测性学说,都未能成为科学诊断,因为它们虽有合乎逻辑的推测依据,却也存在不合逻辑之处。请以“俘获说”为例作概括说明。
合乎逻辑的依据:
不合逻辑之处:对文章中说明的“俘获说”、“同源说”、“分裂说”三种学说,你最认可的是哪种学说?
请简要说说理由。语言风趣又不失准确,是本篇说明文的突出特点。请你分别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