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分析下面所示实验和下表数据:

气体成分
环境中的气体(%)
呼出的气体(%)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如下图所示的实验,甲乙两个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一工。结果,乙瓶中的石灰水明显是变浑浊。

(1)甲瓶在这个实验中起      作用。
(2)甲瓶中的浑浊程度      ,说明空气中      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的浑浊程度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      的含量较多。产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是: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进入了      ,而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了      ,然后随着湿润的气体一起排出。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
                                                                     

科目 生物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实验题:完成“鉴定骨的成份”实验报告并回答问题:(每空1分,共12分)

实验材料
鱼肋骨
一段骨
实验处理
1: 15%稀盐酸浸泡
2:煅烧
观察结果
(1)
冒烟变黑,燃烧,仅剩下灰白色敲打易碎
实验涉及的原理
(2)
(3)
实验结论
骨中含有柔韧的有机物
(4)

⑸实验结果表明了骨是由硬脆的___和柔韧的__组成的。骨中_的含量越高,骨的柔韧性越大。骨是人体最大的
⑹在本实验中,将骨放在精酒灯上烧的目的是;用稀盐酸浸泡骨的目的是
⑺上述实验操作1证明骨中含有的成分是
⑻骨中不同成分含量和骨的特性随人的年龄增大而变化,老年人易骨折是因为:

(每空1分,共5分)下面是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所做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1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和2mL唾液,并充分搅拌;
2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和2mL清水,并充分搅拌;
3号试管:加入馒头块和2mL唾液,不搅拌。
将三支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保温10分钟,取出冷却后分别加入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试管中馒头的颜色的变化。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1、2两号试管可形成对照实验,其变量是;2、3两号试管(选填“可以/不可以”)形成对照实验。
(2)结果发现,1号试管不变色,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了。而2号试管和3号试管中的馒头可能变成色。
(3)设计3号试管这种处理的目的是证明对馒头消化的作用。

A.咀嚼 B.唾液 C.温度 D.pH

、某小组在探究“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时做了如下实验: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用塑料管向石灰水里连续吹气多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
由此得出实验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请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⑴该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不足之外主要是
⑵你认为该实验的变量是
⑶经科学测定,获得以下一些数据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吸入的气体中体积分数
78%
21%
0.03%
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分数
78%
16%
4%

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的体积分数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是由于人体内发生了的结果。

实验探究题
为了研究唾液及口腔的咀嚼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某同学设计并完成了下列实验方案。



1
2
3
4

处理
馒头块
0.5g
0.5g


馒头碎屑


0.5g
0.5g

2ml

2 ml

唾液稀释液

2 ml

2 ml
条件
37℃保温5分钟
碘液检测
2滴
2滴
2滴
2滴
实验现象




(1) 如果把2和4作为一组实验,目的是研究
(2)若模拟研究正常摄食情况下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______。
(3)3、4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的颜色变化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你对此现象的解释是__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下面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模拟生物圈“温室效应”的实验装置。请问答:

(1)A和B是一组对照实验,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2)图中生态瓶内有河水、水草、小鱼、泥沙等成分,因此生态瓶实质上就是一个。作为模拟“温室效应”的一组对照实验,两个生态瓶中各种成分的量、大小等应尽量保持
(3)实验一段时间后,如果B内的温度比A内的,则可证明“温室效应”会导致气温上升。
(4)为了减缓“温室效应”,人类应倡导低碳生活。作为一个中学生,应当从自身做起。请写出你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一项日常行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